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开始了关于政治生态概念的研究。以王沪宁为代表的中国许多著名学者都对此问题在不同的深度和角度进行过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是首位在政治层面提出政治生态这个用词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多场合的强调了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这个新名词被正式提出。因此将新时代与政治生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1.2 研究目的
2013 年 1 月,习近平首次提出政治生态这个概念,之后又多次强调提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在此之前西方国家对政治生态有过一定的研究,但是把政治生态这个词放于中国的大环境下,它的含义就和西方学者所研究的内容相差甚远了。习近平提出的政治生态,是身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畴的,是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部分。所以研究和挖掘它的内涵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的发展与丰富。政治生态反映了官场的风气、党内风气和社会的风气,也是各类政治行为者所身处的环境,影响着官员干部的价值观念和官场行为。是否拥有良好的政治生态关乎着全国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关乎着经济的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顺利程度,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的中国正处于战略转型期。尽管当前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已经变得越来越好,国家的各项发展事业都进行的如火如荼。但中国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肯定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生态的建设需要一个科学的方式,一定的持续时间,以及上层的一个重视的态度。构建一个符合党和国家需求的政治生态环境也需要许多的努力。良好的政治生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如何建设政治生态是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所述,如何理解并解读新时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这个问题,并应用到实践中是必须加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政治生态的研究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 1960 年前后的生态政治学为起源,是生态学和政治学间互相交互的一门学科。20 世纪 60 年代初,西方学者意识到了工业与生产力的进步对会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出于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西方学者开始探讨政治行为与生态的关系。这就是政治学与生态学交涉的开始,生态政治学开始萌芽发展。生态政治学是研究环境生态与人类社会政治系统的关系的学科。最开始美国学者高斯在其《行政生态》一书中把社会的政治现象和生态学相结合,并进行了分析探究,自此西方有关于生态政治学的理论研究开始发展。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书中提出了“政治生活看作处于特定环境中的行为系统,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又对这种环境产生反作用”。[2]阐述了政治系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又成为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韦农·波格丹诺在《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中阐述了政治生态这一现代政治学术语“主要被用来描述环境对政治行为的影响”。加勒特哈丁,美国生物学家,在其《公地悲剧》一文中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表述了有关生态政治思想。穆利布肯,社会生态学家在《生态学与革命思潮》中认为政治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会在不同的角度促进政治的发展。
在第二个阶段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罗马俱乐部成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前后,吸纳了多国约 30 余名社会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等。旨在研究有关工业化、生态、资源、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其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以丰富的数据和理性的推断了人类如果在地球上无节制发展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并批判了西方国家高污染高浪费的生活习惯。自此绿色政治思潮开始发展,以生态政治为核心的绿党在全世界不断成立。这些思潮党派以生态学原则为纲领,以生态为政治思想核心。其政治行为与政治内容对生态政治的理论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
...............................
第 2 章 新时代中国政治生态基本内容概述
2.1 概念界定
研究第一部分从政治生态相关概念入手。界定了生态和政治生态的范围。
2.1.1 生态
生态的传统含义有三种,一是“显露美好的姿态”,二是“生动的意态”,三是“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而其现代词义中“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现代谈到生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就是生物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8]。生态一词现在有了更丰富的含义,首先指生物的生活状态,也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其次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的表现性。生态学一词是勒特于 1865 年合并两个希腊字“研究”和“房屋、住所”构成的生态学一词。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第一次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1.2 政治生态
政治生态在学术上并没有具体定论。生态政治学与政治生态学的区别是生态政治学以生态为核心,而政治生态学讨论的是在政治的环境中,包括资源、经济与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政治的生态圈,其核心在与政治。首次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分析探究的是美国的著名学者高斯教授。他在其 20 世纪 60 年代发表的《行政生态》中以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政治现象,此后西方政治生态理论的发展开始展开,研究对象由生态政治转变为政治生态。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书中认为政治系统和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他们互相影响互相补充。1992 年戴维·米勒在其书中指出,“政治生态学是研究政治行为环境的一系列方法。”[9]他的论点把政治生态的影响局限于地理位置,认为地理环境与政治行为是互为影响的,其理解偏向地理范畴,显然是不全面的。1989 年王沪宁受西方政治生态理论的发展启发,写出了中国的第一本以政治生态学为概念的书籍,从此开启了中国对政治生态论的研究和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西方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和《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 但是他们的论述重点在中国政党制度行政生态,并未给出政治生态的具体定义。刘京希提出政治生态学是“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学问,它关注的焦点是政治体系及其行为的环境影响。”[10]刘京希认为“环境理论”和“生态观点”是其方法论的基础,其内容更偏向于生态政治而不是政治生态。
.............................
2.2 新时代中国政治生态思想理论基础
政治生态一词虽未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新中国各代领导人的论述中直接出现过,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内容中以及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思想中都包含了政治生态的内容。下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探寻有关政治生态的内容。
2.2.1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政治生态”的内容,但是却有一些思想包含了“政治生态”的内容。马克思、 恩格斯关于指导无产阶级建设政党的内容为建设政治生态起到了巨大的启发作用。其内容为政治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大量体现了其对意识形态的运用。所谓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也就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并受制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也是其中一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互相作用,推动者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螺旋式发展。马克思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根本是以人为本。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离不开作为历史和现实为活动主体的人。这对如何建立政治生态也有着本质上的指导意义,也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众的需求为需求。如今的中国,在转型的机遇期,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面对着新挑战。中国在面对新发展新挑战的时候,最需要考虑的就是以人为本,而政治上人民的呼吁就是希望政治环境可以公正可以信赖的,这就需要了加强政治生态的建设。只有建设好政治生态,政府才有足够的公信力。而政府有了足够的公信力,才能更好的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也能真正的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关于政治腐败问题,马克思认为政治的腐败与国家的本质有密切的关系。他曾指出“高高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政权,实际上正是这个社会的耻辱,是一切龌龊事物的温床。”[13]他认为私有制与腐败是分离不开的,要消灭腐败问题,根除资本主义社会才是问题的根源。因为私有制的存在,统治阶级以权谋私追逐利益,破坏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只有打碎旧的国家政权,将利益交还给人民,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消灭腐败的症结之处。
.............................
第 3 章 新时代中国政治生态现状 ........................... 16
3.1 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 16
3.1.1 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已初步形成........................... 16
3.1.2 严肃规范政治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18
第 4 章 新时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的途径 ..................... 27
4.1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 27
4.1.1 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 27
4.1.2 抵制庸俗和腐朽的政治文化............................ 28
第 4 章 新时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的新途径
4.1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它体现并影响着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行为。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让党员的政治行为变得规范,让政治生态变得纯净。不管是全面从严治党还是加强党的建设亦或是建设政治生态,一个良好的政治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发展一个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建设新时代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
4.1.1 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
加强政治生态的建设,要把倡导和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作为重点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30]所以树立正确的官员价值观导向是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价值观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建党,倡导和弘扬正确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只有大力倡导共产党人价值观、加强培育官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才能真真正正的落实思想建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这代表了党中央对价值观问题、对理想信念和对思想建党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实践中总结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精华“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需积极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提出“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这一观点,并且强调了“要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在十九大报告中又总结了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强调,
代表了党中央对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视,也证明了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要性。
.................................
结论
政治生态是政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全体党员健康发展的关键,关乎中国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一个良好政治生态可以为政党坚实的基础,而一个恶劣污浊的政治生态会直接导致政权颠覆、国家动荡不安。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政治生态的建设。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就是构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经验得出的理论渊源就是探索良好政治生态的理论渊源。习近平同志一次又一次的强调,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建设良好政治生态,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对自身建设拥有的新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
建设良好政治生态,需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让官员干部们从日常工作生活中坚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理想信念;需要坚持“两个维护”“五个必须”,用“三严三实”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需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改进腐朽的政治作风,建设良好的工作风气;需要永葆清正廉洁政治本色,根本长久彻底高压的巩固反腐败斗争;还需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抓“关键少数”,健全官员干部评价体制,从源头上引进优秀人才。
如何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仍然需要不断的实践。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得出了巨大的成果。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同时,党的十九大也提出了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的新要求,提出了“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政治生态的新目标。这些要求和目标无一不是遵循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我们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决维护党中央,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才能让人民生活平安喜乐,才能将国家发展的富强兴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