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主体性一直是哲学关注的焦点。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亦即“人始终是主体”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人的主体性地位日益凸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以及文化多元等等的健康发展都对作为主体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现代化没有农民现代主体性的确立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研究农民主体性既有现实意义,也有理论意义,需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了解农民主体性的历史和现状的前提之下,进一步确定其未来的发展走向。
对农民问题的研究,从上世纪初就一直是中外学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们十分关注的课题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很重视农民问题,认为农民是革命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和朋友。马克思曾经提到:“在革命进程还没有把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国民大众即农民和小资产者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还没有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以前,法国的工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②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力量”。“被我们挽救而没有真正变为无产者,还在农民地位时就被我们吸引到自己方面来的农民人数愈多,社会变革的实现也就愈迅速和愈容易。”③列宁则把解决农民问题视为布尔什维克的历史使命、决定布尔什维克党历史地位的关键因素。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④邓小平也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⑤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联产承包制使农民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农村经济蒸蒸日上,但是转型期矛盾的复杂性,农民群体与农民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淡漠,出现集体上访、各种矛盾激化等反弹局面,“三农”问题再次进入社会学者们的视域,并以不同的主题和角度被广泛研究,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及其建构重新成为热点问题。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①。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强调:“我的这种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的分析方法”②。基于这一点,主体性思想并不仅仅是立足于主体的孤立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关系,而社会主体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主体。
从目前掌握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农民主体性研究的著作从抽象哲学主体性、人民主体论和现代性主体性等领域研究农民主体性问题,并在经济分析、文化批评和话语研究等领域被涉及,多侧重于某个领域的制度层面的讨论和分析,而且研究成果大都是零篇散章,对“农民主体性”的总体把握、历史演变和未来走向缺乏系统探讨。本文作为对主体性内涵的引申和拓展,提出和研究农民主体性问题,探讨当前农民.主体性现状,并延伸至农民主体性以及未来走向,对农民主体性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意蕴作了有深度的探讨,揭示了客体和主体两种对立视角的不足。深化主体性理论的研究,把从一般地研究类的主体性拓进到具体地研究社会特定阶层或群体的主体性,弥补国内外学术界对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拓展对农民问题研究的领域,将农民问题的研究向纵深推进,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LM].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9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
[9]《邓小平文选》( 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邓小平文选》(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M].商务印书馆,1978年。
[13]王义军.《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4]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商务印书馆,1997年。
[16]杨瑞森、张文儒、冉昌光.《毛泽东哲学思想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17]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重庆出版社,1989年。
[18]王喜平.《当代哲学的主体论域》[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刘林元、姚润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0]杨奎.《对象性超越与自我超越:主体社会实践的价值归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1]刘宝龙.《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T] .理论界,2005年,第10期。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1
引言 12-14
一、农民主体性的历史演变 14-23
1.1 主体性概述 14-16
1.1.1 西方主体性哲学思想的追溯 14-15
.......................................
1.4.2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主体性现状 21-23
二、目前影响农民主体性发挥的问题 23-30
2.1 传统观念的束缚 23
.......................................
三、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的思路 30-42
3.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30-32
.......................................
结语 42-43
参考文献 43-46
致谢 46-4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7-48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