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马克思和谐哲学发展潮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16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研究的背景

“和谐”是一个人们常谈常新的时代话题,消除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为缔造和谐的人类环境而弹精竭虑,时代的发展让人们日益感受到“和谐”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时代的召唤是催生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的内在动因。时下,人们愈发地感受到人地矛盾日渐凸显、人际关系渐趋淡漠、社会分化逐日加重,凡此种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函须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的指引,这是提出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的主要原因。时发表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使得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成为一种呼之欲出的思想理论。

第一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研究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环境
营造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然而现实却并不令世界人民感到满意。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局部地区战争频仍、宗教极端势力和恐'饰主义的威肋、愈演愈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等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时刻挑拨着人们脆弱而敏感的神经。西方自黑格尔哲学体系瓦解以后,哲学界始终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人们对异化了的社会现实愈发的感到手足无措,马克思主义哲学着意消除异化、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是时发表展的产物,是指引世界人民走向和谐、稳定、互助互爱理想人类社会的强大精神武器。

二、国内环境
我国在追求经济高增长的同时违背自然规律,疯狂掠取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肋、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工业文明程度的加快,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程度越来越高,从前和谐的人际交往被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所取代,对罪恶的无动于衷暴露出社会的冷漠、人心的麻木,这些都是恶性事件激增的诱因;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阶层固化的现象严重,激化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面对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的严峻现实,客观上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本着为子孙后代负责的宗旨,找到一条经济与生态“双赢”的道路;积极地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及时地整合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

第二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的思想渊源

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这样一座理论大厦,它的地基是否稳固是人们最先关心的问题。哲学具有历史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基本特质。以历史理性为指引,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近现代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和谐思想进行梳理和把握,以说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有助于以实践理性指导社会现实。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和谐哲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民族根基,“和”的价值理念贯穿于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派“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可以称得上是弘扬和谐哲学思想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力的学说流派。

一、儒家的和谐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源头,它所宣扬的和谐思想内化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范畴体系规范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进程。儒家的和谐思想大体表现如下:

(一)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生命价值
儒家强调人类的活动要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与自然要共存同生。《礼记·祭义》中记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fist”曾子认识到树木要按照时节砍伐,禽兽也按照一定的时间捕杀。孔子解释道:“砍断一棵树,杀害一头禽兽,如果没有按照时节,就是不孝的行为。”孔子在这里主张人类的行为要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不要对自然人为地加以破坏。儒家诸如此类的思想还有“里革断署”、“弋不射宿”等等。董仲舒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通过他的“法天说”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在《春秋繁露·王道同三》中写道:“夫喜怒哀乐之发,与清暖寒暑,其实一贯也。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乐气为太阳而当夏,哀气为太阴而当冬。〔‘了〕”即人类的喜怒哀乐源自自然时令的变化,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共存同生。

(二)崇尚“中庸”的自我和谐之道
《中庸》在一开篇就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人的喜怒哀乐未表现出来的状态;“和”是人在表达喜怒哀乐时保持一定的节度。做人不温不火,就能够保持自我内心的平和。《中庸》:“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在现实生活中,端正自己的品行。不去苛求别人就没有什么好怨恨的。做人不怨天尤人就能够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中庸》记载:“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

第三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的主要内容...................................... 26
第一节从辩证法的角度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 26
一、辩证矛盾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谐哲学..............................................26
二、质量互变规律有助于人们正确把握和谐哲学.......................................28
三、辩证否定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和谐哲学.............................................29
第二节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31
一、和谐哲学重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31
二、和谐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兼容性.......................................................33
三、和谐哲学能够正确认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35
第三节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 37
一、坚持民本思想.................................................................................37
二、树立代价意识.................................................................................39
三、重视精神交往.................................................................................41
第四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的实践价值..................................... 43
第一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指明了生态和谐的新路向.................43
一、正确认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倡导生态文明观..................................43
二、树立代价意识,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效益......................................44
三、秉持民本思想,发展循环经济..........................................................46
第二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提出了自我和谐的新方法.................. 47
..........................................

结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是紧跟时发表展潮流、着意于实现世界整体和谐的思想理论,能够为我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理论指南。坚持并弘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有助于协调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对实现生态和谐、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研究,应该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有关“和”的思想,以促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价值发挥更大地作用。
实现利益整合,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我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譬如在对待城市改造与失地人民的利益问题上,如果仅从城市改造会给人民带来好处出发,而去强行拆除不愿迁离原居住地居民的房屋,就违背了我党改善民生的初衷。拆迁是为了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发展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如果我们为了给人民谋福利而去侵害人民的利益,我们的这种行为就是失之偏颇的。一些人在对待拆迁问题上,只考虑个人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无视国家和集体的长远利益,为了尽可能多的从国家财政中获取征地补偿款,无节制地加高扩建房屋,使得城市改造工作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的美观与整洁。
我们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现利益整合,具体到拆迁问题上,就是要求我们整合城市发展与被征地人民的利益。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民的利益,给人民合理的经济补偿;人民也要从整体利益出发,配合好拆迁安置工作。实现利益整合,要畅通利益表达的渠道。.......

参考文献
[1]高岸起.认识论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
[2]易超.和谐哲学原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62, 116.
[3]周戟.和谐哲学初探一一信息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4-5.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40.
[5]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77一378, 475.
[6]王锦贵.中国文化史简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96.
[7]范学辉,曾振宇.天人衡中一一《春秋繁露》与中国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77-78.
[8]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 362, 352.
[9]刘长久.中国禅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1.
[10]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14-15.
[11]〕王伦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2-43, 29一30.
[12](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156. 217.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