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4830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谋求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目标。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己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比如,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城乡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断发展,但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日益拓展,但同时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的压力也在增大;等等。我们党在准确把握了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正确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供了战略指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等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我们党长期以来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产物,它凝结了几代中国人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世纪SO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实践的推进,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增长不同于发展,经济发展不同于社会进步,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等共识,注重发展的综合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主流。科学发展观是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发展的认识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造的思想结晶。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前提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理论来源。梳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渊源,对于我们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之展开了多学科、多视角、全方位的研究和讨论,对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基础。有的学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包括它的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都是以研究发展特别是社会发展为主题的,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指出了研究、思考发展问题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著作类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全集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斯大林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
[5]毛泽东选集「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6]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1]十四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1982.
[15〕赵小芒.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社,2006.
[16]李崇富.李建平.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8]赵家祥,李清昆,李十坤.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社,1992.
[19]孟庆仁.现代唯物史观大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20]曾国屏,高亮华,刘立,吴彤.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1]陈邵桂.李凤莲,米正华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2]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4]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当前政治理论教育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5]周叔莲,金培.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26]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7](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M].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8-10
绪论 10-17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0-11
二、研究现状 11-15
三、创新之处 15
四、主要研究方法 15-17
第一章 第一要义是发展对生产力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7-24
1.1 对生产力发展理论的继承 17-20
1.1.1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 17-18
1.1.2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 18-20
1.2 对生产力理论的运用发展 20-24
1.2.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22
1.2.2 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 22-24
第二章 以人为本对群众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24-31
2.1 以人为本对群众史观的继承 24-27
2.1.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4-26
2.1.2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26-27
2.2 以人为本对群众史观的发展 27-31
2.2.1 以人为本是执政为民理念的新飞跃 28-29
2.2.2 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 29-31
第三章 全面协调可持续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31-41
3.1 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继承 31-36
3.1.1 社会是发展着的动态平衡有机体 31-34
3.1.2 社会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34-36
3.2 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发展 36-41
3.2.1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全面性 36-37
3.2.2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37-39
3.2.3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39-41
第四章 统筹兼顾对历史合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41-50
4.1 统筹兼顾对历史合力理论的继承 41-45
4.1.1 肯定了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作用 41-43
4.1.2 社会历史发展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43-45
4.2 统筹兼顾是对历史合力论发展 45-50
4.2.1 坚持"五个"统筹实现科学发展 45-48
4.2.2 兼顾各方利益,促进协调发展 48-50
结语 50-51
参考文献 51-54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4-55
致谢 55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