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艺术之追溯
1.1 什么是艺术
艺术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定义,如在中国的古代,艺术即“蓺术”,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并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伏湛传》中,“永和元年,诏 无忌 与议郎 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蓺术。”
艺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客观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art,本义为“人工造作”。在辞海中对艺术是这样解释的“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他们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演的时空性质,又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文学、戏剧、影视)。”
艺术也特指经术,清方苞在《答申谦居书》中这样描述到“艺术莫难於古文,自周以来,各自名家者,仅十数人,则其艰可知也。”②而古代的艺术和今天我们所说的艺术是相差甚远的,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最早的艺术都是与艺技有关的,与“手艺”等词并不加以区别。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自由的艺术”这个概念,“自由的艺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低级的艺术,包括修辞、文法和逻辑,一类是指高级的艺术,包括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并且这种“自由的艺术”是和贵族有着紧密的联系。直到 1746 年,法国美学家巴托第一次提出了“美的艺术”这个概念,艺术才和“才能”、“创造”、“天才”这些概念有了密切的联系。所以早期的艺术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与日常生活交错纠结的,但随着艺术之美被不断的强调,艺术逐渐变得孤立,与日常生活发生了分离,并做为了学院的一门独立学科。 .....................
....................
第 2 章 “中国人之于艺术,必贵其技而进乎道”
钱穆先生说过:“中国人之于艺术,必贵其技而进乎道。”其中的“技”就是指艺术中的表现手法。艺术表现手法是艺术作品形式的重要要素之一,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当中为了塑造艺术形象或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到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和实践中,积累和创造了十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常见的有描写、叙述、议论、抒情、对话、说明、夸张、比喻、变形、象征、烘托、对比、反衬、渲染、暗示、双关、伏笔、排比、拟人等等。艺术内容与表现手法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成为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且众多的艺术表现手法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辩证关系,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使得艺术作品更加丰满,得到完美的表现,并且伴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艺术表现手法也会不断的丰富更新。下面就将介绍两种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比较常见并出神的艺术表现手法。
2.1 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比较常见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并且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在两千多年前比兴就已经被提出,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中:“大师(乐官)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②后来《诗经》中的《大序》把“六诗”改为“六义”但排列的顺序没变。自汉朝以后,赋、比、兴就从“六艺”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法。钱穆先生在对《诗经》、《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的解读中就经常对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称赞不绝,并且在对传统艺术文学作品品评的时候,深入的探讨了艺术表现手法在其中的作用。
2.1.1 比与兴
比,即指比拟和比喻,在诗歌中的作用就是以彼物写此物,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想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助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例如诗歌《硕鼠》一篇中就是通过描写人人憎恶的老鼠,通过运用比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奴隶主残忍贪婪的丑恶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以此来表达诗人对奴隶主的憎恶。................
...........................
第 3 章 中国艺术精神..................................................21
3.1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1
3.2 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 ...............................................25
3.2.1道德...................................................................25
3.2.2 天人合一 ..........................................................27
3.3 无不艺术化.........................................................29
第 4 章 钱穆艺术哲学的意义 ......................................32
4.1 “无可再之困境,以艺术济之”......................... .32
4.1.1 以艺术济世--创办新亚学院..............................32
4.1.2 用艺术复兴中国文化精神.................................34
4.2 钱穆艺术精神的局限性.....................................35
4.3 钱穆艺术哲学的深远影响..................................37
...............................
结 语
钱穆先生关于艺术的理论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很多有价值有深度的观点和思想值得去研究和探索。他以文学为研究中心,并涉及绘画、音乐、书法、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探索关于艺术之根本精神,体悟中国传统文人对于艺术的寄托,本文从艺术手法“比兴”和“写意”入手,层层揭示,最终探求艺术精神是谓“道德精神”和“天人合一”,此种行文思路正是体现了钱穆先生对于艺术的根本认识,即“中国人之于艺术,必贵其技而进乎道”。 “所谓比兴,即是放大心胸,把天地大自然万象万变,与人事人文,作平铺一体看。”①比兴,是中国文学艺术中最根本的表现手法,比兴的根本艺术理想就在于植根于大自然,然后以“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和人生情趣将人类生命融入自然生命而合和统一的艺术整体,因此,比兴则是中国文学表达的主要技巧和方式。不理解比兴,就很难能真正领悟到中国文学之妙趣深致,同时也就难以体悟到中国传统“道德”与“天人合一”的人生艺术与哲理,写意亦是如此。因此,从比兴和写意入手,不仅符合钱穆先生对艺术的根本看法,更是遵从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
“中国人之艺术与文学,均都充满了道德之精义”②钱穆先生强调,艺术、文学都崇尚将人内心的情感能自然流露,但抒发胸臆并非一时一刻的情感,而是经过内化,转俗为雅,超脱具体时空限制,在生命的源头与道德实现共鸣,达成生命的彻悟。因此从道德精神出发,在“天人合一”处落脚,即是对钱穆先生艺术思想最深刻的阐发。
钱穆先生的艺术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性、文化性和民族性,对他艺术哲思的探求使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他的学术精神,并对他做为一个传统的文人所具有的民族忧患意识、道义担当及济世大愿有了更高的敬意与认同。他一直坚持不懈传扬中国文化精神的态度和在实践中对艺术教育所做的努力,对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不正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吗。
参考文献
[1]钱穆.《新亚遣铎》[M].台北:联经图书出版社,1998.
[2]钱穆.《理学与艺术》[M].台北:联经图书出版社,1998.
[3]钱穆.《中国文化中理想之人的生活》[M].台北:联经图书出版社,1998.
[4]钱穆.《略论中国艺术》[M].台北:联经图书出版社,1998.
[5]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M].台北:联经图书出版社,1998.
[6]钱穆.《文风与世运》[M].台北:联经图书出版社,1998.
[7]钱穆.《中国文学讲演稿》[M].内蒙:巴图书社,1987.
[8]钱穆.《读诗经》[M].台北:联经图书出版社,1998.
[9]钱穆.《中国学术通义》[M].上海:中华书局,2001.
[10]钱穆.《欣赏与刺激》[M].台北:联经图书出版社,1998.
[11]钱穆.《题郭大维先生画集》[M].台北:联经图书出版社,1998.
[1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