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D社区协商治理实践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01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序 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行政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十八大的召开,紧紧围绕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各城乡基层的实践创新迅速展开。基层治理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征。然而城市社区治理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成为基层治理的应有之义。进入新世纪,国务院办公厅相继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1)和《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协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2),这为城市社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城市社区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机遇期。而且,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确立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的总目标,积极整合、开发和优化协商治理的各种资源,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3)。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城市社区治理的高度关注,这就为城市社区的管理与协商民主理念的结合提供了契机。将协商民主理念引入城市社区的管理,从而实现城市社区的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实现城市社区的协商治理。我国“社区”概念的出现、协商民主理论的的兴起以及“治理”理论的引入都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并都是在 21 世纪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广泛关注。直到近几年,学界才开始将协商民主理论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但多为理论性的阐述和个案研究。以协商治理作为范式的研究就相对较少了。这也意味着新世纪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治国方略的转变,现代国家治理亦是一种民主治理,城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单位制逐渐解体,基层管理单元向社区转向,社区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并走向前排。相继出现了 2012年的江苏南京玄武区“街道中心化改革”、2013 年 6 月山西阳泉矿区“区直管社区”扁平化管理改革、2014 年上海深化街道行政体制改革以及 2015 年 3 月山东青岛黄岛区街道体制改革等。紧紧围绕“区-街”体制改革和社区体制改革,成为新一轮功改革的对象和目标,并取得一定的进展。在取得成果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运用协商治理思路分析城市社区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寻求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治理。因此从协商治理理论视角研究城市社区治理是一个颇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值得深入探讨。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社区”观念最早是出现在社会学领域的,由滕尼斯(德)1887 年引入他的《社区与社会》一书开始的,滕尼斯将“社区”译为“共同体”是一种在协作关系上的有机组织形式,他主要区别了“社区”和“社会”两个概念,但忽视了社区的地域性特征。此后社区经历了从德文到英文再到中文的语言演绎路径。从社区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有 130 年的历史了,社区在不断发展和内容丰富的过程中,由于国家、文化和成长阶段的不同,西方国家丰富和拓展了社区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使得对其的界定也存在分歧,所以社区在西方社会的发展形式包罗万象,形式各异。英国的社区发展首屈一指,主要是通过拟定和实行“社区发展规划”来加强社区治理的,这也是其发展特点。保罗·亨德森在他的《社区发展:一个历史概述》(2008)一书中将英国社区治理分为两个阶段:A、1960 年之前——社区发展规划在其殖民地和海外领域的实施阶段;B、1960 年之后——社区发展规划在其本土的实施阶段。第一阶段可向前追溯到 1940 年左右,社区发展规划在其非洲殖民地实施(1939 年),从它的目的来看,曾应明、查竞春、何少东(2015)认为英国是想利用社区发展规划来培养社区与外部世界、社区居民与殖民官员、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共同感”,以巩固英国的殖民统治;同时据张国平(2016)的域外研究看来社区组织被重视是出于担心社会贫困者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而引起社会动乱影响到个人利益的考虑,才倡导其发展的。从实施范围看,英国所有的殖民地和海外领地都全面铺开,据(1950 年)大众教育通报公布社区的发展遍及亚、非、拉和大洋洲,并且社区发展运动最初也是多在广大农村实施的,而城市社区发展计划主要是在 1950 年末到 1960 年初启动的。就发展路径而言,韦伯 F.D(1952)认为社区运动最早主要是从教育入手,目的在于传达思想、培养居民的自我意识以及推动尊重权威和理解他人的意识的树立。中后期的发展路径转向推动经济增长。第二阶段的社区发展转向英国本土。因为英国的城市发展受挫,城市贫困、经济衰退、移民矛盾加剧、政府福利负担过重、生活质量下滑等问题的出现。面对挑战,市民意识在接连的社区自主运动中形成。初期社区活动只具有强烈的社交性、娱乐性的社会学旨趣。到 60 年代中期前在政治能力的社区组织才得到关注,从而赋予了其政治学旨趣。第二阶段的社区发展运动虽然存在对第一阶段的复制和借鉴,但是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不同,概括的说20 世纪 60 年代是社区发展“引吭高歌”的年代;70 年代中后期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20 世纪 80 年代“自我防卫”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稳步推进、“第三条道路”时期,对此王振华(2000)等主编的《重塑英国——布莱尔主义与第三条道路》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清楚地说明;进入 21 世纪发展进入“再次扩张”时期,(2000 年底)英国中央政府环保部发表了题为《我们城市的未来,城市复兴白皮书》报告,报告强调英国城市发展的最终层面是社区,鼓励社区的自发主动性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英国社区在布莱尔政府积极发展第三部门的作用下,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2010 年 5 月以后,新上任的保守党政府延续了多边合作伙伴关系与重视社区发展的政策方向。准备进行“大社会”尝试。

.........

第一章 南宁市 D 社区协商治理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第一节 南宁市 D 社区概况

一、南宁市 D 社区地理位置

南宁市 D 社区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相思湖东路 1 号,隶属于西乡塘区上尧街道办事处,2015 年与西湖社区进行调整合并,辖区范围东起大化路 6 号,西至相思湖东路,北以民族大道为界,南临邕江,管辖面积约 1.25 平方公里,组成单位有陈村水厂、广西通信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原区邮电工程建设局)、银行学校、华侨学校、纺织学校、皮肤研究所、西江局、清川小学等 13 个单位和西建水岸华府、骋望丽都、颐华居、西湖东郡 4 个居住小区。社区环境优美,所管辖的 13 个辖区单位有 11 个被评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D 社区的事务结构主要分三块,由公共服务站、总支部委员会和居委会三块牌子组成。在社区运行模式上,社区党支部领导居委会和工作服务站,社区居民委员会领导工作服务站,党支部主管党务工作,居委会主要是负责行政事务,服务站属于城区政府在社区层面创设的一个服务平台,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其工作主要受党组织和居委会的领导和监督。经统计 D 社区的人口结构分布情况如下:居民常住户 5204 户,出租户数 632户,合计 5836 户,常住人口 12493 人,流动人口 1386 人,合计人口数 13879人,总人口数约 23500 多人(含在校学生 10000 人),社区人口规模大,人员多;有很多外地人,主要是东北地区的人员,以及广西境内各地区的人员在此汇集,人员组成比较复杂,因此 D 社区属于协作型混合社区。

........

第二节 南宁市 D 社区探索协商治理的缘起

一、化解矛盾纠纷的需要

随着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得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以及利益冲突群体化,各种利益关系相互交织,甚至导致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和抗争性群体事件的发生;而又由于社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属性和特点,社区工作直面社会基层和人民群众,社区作为社区矛盾纠纷多发的发源地,出现了各种矛盾纠纷种类,例如:社区邻里间的琐事争端、家庭婚姻方面的矛盾、居民间的伤害损害赔偿问题以及住房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等;而社区工作人员又没有相应的治安管理、维稳的执法权,属于服务性单位,在处理矛盾纠纷的问题上,必须建立在沟通、协商的基础之上,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通过协商治理的方式来化解矛盾纠纷,这是新时期社区矛盾多发对社区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同时这也是社区开展工作的工作的需要。所以说协商治理不管是在主动与被动的要求与选择上都是社区化解居民矛盾纠纷的客观需要。虽然当下社区协商治理主体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高,但是随着人们民主意识和利益观念的增强,人民群众对政治参与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涉及到参与主体切身利益以及公共利益的时候,参与主体会主动要求提高政治参与的程度;因为大家都明白在涉及利益关系的时候必须要有利益主体在场,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人的一种表现。尤其是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会提出自己的参与要求,D 社区的参与主体以及社区居民个体也有这样的要求。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民民主意识和参与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值得肯定的。人民群众希望社区的工作民主、透明,在阳光下运行,并且对其进行监督,这样社区参与主体才能更好的委会自身利益和处于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这也对新时期下社区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社区在协商治理过程中的社区主体的协商参与要求。

...........

第三章 推进南宁市 D 社区协商治理发展的对策性思考 ........49

第一节 完善协商治理主体结构体系............49

一、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49

二、准确定位政府职能............49

三、进一步调动居民自治的积极性...........51

四、进一步优化协商治理主体结构...........52

五、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能力和素质...........52

第二节 进一步拓宽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平台 ......53

一、完善社区公共场所平台........53

二、加强社区协商治理的制度平台建设.......54

三、拓展社区网络参与平台........55

第三节 理顺协商治理的运行程序.....56

一、完善协商治理的组织安排......56

二、提高协商治理程序的设计质量...........57

第四节 提高协商治理的制度化水平............57

一、对协商治理主体进行制度化规范.........58

二、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协商治理实践.......58

三、建立健全协商治理的监督反馈机制.......59

第三章 推进南宁市 D 社区协商治理发展的对策性思考

第一节 完善协商治理主体结构体系

一、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基层的领导核心,在加强社区民主建设,推进社区协商治理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好组织领导、协调动员的战斗堡垒作用。针对党群治理机制中基本工作方法的问题,要理顺社区各组织间的关系,通过党建联席会议的制度和形式将社区的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等各类组织中的党员吸纳到自己的党总支领导班子中来,在涉及到社区居民公共利益的公共性事务中,通过与各方的党员代表协商解决,努力培育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协商意识,形成一种协商性的党群治理机制,从而实现以社区党建来推动城市社区的协商民主发展,充分发挥党总支的协商推动作用。在制度平台建设方面,社区党组织要发挥好“三会一课制度”的平台优势,将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和党建联席会议的基本工作方法结合起来,加强与人民群众联系,加强与社区各组织团体间的联系沟通,将分布于社区各组织、单位和团体的党员整合到社区的党组织中来。在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的过程中,努力挖掘中华文化中的“和合”价值内涵和包容精神,将社区的协商治理至于这样的价值内涵和包容精神之中,求同存异,整合共识价值,同时要发挥好组织动员工作,让党总支的每一位党员,都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树立榜样的先锋示范作用,整合现代城市居民的多元价值追求、不同信仰追求以及个人偏好和利益分歧,为社区协商治理实践培养良好的协商文化基础和创造优良的协商治理氛围环境,从而引领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实践,加强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发挥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

结 论

相比西方社区协商民主的政府主导型、社区自治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中国根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实践探索和典型示范,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协商民主的治理模式,并在高层、中层和基层相应的形成了形式各异的协商民主政治制度,开辟了中国广泛多层次制度化的协商民主路径。本文主要致力于协商民主制度在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具体运用研究,主要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相应的选取了南宁市 D 社区为研究范本,通过对 D 社区协商民主在社区治理中的具体运行作为调查考察内容,分析了协商治理在 D 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性思考,为社区的协商治理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并最终得出协商治理在社区发展的结论。根据全国不同的协商治理典型案例及实践发展纵贯现代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基本情况,目前处于一种多元化和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相应的也形成了许多典型案例示范。至于城市社区到底采取一种什么样的协商民主发展模式和协商治理实践,不必照搬照抄、生拉硬拽国内的典型模式和实践,理应立足于本社区的实践特色和发展基础,探寻适合自身的协商治理模式。在探寻、选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当前社区的发展阶段、居民结构、资源禀赋、传统文化、社区发育和政府定位等。首先就城市社区的发展阶段来看,要明确社区当前的区情,相比较于国家政府对中国城市社区的时发表展定位,清楚自身目前实际发展所处的阶段,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其次,要清楚本社区的居民结构,要重点弄清楚本社区的实际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本地人口、外来人口和不同社区居民年龄段情况,以及社区居民的阶层分布状况等,为选择适宜的协商治理模式做准备;第三,主要清楚本社区的资源禀赋问题,筛选本社区的实体物质资源、制度资源、人力资源等情况,看有哪些资源值得利用和开发;第四,涉及到社区的传统文化问题,相应的要考察整个省内的社区发展的传统文化再结合本社区小区范围内的 协商民主实践发展的传统文化基础等,做到不照办照抄,结合自身特色走出一条基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协商治理创新之路;第五,要清楚本社区的社区发育情况,需要考察本社协商制度、协商文化、协商机制、协商程序以及公民协商意识成熟度的发育情况,做到循序渐进;最后涉及到政府对协商民主在社区治理应用中的定位问题,要根据本社区和社区范围内各社会组织团体及各参与主体的自治能力来考察是否提前实现社区治理的“去行政化”,去行政化以后社区是否有能力实现自身的自治发展,同时也要考虑当下政府、市场、社会、社区和居民几者的关系,政府要精准定位,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几者之间的关系。综合这六个方面,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社区协商民主模式和协商治理实践。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