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从自身的文化中解放出来,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容易把自幼习得的行为当做全人类都自然的、在各处都应有的。”
弗兰兹·波亚士
1.1研究来源与研究意义
问题提出
在乡村的墙壁上,总是能够看到形形色色的标语。其中,要数计划生育政策
标语(以下简称为“计生标语”)的数量最多,张贴最醒目。比如“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只生一个好,男女都是宝”……频频出现在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中,盘踞在我们成长的记忆中。而在我们的父辈回忆中,最鲜明的记忆却是诸如“一人超生,全家结扎”,“宁添十座坟,不多一口人”等血淋淋的标语,煤黑大字刻印在粉刷得苍白的墙壁上,透露着凝重而肃杀的气息。从最初的暴力镇压到现在的委婉规劝,计生标语经历着一场擅变。那么,为什么标语会以那样的形态出现在那个时代,而以这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时代,从“彼时”到“此时”的变化何以发生?它反映出了社会中哪些决定着计划生育政策发展的意识形态要素?这些困惑可以归纳为这样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计生标语的变迁遵循着怎样的迹?推动政策话语变迁的因素为何?它们在什么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发生作用?这其实是一个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也是本文写作的逻辑顺序所在。本文拟从计划生育政策标语的文本分析入手,通过对其形成方式和表现形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回溯,探寻其对社会秩序的建构意义,并揭示隐于其后的权力结构与治理方式的变迁,分析政策话语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走向和谐的公共政策话语运用设想。
2研究意义
中国素来被称为“标语大国”,运用标语口号进行表意和动员是社会管理者和活动组织者常用的方式。作为官方话语的标语既反映了当代的意识形态,又在实践中塑造与改造着社会身份、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本文对计划生育标语及其变迁进行研究,欲寻求以下意义:
从实践方面看,公共政策话语是来自官方的意志,对社会大众产生直接影响,不文明的话语往往容易激起民众的负面情绪,使人们走向政府的对立面。2007年8月,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其网站上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普遍开展一次清理、规范、更新人口和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工作。为做好这次清标工作,国家人口计生委宣传教育司还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评选出190条文明标语,供各地参考使用。可见,国家亦同样意识到了标语对塑造政府形象的作用。本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计生标语进行梳理和分析,寻找政策话语的内在演变规律,有助于对标语的未来发展做出趋势预测,并对政府良好形象的打造及权威合法性的塑造提供政策建议。
从理论方面看,随着多学科分析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兴起,政治语言学作为政治学和语言学的边缘学科日益彰显其强大的理论价值并获得人们的广泛关注。但从对现有标语相关文献的考察中可以看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政治语言学的具体运用并不多见,能结合具体政策话语进行理论阐释的更是凤毛麟角。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从话语的角度研究政治秩序为将公共政策及转型理论开辟新的视角。
1.2研究状况与研究主题
2.1国内研究现状
在CNKI“研究趋势”上搜索“计生标语”或“政策标语”等词,尚未能绘制出完整的曲线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学术界对标语的研究总数不足,且尚未形成系统。如下图所示,从1979到2009年30年间(1979年起,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正式实施)共搜到与“标语”相关的文章543篇。1994年以前,文章数量都未超过十篇。从1994到2002年,文章篇数都在20篇上下浮动,直到2003年,相关研究才有了较大幅度增长,至2006年文章数量达到峰值,接近80篇,2007大幅度滑落,到2008年跌回2002年的水平。可见,国内对于宣传标语的研究总体关注度较低,研究热情持续时间不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
[2]陈继红.红军长征过凉山留下的标语四川文物[[J].四川文物.1999 4: 84^' 86
[3]刘善玖.论中央苏区革命标语宣传的特点与作用[[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4: 71 }72
[4]熊向晖.天安门上的两幅标语[J].纵横.1999 10: 3031
[5]振奋过中国人的标语口号[[J].小作家选刊(小学).2005 04: 29
[6]农网改造宣传标语集锦[J].农村电I. 1999 06: 15
[7]迎接澳门回归祖国标语口号[[J].支部建设.1999 11: 8
[8]《安全生产法》宣传标语、口号集萃[[J].安全与健康.2002 15
[9]吴伟雄.中文标语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1998 l : 35-38
[10]陈小慰.外宣标语口号译文建构的语用修辞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 l : 9499
[11]刘凤玲.标语、口号语言当议[J].修辞学习.1999 27(1): 27^28
[12]陈信凌.江西苏区标语的传播学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 (04): 3S^'39
[13]龚文库.标语的传播功能[J].新闻界.2006 (02): 31^32
[14] 林.标语—时代的缩影[[J ].秘书之友.2001 12: 26 27
[15]尹德泉.标语变迁的联想[f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 11: 46
[16]蒋桂斌.“暴力标语”的背后[J].缭望.2003 45: 30^31
[17]曹丽环.从标语口号看时代及其精神的变迁[[J].剧作家.2006 06: 5456
[18]郭大松、陈海宏.五十年流行词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周伟.标语口号时代呐喊最强音[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20]夏之明、邹征华.红色印迹一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21]扬南、李听.标语如潮见真情【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9年版。
[22]翟楠.隐藏在“标语”背后的世界一对学校文化的哲学透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23]纪程.话语视角下的乡村改造与回应—以山东临沐县为个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4]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D].上海:复旦大学,2007
[25]英格兰的奇怪标语[[J].语课堂内外(初中版).2006 l: 43
摘要 3-4
ABSTRACT 4-5
第一章 绪论 8-16
1.1 研究来源与研究意义 8-9
1.1.1 问题提出 8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6
1.3.1 研究框架 13-14
1.3.2 研究方法 14-16
第二章 作为公共政策话语的计生标语 16-21
...........................................
第三章 计生标语的转换:政治的语言学描述 21-34
3.1 词汇更替 22-27
3.1.1 词频统计 22-24
...........................................
结语 48-50
主要参考文献 50-5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53-54
后记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