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哲学层面理解世界1,2,3理论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17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本体论的历史嬗变

本体论在流淌了千年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说巴门尼德弹奏了“存在者之为存在者”(being qua being)的序曲,那么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因”(the material cause)、“动力因”(the motive cause)、“形式因”(the formal cause)和“目的因”(the teleologicalcause)则使这首序曲锦上添花、千古传诵。

1.1 本体论与唯物主义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更是探索世界本原的古老圣地,早期的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已经开始怀疑宗教传说对万物始基的描述,企图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揭开自然界的神秘面纱。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他认为天上地下都是水,地球本身则类似于一个圆筒浮在水上。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或固定特征的无限者构成,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无所不在的,是无限的,因而气才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不但指出万物的本原是火,而且还指出宇宙万物的动和变,表达了他原始、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以至于黑格尔认为自己的逻辑学中吸收了赫拉克利特的所有观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代表了古希腊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他认为一切都遵照必然性产生,他通过原子的漩涡运动来解释万物,强调事物的发展由必然性决定。
按照他的说法,我们的所有自我意识都遵循自然界的规定。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唯心主义哲学家显然反对德谟克利特强调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主张,他们提出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思想,已经初步蕴含主体意识的萌芽。
到了中世纪,神学的阴霾开始束缚各大哲学流派,上帝成了世界的造物主,随意谈论无神的世界将被看作严重的越轨。经院哲学家们教导人们安于现状、潜心劳作以获取上帝的搭救,但是,人们却必须忍受上帝的不公——教会的专制和淫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专断统治。人所共知,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引起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人们摒弃了中世纪以来束缚人类自我意识的神创论,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近代哲学家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他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经验,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霍布斯批判了精神实体说,他认为能够被思维的东西也是物质的东西,牛顿的三大定律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使机械唯物主义在近代自然科学中占据统治地位...................
........................

第二章 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

2.1 “三个世界”理论的思想酵素

柏拉图以来的许多哲学家都对言语的本质意义感兴趣,柏拉图相信,永恒的真理在人类存在以前就存在。但据我们所知,柏拉图更关心的是“美”、“正义”之类的概念,并且认为它们必须是真的,因而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它不可能是我们创造的,它会为我们提供终极解释,即通过本质的言语来解释,柏拉图对理想国中等级秩序的描述最能体现他的这一思想。
在波普那里,世界 3 是可变的,“论证”不仅仅是通往世界 3 的方法,也是世界 3的重要成员,波普认为我们最感兴趣的不应该是事物的一般概念,而是理论、真理、论证等。
波普认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不仅不同于身心,也不同于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经验,因而就超出了身心二元论的范围,引出了一个第三世界。事实也的确如此,波普强调的自然数的实在性和柏拉图强调的数学实在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波普忽视了这样一些事实:对于物质世界通过什么机制来“摹仿”原型,柏拉图则显得理屈词穷,他只好以“美的东西是美使它美的”来搪塞,但无论如何,柏拉图在无意识当中成了波普世界 3 理论的“助产士”。我们首先要承认柏拉图从个别中提取出一般概念的努力,但他却把一般的概念实在化、神圣化,这就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背道而驰了,正如列宁指出的,把一般概念看作是单个存在物的说法是野蛮的、荒谬的。
在1967 年的那届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国际会议上,一方面,波普承认自己的理论与柏拉图的形式论或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柏拉图引出了一个独立于物理世界和心灵世界以外的第三世界,而黑格尔则发现客观精神是可变的。另一方面,波普认为自己的世界 3 在某些决定性的方面与柏拉图和黑格尔的理论存在着根本的不同: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还是黑格尔的客观精神,都在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居于决定性地位,但波普的世界 1、世界 2 和世界 3 之间不存在谁决定谁的关系。................
.....................

第三章 实践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9
3.1 走进马克思的本体论和人化自然观........................................ 29
3.1.1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本体论....................................................29
3.1.2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 32
3.2 面向世界 ...............................................................................36
3.3 世界 3 无法逃脱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超越............38
3.3.1 去蔽与超越............................................................................. 38
3.3.2 新唯物主义的幽灵..................................................................41
3.3.3 世界 3 的黄昏.........................................................................44
3.4 世界 3——意识形态的新势力..................................................47
3.4.1 变形的意识形态......................................................................47
3.4.2 高调打击“意识形态”,低调唱响“人”的自由 ................... 49
3.5 世界 1,2,3 理论的影响.............................................................. 54
3.5.1 对前苏联传统教科书体系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 54
3.5.2 马克思主义的第五个组成部分.................................................... 56
3.5.3 有利于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合理的新陈代谢关系.................... 60
第四章 问题域的转换 ...................................................................... 63
4.1 从存在的世界 3 到世界 3 的存在............................................... 63
4.1.1 问题域的转换................................................................................ 63
4.1.2 欢迎光临波普“世界”................................................................ 64
4.2 启蒙的缺失与重建...........................................................................67
4.2.1 上帝的祛魅.................................................................................... 67
4.2.2 世界 3 与启蒙的重建.................................................................... 68
4.3 世界 3 的哲学发生学诊断.............................................................. 71
4.3.1 本体论的新套餐............................................................................ 71
4.3.2 奄奄一息的世界........................................................................... 75
4.4 失声个体的新参在..........................................................................78
4.4.1 自我及其大脑................................................................................ 78
4.4.2 不自由的选择................................................................................ 80
4.4.3 夺取世界 3 领导权........................................................................ 83
..................................................

结语
波普从二元论的世界中萃取出了不一样的世界 3,它不是纯粹的科学,但确能推动人类的进步;它不是纯粹的物质财富,却能满足人的需求;它不是纯粹思维的产物,却能洗涤心灵、武装人的大脑。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虽强调自然本身的无动于衷,却忽视了被历史中介过的自然仍然对人产生极大的制约性,因此,人们将世界3 应用于实践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世界3 的逐渐敞亮充分说明了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能超越客观物质世界的许可范围。我们既要看到世界 3 对于登峰造极的工具理性和传统镜像哲学的消解,又要看到荣登座架的世界 3 对人的彻底放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挞伐或讴歌世界3 的层面。当然,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意识也并非仅仅是主观意识,它也包括客观知识的世界,因此,波普的世界 3 恰恰推动了马克思哲学的自我革命。
尽管如此,裸奔在外的世界3并不能在人的意识中被主题化,虽然波普的世界1,2,3理论承认了先在自然,但却是一般的唯物主义。他的世界 3 是影像说的新天地,是唯心主义的合理外推,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余绪。波普发现了客观知识的世界,却将人的世界当成客观知识世界的偏旁部首。世界 3 具有实体性的潜能,但其实体性并不能和世界 1 相媲美,并不能真正的独立存在于人的世界,当客观知识的真实图景被遮蔽的时候,没有人的实践,世界 3 只会在抽象的世界中横冲直撞。
波普的世界 1,2,3 理论兼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成分,但本体论的天平更倾向唯心主义一方,实际上是实践的唯心主义,但波普的实践哲学并非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从波普的证伪理论中可以看出,他和彭加勒一样,虽然把“实践”理解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但“实践”主要是指探求科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和检验标准,其内涵远小于马克思的“实践”。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已经批判过这种“物理学”唯心主义,“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它向那些运动规律可以用数学来处理的同类的单纯的物质要素的接近,使数学家遗忘了物质”,“只剩下一些方程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5 卷和第 10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9 年 12 月第 1 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 版
3.林德宏.物质精神二象性[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5 月第 1 版
4.王金福 辛望旦.实践的唯物主义[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第 1 版
5.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 版
6.俞吾金.实践与自由[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 月第 1 版
7.周林东.人化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解读[M].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
8.刘大椿.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9.舒炜光 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10.周义澄.自然理论与现时代——对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新思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11.王国坛.感性的超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2.亚历山大·伯德.科学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