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印尼恐怖主义及反恐政治措施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01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论文选题背景

“9·11”事件以后,美国对恐怖主义宣战,打破了国际关系传统意义上战争主体以国家为单位的情况。随后,“恐怖主义”作为一个高频词汇,时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反恐一词作为描述各国政府应对本国恐怖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时的专有词汇在新闻报道中也屡见不鲜。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各国反恐力度不断加强,但恐怖主义事件却愈演愈烈,给人们带来恐惧与不安的同时,也引发了学者们的深思。当前,全球恐怖主义依然猖獗,虽然各国都在全力打压,但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当代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仍然很多,据“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统计1,2015 年全球发生恐怖主义袭击数量为 14807 起2,相较于 2014年,虽然下降了约 12%,但是全球恐怖主义袭击数量依然巨大。其次,全球恐怖主义在“伊斯兰国”3的旗帜下制造了大量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据澳大利亚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的《2016 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显示4,“伊斯兰国”在 2015 年年底已经超过“博科圣地”5成为全球最危险的恐怖主义组织,2015 年全年,全球发生的恐怖主义袭击中半数被认为与“伊斯兰国”有关6。2016 年被美国的沃卡蒂夫新闻网称为“恐怖之年”,多起震惊国际社会的重大恐怖主义事件发生,这些事件中有多起已经证明与“伊斯兰国”有关7。再次,“独狼”式恐怖袭击难以防范,这类行动往往选择在重要的节日,与精心策划的组织型袭击一起,形成井喷和连锁效应,如在 2016 年斋月期间,美国奥兰多、法国巴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孟加拉国达卡,以及沙特、伊拉克等地,接连发生一系列暴恐事件,其中前两者具有鲜明的“独狼”特征,而圣诞节前后对俄驻土耳其大使的刺杀和柏林的卡车袭击,也是明显的“独狼”型暴恐袭击8。最后,互联网为恐怖主义宣传提供新途径,这是一个旧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关于网络恐怖主义的担忧早在 1997 年互联网兴起之初便已被提及,然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恐怖主义的危害愈发严重,这主要表现在恐怖组织在运用互联网手段开展恐怖活动的过程中,变得比原来更加隐蔽、灵活,更加难以被识别、发现和打击。

.........

二、论文选题意义

1. 论文选题的现实意义

印尼作为东南亚的大国,印尼国内社会的持续稳定关乎东南亚地区的长治久安。在东南亚国家中,印尼的族群现象有其独特性的背景,如人口众多、地理空间上支离破碎、多样化的宗教信仰、多种族群语言,这些因素都为恐怖主义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沃土,如何遏制印尼的恐怖主义是与东南亚地区安全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此,两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诞生:一个是印尼反恐关乎印尼国内社会稳定,印尼国内社会稳定关乎东南亚地区安全;另一个是印尼反恐关乎东南亚地区反恐,东南亚地区反恐关乎东南亚地区安全。由此可见,印尼的反恐对东南亚地区安全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2.论文选题的学术意义

从恐怖主义的研究来看,恐怖主义作为非传统安全领域内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包括国际关系研究学者在内的各门类学科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内容之一。但是,长久以来,国内关于恐怖主义的研究一方面大多以恐怖主义活动作为研究载体,鲜少以思想理论为恐怖主义内核的研究,而国外的恐怖主义研究权威施密德(Alex P. Schmid)及大量的国外研究学者都以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研究出了大量成果;另一方面,涉及印尼恐怖主义的研究成果在整个恐怖主义的研究成果中所占比重实是不多。因此,本研究致力于从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的角度对印尼的恐怖主义和反恐措施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出印尼目前恐怖主义态势形成的原因。从建构主义的研究来看,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大多是以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inter)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的具体分析,而本研究则致力于以尼古拉斯·奥鲁夫(Nicholas Onuf)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印尼恐怖主义进行具体的分析。从“国家认同”这一国家凝聚力的核心意识要素出发,分析不同人群所认同规则的异同,在规则的矛盾与相互依赖中挖掘出印尼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一章 建构主义简介及恐怖主义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建构主义内容简介及其理论适用性

建构主义产生于国际关系研究更多地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大背景下,其产生的原因是当时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主流理论——新现实主义没有充分解释和说明冷战的结束以及冷战后国际生活的复杂现象,因而国际关系的一些学者就谋求反思,重建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注重社会规范结构而不是经济物质结构,强调机构、规则和认同在国家行为及利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行为体与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依赖关系。建构主义谋求探讨和阐述的社会具有三个本体论意义的核心命题:社会除了物质结构以外,还存在社会结构;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世界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成关系。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中,研究者趋于运用一组在意义上相互关联的社会学概念来解释世界政治,其中主要有“规范”、“认同”、“文化”等。“规范”是指对某个特定国家本体做出适当行为的集体期望,是一种社会约定,包括规则、标准、法律、习惯、习俗等。建构主义认为,通过建构而产生出来的行为规范、原则以及共同分享的信仰,不仅影响和规定着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体的具体行为、利益、优先选择以及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工具,而且可以帮助行为体理解什么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以及如何运用合法手段去获取它们。而国家的需要是通过社会规范、法则、理解和与其他者的关系形成的。在决定行为体的行为方面,社会规范、法则、认同等与物质现实同样重要、同样有影响。“认同”这一概念来自社会心理学,指某行为体所具有和展示出的个性及区别性形象,这类形象是通过与“其他者”的关系形成的。建构主义对认同和利益的建构感兴趣,认为“利益依赖于认同”。其承认国家以自身需要去确定自己的国家利益,但同时认为,国家的利益是处于变化过程中的。利益是通过社会相互作用而建构成的。国家利益在明确的国际社会背景中得到调整。

.........

第二节 恐怖主义的定义及其分类

外国学者们对于恐怖主义的研究中提到最多的定义有两个。一个是美国兰德公司的著名反恐专家布兰恩·詹金斯(Brain Jenkins)37所认为的,恐怖主义是运用或威胁运用暴力以促成政治变革的行为;另一个是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瓦尔特·拉夸尔(Walter Laqueur)38所认为的,恐怖主义是为达政治目的而对无辜者非法采用暴力的行为。39显然,这两个定义是过于简单的,詹金斯的定义未能区分恐怖主义与战争、革命,拉夸尔的定义则不把政府和武装人员视为恐怖主义行动的客体。国内学者对于恐怖主义的研究,比较权威的有王逸舟和胡联合的研究。两人均是在对恐怖主义定义进行了大数据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恐怖主义的定义。他们共同提到的有荷兰学者艾利克斯·施密德(Alex Schmid)40在 1988 年出版的著作《政治恐怖主义》中对 1981年前的 109 种有关恐怖主义定义所进行的考察,相对来说,胡联合博士更进一步,他对 1982年以后出现的 50 个恐怖主义概念也进行了考察。因此,就大数据研究的普遍性和完整性来说,胡联合博士所做的论据显然要更加充分一些,但结果却更倾向于是为恐怖主义活动做定义。王逸舟教授 2010 年在其著作中定义的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非战斗人员)有组织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41这个定义除了显然与拉夸尔在某种程度上面临同样的问题,将一些对于武装人员的暴力行动排除在外之外,其和胡联合博士所认为的“恐怖主义是指一种旨在通过制造恐怖气氛、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为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标服务的,无论弱者或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目标)的暗杀、爆炸、绑架与劫持人质、劫持交通工具、投毒、危害计算机系统以及其他形式的违法或刑事犯罪性质的暴力、暴力威胁或非暴力破坏活动”42一样,都只是对恐怖主义活动进行了定义,而不是对恐怖主义进行的定义。综合前文分析,本文认为施密德对恐怖主义一词的定义较为准确,更切合本文的研究需要。他认为,“恐怖主义是重复暴力行动的一种焦虑激励方法,这些重复暴力行动由个人、群体或政府来实行,由于政治的、犯罪的或特殊的原因,与暗杀相反,行动作用的直接目标不是行动的主要目标,行动的直接受害者通常是随机选择的或从一个目标群体中筛选的,由此,把行动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给所主要目标对象,这是恐怖分子、受害者和主要目标对象之间基于威胁和暴力的一种交流程序,这一交流程序是否使得主要目标对象将行动转变成一次带有恐怖主义的目标、恐怖主义需求或需要被注意的恐怖主义行动,取决于行动是否寻求威胁、恐吓或宣传。”

............

第三章 印尼政府的反恐措施..... 29

第一节 改变客观社会规则反恐............29

一、制定反恐法律..........29

二、加强反恐的机构建设.......30

三、加强国际合作..........32

第二节 改变极端思想意识规则反恐............ 33

一、通过“消除激进化”运动消除恐怖主义思想...........34

二、通过印尼伊斯兰学者理事会消除恐怖主义思想.......34

三、通过与穆斯林社区广泛合作消除恐怖主义思想.......35

本章小结.......37

第四章 印尼政府的反恐效果..... 38

第一节 印尼政府反恐的对内效果....... 38

一、印尼恐怖主义事件数量先减后增.... 38

二、印尼恐怖主义组织受打击明显,却难根除......40

三、印尼反恐对国内局势的三点影响.... 41

第二节 印尼政府反恐的对外效果....... 42

一、印尼的反恐态度获得了国际支持.... 42

二、印尼反恐成果获得了国际认可........ 43

本章小结.......44

第四章 印尼政府的反恐效果

印尼的反恐在印尼国家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对内而言,反恐有助于印尼完善国内各项规则体系,稳定国内秩序,保障民众安全,维护自身的政权合法性地位;对外而言,反恐有助于印尼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获得国际支持,维护自身政权合法性地位。合法性地位是关乎任何一国生死存亡的大事,是每一个国家政权的存在根基。根基越牢固,则该国政权在国内外开展的活动就越具有有效性与可靠性,其受到的国际信任就会越多。

第一节 印尼政府反恐的对内效果

印尼政府自 2002 年开始反恐以来,就遭遇重重阻碍。印尼高层反恐态度不一,时任印尼副总统的哈兹和一些高官还宣称印尼国内没有恐怖组织。104在印尼这个伊斯兰信徒占大多数的国家内反恐,对印尼政府来说,挑战巨大。印尼政府虽然最终顶住了压力,在反恐上不断做出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效果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印尼开始反恐初期,印尼的反恐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恐怖主义事件数量持续下降(见表 1)。但是,2009 年数量的回升以及 2012 年数量的大部分回升,表明印尼的反恐工作仍存在不足。2004 年,印尼实现了总统直选,苏西洛总统成为印尼的首任民选总统。苏西洛总统在任期间大力打击恐怖主义,普及教育,防止极端思想滋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落后、愚昧和孤立等有利于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发展宗教教育,105抵制恐怖主义组织对“圣战”思想的解读,使得恐怖主义数量大幅下降。但是,2009 年恰逢苏西洛总统第一任期结束,虽获连任,但在换届期间,印尼全国的注意力几乎都不在恐怖主义的问题上,这就给了恐怖主义分子以可乘之机。2009 年 7 月 17 日,印尼首都雅加达发生了三起恐怖主义事件,其中有两起被证明与伊斯兰祈祷团(JI)有关。

..........

结论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本文认为印尼恐怖主义与反恐之间互动关系的本质就是“认同之争”。在早期,支持以伊斯兰教立国的“回教之家”与支持“潘查希拉”的印尼政府建立者之间进行的政治斗争可以理解为印尼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的先声。而在印尼政府建立之后,随着规则制度日渐完善,印尼政府的合法性逐渐增强,印尼的国家恐怖主义特征越来越不明显,印尼政府的反恐越来越名正言顺。相对地,“回教之家”及其类似和后续组织实现自身认同诉求的方式越来越不合法,留给他们能实现目标的方式越来越具有恐怖主义特性。本文认为行为合法性是判定行为是否为恐怖主义的重要标准,通过这一标准对印尼建国以来的恐怖主义进行延伸研究,可以看出印尼的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的根源在于行为体之间认同的社会规则不同,而通过对社会规则的改造,印尼政府在反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彼此之间认同的社会规则难以完全趋同,恐怖主义仍将长期存在于印尼社会。总之,本文通过对印尼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历史的梳理及延伸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印尼恐怖主义实质上是由于国内希望建立伊斯兰教国家或以古兰经立法的政治势力无法通过合法途径实现目标、无法看到希望时所采取的极端措施和策略,而印尼政府在建国初期实际上也采用过这种措施和策略,这种措施和策略在传播的过程中以“思想”或“意识形态”的方式进行传播,任何建构主义意义上的行为体在力量不足以与现政权做合法斗争时都可以被使用,并非某种特殊本体所自带的特性。

第二,印尼的国家恐怖主义实际上是在合法性基础上制造的一种恐怖,因为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具有相对性,所以印尼国家恐怖主义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解读,但即使是合法的,其中的某些行为也并不能与恐怖主义的本质完全区分开来。令人庆幸的是,从目前形势来看,印尼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得印尼国家恐怖主义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像建国初期那样较大规模的恐怖活动。

第三,从建构主义视角来看,印尼的反恐措施从“人”这一行为体出发,采取外部改变规则和内部改变意识的双管齐下策略,遏制了印尼极端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扩张和发展。但是,孙中山先生说,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因此,只要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也就必然有政治斗争。印尼的恐怖主义若以普遍意义上政治目的定义为标准,那么,印尼的恐怖主义在印尼人的历史长河中永远无法得到根除。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