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时代的公众政治参与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00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政治论文,政治论文涉及民主制度、政治哲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台湾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政治研究工作的记录和总结。撰写政治论文旨在通过对现有政治的研究分析,不断总结政治方面的经验教训,得以及时发现并弥补现有政治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推进政治进程,并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产生重大影响。(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网为大家推荐一篇政治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时代在发展,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平台也受到大众的青睐,伴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我国逐步开始迈入微媒体时代。微媒体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微博和微信用户早在 2014 年上半年就已经突破十二亿人次;发展到 2015 年三月底,微信活跃用户人数突破 5.49 亿。可以说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已经日益成为主要传播方式,而且也不断的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发展。①通过《2015 微信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中的统计结果显示,2015 年底,我国的微信公众号数量突破一千万。到 2016 年初,我国政务相关的微信公众号突破十万个,新媒体在政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公众参与政治的途径主要为“两微一端”,即微信、微博以及移动客户端。信息的传播在微媒体时代表现为迷你性、及时性、范围广、多级化以及碎片化等。在重大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微媒体平台起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也有效的将传统的话语主导权精英化、单一的参政模式打破,微媒体是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新方式,提升了公众在社会监督方面的作用。本篇论文围绕公众参与微媒体的情况展开研究,并且分析具体案例,从而对微媒体的产生对社会的影响和改变进行总结,并对微媒体时代国家、公众、政治、社会等各方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

2.研究意义

现代社会,互联网已经普及,大众通过互联网获得各种信息,并且通过微媒体平台参与到各类事件的互动中,享受到新媒体的方便与快捷,并且也通过这种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利用新媒体平台,公众可以更全方位的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但是,要怎样提升公众自身的责任意识,并且培养大众理性、有秩序的参与社会管理,提升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效率等问题,都是目前新媒体时代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在当代的中国,社会公民通过微媒体平台参与社会事件的讨论与监督已经成为一件很普遍的事。但是目前存在与微媒体发展现状中的问题是在定位与运行机制上的不清晰,在传播内容上的呆板,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等,这些都阻碍了公众参与新媒体。而要想更进一步的提升新媒体在社会上的积极影响力,就需要从微媒体参与的机制、内容以及特征方面入手,从而更好的将社会舆论引入健康的方向,将政治、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整理清楚,制定有关微媒体的参与规范。让公众参与微媒体的时代真正的落实,从而有效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

(二)研究现状

陈建孟以及王家德在《当代环境管理体系建构》中揭示“所谓公众参与,也就是个人、组织、社会机构作为主体,在其职责领域中展开针对性的社会活动。”陈亢利、剑荣在《城市环境安全》中明确表示:“公众参与”即有准备的活动;其依靠开发行动负责机构、政府部门同公众间展开互动式沟通,让公民们亦能够来决策同时预防与解决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同公民所形成的矛盾。改善环境安全问题的关键渠道是公众参与,公众参与即为了改善对公众环境风险的认识,一定要让公众得到环境安全监督以及环境风险信息的制度的保证。周光驹、林国栋以及李爱贞在《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技术指南》中表示公众参与需要恪守主动、广泛、平等、真实原则。邹孟楠在《在公共管理中提高网络公众参与的对策研究》中表明互联网是本世纪发展的象征。互联网是政府信息的介质,其特点是普遍性、广泛性以及虚拟性,网络演变成不可或缺的现代制度不断完善的润滑剂,其让公众得到了一种新颖的渠道同国政府展开虚拟的沟通。杨成虎在《公众网络参与若干问题探析》一文中表示公众网络参与同我国的逢勃发展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公众参与的“互联网症状”相应地体现与表明了在实际中中国公民进行公共决策的不足。虽然公众网络参与在现阶段的中国是极为重要的参与模式,然而参与 它并没有减少了公众参与的规范性与有效性间的矛盾。所以,需要推动互联网的法律进程,确定国家对于大众传媒加入集体的导向责任,擅于运用网络舆论,而这是处理矛盾的最好途径。相关学者陈发桂针对司法公信力进行了解释,并在《重塑信用:论司法公信力的生成——以网络环境下公众参与为视角》一文中阐述了不同司法成员的评价与互动,使不同的司法成员能够做到信任有度。国内司法公信力难以在广大群众中得到深远的贯彻,这跟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有很大关系。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

1.微媒体

新媒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相较报刊等传统媒体,运用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有着更精准化等传播优势。关于新媒体的定义,要追溯到 1967 年“新媒体”(new media)被戈登马克提出。“新媒体”一词在美国的普遍应用,则应归功于向美国总统尼克松提交报告的罗斯托,随后这一新名词快速扩展到全球。①“新媒体”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来说,是利用网络数字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卫星以及风靡全球的互联网等诸多方式,把手机等作为输出终端,给信息接收端即广大使用者提供在线游戏、音频视频等一系列的合成的信息和消遣娱乐的全新的传播方式以及手段的总称。狭义来说,就是“新兴的媒体”。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新兴传播方式,互联网新媒体有交互性、广泛性、多元化等传播方式上的优势,内容具有全球性、丰富性等特点,其优势是建立在它自己的独特性基础上的。微媒体,在 MBA 智库百科中是这样定义的,主要是以微博以及微信等相关社交平台为代表的媒体。“微”事物在当今社会极受欢迎,在快节奏中生活的人们都希望花费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多信息,而它正满足了人们实际需要。有着短小精炼、多手段、多方式的表达形式等特征的微媒体可以进行文化传播、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它以信息量极大、传播快速等一系列优势条件,给人们带来了极强的冲击和震撼。当今是一个高频率的时代,而微媒体的媒介属性与这个时代的特性无疑是不谋而合的。有些专业人士觉得微媒体获得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其门槛较低,但很显然这只是表层因素。如果更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微媒体的兴盛和发展是由这个时代的特性导致的。人们都是多元化社会里以多元化的角色存在着的,同时人们的闲暇时间主要还是呈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着。那么很显然,微媒体属于应需而生的,因为它极好地将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了。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时代的人们极少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写作。究其原因,应该是由于在这个人人忙忙碌碌的时代,自己用尽心思写出来的文章却很少有人欣赏的社会状况。以写博客的博主为例,其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博文在发表之后却无人问津,那么其博文就是寂寞的堆砌物了。众所周知,只有有了市场才会有生产,而毫无市场的生产只能是一种浪费。如今更多的博客主不再写博文,而是进入微信或者微博等平台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

(二)相关理论

1.政治传播理论

英文概念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汉译作政治传播,也可以译作政治沟通。西方学者认为其定义可分为以下两种:一种立足于政治学,一种则立足于传播学。学术界支持从政治学的层面来定义政治传播的学者,通常将其看作是一种政治现象。再如,登顿等学者指出“政治传播是人们对于有关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即公共资源,政府权威与政府裁决等,其在讨论中重点关注的是国家税收,立法执法等权利的所有者以及政府的奖惩行为等话题”。这一解释将政治传播的概念与讨论沟通行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更加表明了政治沟通在政治传播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有一些学者持有不同看法,他们主要是从政治发展角度进行思考。比如费根(R.Fagen)的《政治与传播》中提出:“对于政治传播活动的范围应该是这样的:与政治制度有关的功能或有一定传播作用的传播活动。政治传播是主要在政治系统内部以及与其环境之间的传播行为”。这些概念从政治学角度出发,对国家的有意或无意中运用一定的传播手段来获取更多的合法性做出了相关解释,而国家的这个举动其实是为了维护政治秩序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如果是从传播学理论出发解释政治传播这一概念的话,代表人物有查菲(Chaffee)、布莱恩·麦克奈尔(Brian McNair)。而阿尔蒙德(Almond)认为:“政治传播是一个系统功能,过程中产生的结果会影响政治结构和文化。在很多的时候,政治社会化就是传播的过程;并且,信息的传播在协调不同组织中不同角色的人这方面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布莱恩·麦克奈尔(Brian McNair)比阿尔蒙德给出了更权威的解释。主要是根据他所研究的对象有所不同来界定的,首先把它简单化为“一种有目的的关于政治的传播活动”,其次将西方政治传播概念综合为:(1)政府(比如政治家等)为达到某些目的而进行的。(2)公众对政府(政治家等)所进行的传播活动。(3)在媒介中传播关系政治的评论、报道等等活动。”

.........

三、微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典型案例分析......12

(一)“青岛天价虾”事件中的公众微参与分析....... 12

(二) “山东非法疫苗”案中的公众微参与分析.............. 14

1.事件概况....14

2.公众参与的非理性表达分析...........15

3.公众参与的政治影响分析.....15

四、微媒体时代公众参与问题及其成因分析.......18

(一)微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18

(二)微媒体时代公众参与问题成因分析...... 18

1.受到“拟态环境”影响.........18

2.公众参与影响政治决策.........20

3.公众参与存在无序性..............21

五、微媒体时代政府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的策略思考............23

(一)借鉴先进经验,完善技术内涵.............. 23

(二)树立科学思路,增强政府网络建设...... 25

(三)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沟通渠道.......... 26

(四)提升执行力,构建完善的应对机制...... 26

五、微媒体时代政府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的策略思考

2012 年 10 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以及具有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到了 2013 年 11 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公众参与”更加受到了重视,并提出关于社会的管理将从“创新社会管理”转变为“创新社会治理”。由此可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依法治理的时代,也对“公众参与”给予了高度的重视。①当前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公众参与”,体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一是我国公众对公众参与的认可度普遍较低。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历史上行政管理体制僵化,政府充当着“万能智者”的角色,包办、垄断了所有的公共事务,忽略了民间组织与公众的主体地位,对公众参与认知度也普遍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执政理念与方式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但仍然存在政府“缺位”、“越位”的现象,对公众认知度改善上也并没有获得根本性的解决。二是在公众参与治理的组织化程度上,我国民间组织虽有长足发展,但面临的制度性困难和障碍仍然存在,过高的准入门槛以及组织自律性的不足都让民间组织无法充分发挥出公众参与的主体作用。三是官本位意识限制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要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提倡政府放权于人民、放权于社会,以此大力发展和培育民间组织,提升公众的参与感。②关于“公众参与”的第三个体征体现在其内生动力方面,当前我国民众对于“公众参与”从思想及意识上都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民众对此还处于漠不关心的状态,“公众参与”内动力严重不足。

.........

结论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人们再也不满足于听从政府的安排了。在这个社会不断发展的时期,政府也要不断进行改革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思想上,政府一定要摒弃“家长制”的观念,不能够代替民众做决定,而是要积极听取民众的意见,通过舆论导向来判断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政府可以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民众可以参与讨论的系统,让民众也能够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真正体会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感觉。这样的机制可以解决大部分的争议。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国民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却又投诉无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酿成“地震”。我国的治国策略是依法治国,人民群众在进行维权的时候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在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人们可以选择多种合法的形式进行维权。①但是很多人对于法律并不是很了解,就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引导。政府部门也不应该被动等待民众上门,而应该积极向人们普及法律常识。利用官方媒体、自媒体进行宣传。对于一些专业性的问题,应该及时制定相应的法规进行解决。只有完善了相关法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人们的权利,才不会出现脱序行为。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