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四百多年前,海瑞出生于孤悬海外的海南岛,成长为中国历史上与包拯齐名的清官。他作为明朝中后期的一名封建官吏,留传给后人的是其清廉、刚直的形象。他从政二十余年,官至二品,当过县令、巡抚等基层地方官,也当过户部主事、理寺承、吏部侍郎、都察院御史等朝廷官吏,历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其政绩品格广为人们传颂。海瑞自小立下“必为圣贤,不为乡愿”的志向,走上仕途后,虽官职卑微,但为民谋事,刚直不阿;一生不附权贵,搏击豪强;禁止贿赂,主张节俭;止诉J息讼,听狱公断;制定法规,执法如山;主持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体恤民情,爱戴百姓,被世人称为“南包公”、“海青天”在其为政生涯中,其礼法统一、人法兼资、主张民本、主张忠君的法律思想贯穿始终,并指导其法律实践活动。然而目前研究海瑞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的文章不多见,有的人对海瑞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的了解还停留在不系统的小说、剧作家文学性的描写上,且往往是一案一书、一案一剧的“公案”话本、剧作上,从海瑞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中探究其人格命运的文章更是不多见。为此,本文将就海瑞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的主要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试图分析其思想的局限以及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人物命运,以期使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精神指导下得到有益的借鉴。海瑞在历史上的评价总体是肯定的,特别是其为民造福,不畏触犯权贵利益,清正廉洁,与豪强抗争,被置于死地而毫无退缩的精神品质永照史册,为后人所传颂。但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今天,对海瑞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应重新审视,且从中清醒地看到,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更不能寄希望于道德的力量来规范法律的建设,只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政治体制才一是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有效途径,重新审视海瑞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以期对今天的法制建设些许借鉴正是选此题目的初衷。
第一章 海瑞的生平与历史背景
第一节 海瑞的生平
一、青少年时期
海瑞(1514一1587),明朝人,字汝贤,一字国开,自号刚峰。刚峰的意思是刚正不阿,锐意进取,人们又尊称他为刚峰先生。海南琼山人,但海瑞一直认为自己是“原广东海南卫籍番禺县人”。’他的这一说法在明代士大夫梁云龙的著作中也有证实,梁云龙是海瑞的侄女婿,他在《海忠介公行状》中就说海瑞“隶籍番禺,今为番禺人”。细探海瑞的出生之地,据海瑞的家世族谱记载,海瑞的祖先自宋代以来就是一个有名望的世家,始祖海球南宋时期从福建随军来到广东番禺县驻防,从此在广东番禺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后来海瑞入粤五世祖海答儿随朝廷派遣海南的军队,执行保卫海疆安全任务,从此海答儿在海南安家落户,成为海瑞家族在海南的始迁祖,海家这一支系也就在海南生根发芽,应该说海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海南人。海瑞生长在一个诗礼世家,海家“科甲继起,为海南望族”,几代没有做过大官,但却考取过举人、进士。海瑞儿时的生活相当贫苦,父亲海瀚不会管家,全靠母亲一人操持。他4岁时父亲就已辞世,家庭生活和对海瑞的教养责任全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口授《孝经》、《书》、《庸》等篇,质享近刚一,父性警敏不羁,不事家人生业,相励护持,能使内外不致乏绝。……日夜同瑞寝处。访询戚近,倦倦然举而托之严明之师,以琢以磨,兼有父道”。2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教之悔之”,并在生活中言传身教;“出外就傅,必择严师托之”,长大后“其成就大器,良非偶然”。海瑞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他非常注意对个人的身心修养,嘉靖十九年,时年28岁,在做人的问题上,考虑得比较成熟,在郡学考试时,写了一篇叫《严师教戒》,也题作《自警词》,假借召神对自身进行教诲,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一旦召神立腔子下,诲之日:瑞,女(即汝,指海瑞)知女之得生于天地之间者乎?有此生必求无泰(泰,指辱没)此生而后可。无泰者,圣人我师,一一放而行之……天下为之奔趋焉,无足齿也。呜呼!瑞有一于此,不如速死。”3海瑞通过自警词表达他立定的志向,他认为人活在世上,要有所作为,不能白活着,而要按照圣人的教导来要求自己。他认为人穷不值得羞愧,品德不好才是污点。如果无所作为,即使爬上卿相高位,也不值得羡慕。他发誓,自己若是犯上了任何一条,不如早死为好。海瑞形式上是回答神的教诲,并发出誓言,实际上是表示他对自己今后做人的要求。
二、任教谕时期
海瑞在郡学中读书的时间很长,他把学问当做源头活水,主张为学的目的是效圣贤所为,并不急于考取科举。直到嘉靖二十八年,在督学蔡公的鼓励下,“是年秋,公举于乡’夕,海瑞在乡试中,以一篇《治黎策》中了举人,当时已是37岁。在封建时代,读书人要想为社会做点事情,只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也是朝廷借以笼络知识分子和选拔封建官吏科举制度。海瑞于次年入京会试,他以一篇《平黎疏》向朝廷表达了他的政治策划,但没有被采纳,会试以失败告终。按照明朝的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和会试。过了三年,即嘉靖三十二年,海瑞已经41岁,又是“再上春官不第’,,会试再次失败。按照朝廷科举条例规定,举人会试不第可入监读书,待下次继续参加会试。若本人不愿入监读书,可听从吏部分派官职。海瑞不愿入监读书,毅然听从吏部选调,被任命为福建南平县教谕,为县学的最高长官。福建南平县学环境优美,是个培养人才一的好地方。但却受社会风气影响,出现了学风不正的问题,海瑞到任后,与训导商量,大力整伤县学风纪,提高了县学在群众中的声誉。他制定《教约》并带头遵守,他要求县学师生遵守国家规定的礼节,倡导师道尊严,把孔子称为“万世师表”,各地方的孔庙称为“学宫”,红墙黄瓦的建筑类似皇宫的体制,门前通道两边还设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甚至在家庭的牌位上也是天、地、君、亲、师并列。5在任教谕期间,海瑞在明伦堂见官不跪,本是按明太祖制定的国家礼制办事,却被视为惊世骇俗之举,不为人所谅。但海瑞坚持自己的原则行事,四年多毫无改变。之所以这样做,海瑞认为身当教职者,代表圣人传道授业,“盖人才所由造,世运所由理”。海瑞意图挽狂澜,改变社会颓风,以身作则,做出表率,为他后来成为一代清官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任知县时期
海瑞在南平当了四年多教谕,“以礼为教,其讲道论德以及经义治事,一一实事求是,不为俗学所染,是教职中最难得者”。“嘉靖三十七年,海瑞升任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据《明史·本史》和《浙江通志》等史料记载,海瑞任职时“布袍脱栗,令老仆艺蔬自给”,“洁己临民,省财节用。公服一袭,未尝更新”。过着俭朴的生活,母亲过生日才买二斤肉,日常收入除“傣薪外,丝毫不侵’夕,也不许下属侵占民财。海瑞推行廉洁政治,也不肯逢迎上司,嘉靖三十九年,也是在淳安任知县的第三年,因冷遇经过淳安的盐都御史都慰卿,嘉靖四十年海瑞原定升为嘉兴府通判,遭到都惫卿党羽作梗而受到阻滞。随后都惫卿因贪污被罢免,海瑞才得以重用,并于嘉靖四十一年调往江西兴国县任知县。在兴国期间,海瑞一如既往、不畏权贵、执法无私,嘉靖四十三年调入朝内任京官主事,比知县七品官提了一级,但在朝中没什么地位。海瑞出于忧国忧民之心,嘉靖四十四年独自上震惊天下的《治安疏》,又称《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开头一段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7这篇奏疏,海瑞抱着“文死谏”的精神细数皇上的过失,直言世宗违反君臣、父子、夫妇的伦理纲常,并戳穿其求长生的愚蠢和虚伪。但海瑞的《治安疏》被世宗手批“譬(置:骂)主毁君,送锦衣狱究主使者”,“寻移刑部论死”。“但是,明世宗最终并没有杀他。
四、任巡抚时期
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死,穆宗即位,以遗诏名义将海瑞释放出狱。先官复原职,接着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隆庆元年一月,转任尚宝司压,四月升任大理寺右寺承,七月改为左寺承,属正五品官。十一月又升为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官阶为正四品。隆庆三年春,入京出任巡抚,这是海瑞仕宦途中达到的最高点。海瑞出任巡抚后,制订了《督抚条约》和《续行条约册式》,令各道、各府州县官一体遵奉施行。由于海瑞的威望,条约颁布后造成很大的声势。“海瑞之意乃在于斥黝贪墨,搏击豪强,厘清宿弊;而令既严布,鹰发雷厉,郡县宫吏凛凛竞伤,贪污者望风解印缓而去。权豪势宫;敛迹屏息,至移他省避之。””有的官员害怕到赶快将红色的大门漆成黑色,平日出门八人大轿改为四人大轿。任巡抚期间,海瑞大举提出退田,整治权贵,将地主手中的田地退回农民手中。隆庆四年“瑞锐意兴革,清浚吴淞、白茹,通流人海,民赖其利”。原来“吴故有淞江,汇震泽入海,濒江田亩灌溉宏多,已被潮啮,淤为陆。议浚者屡,迄无就”,由于吴淞江己经淤塞,影响沿江田亩的灌溉,但对疏浚问题议论者多,却无人去做。海瑞疏浚江河的壮举,因之全活者十三万人,“垦熟田四十余万亩”,当时嫉妒他的人,也得承认开吴淞江“非海公肯担当,安能了此一大事”,还说“万世功被他成了”。由于海瑞勒令退田、裁减夫马,触犯了乡官权贵们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招来乡官权贵的疯狂反击,“给事中舒化论瑞迁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勃瑞庇奸民,鱼肉绍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海瑞虽得百姓爱戴,却得罪了豪绅权贵,抚吴才‘半载,就不能再干下去了。隆庆四年被迫引退回海南家乡,当时虽说是“奏钦依照旧候用”,意思是回到家中,等候朝廷再安排工作。可是这所谓“候用”,却侯了16年。
五、仕途晚期 ....................................................................................13-14
第二节 历史背景 ....................................................................................14-16
第二章 海瑞的法律思想 ....................................................................................16-26
第一节 礼法统一 ....................................................................................16-18
一、"天下德义为重" ....................................................................................16-17
二、官吏应"洁己守义" ....................................................................................17
三、百姓应遵"保甲法"....................................................................................17-18
第二节 人法兼资 ....................................................................................18-20
一、"人法兼资" ....................................................................................18-19
二、"以德化民、以法治吏".................................................................................... 19-20
第三节 主张民本 ....................................................................................20-23
第四节 主张忠君.................................................................................... 23-26
一、"正君道,明臣职" ....................................................................................23-24
二、"爱君爱国一念" ....................................................................................24-26
第三章 海瑞的法律实践.................................................................................... 26-42
第一节 刚正不阿与官吏斗法 ....................................................................................26-30
第二节 惩贪抑霸除暴安良 ....................................................................................30-33
第三节 养廉肃贪清正廉洁 ....................................................................................33-37
第四节 敢于直言为民伸冤 ....................................................................................37-40
第五节 建立法规 整饰吏治 ....................................................................................40-42
第四章 封建法制的悲剧性人物 ....................................................................................42-46
结语
海瑞作为明朝一位政治家,在历史上享有“南包公”、“海青天”的盛誉,几百年来为老百姓所景仰,其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执法如山的风范成为廉政教育的一面明镜,其精神内涵仍与今天社会遥相对话,而与社会对话中闪烁着穿越历史的光芒。虽然,海瑞没有从根本上提出改变封建制度的合理的做法,在其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中始终维护封建统治政权地位,最终成为封建法制的牺牲品。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提出的“礼法”、“人法兼资”、“民本”等思想对封建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民本”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永恒的思想主题。从这方面着眼,海瑞还是应该肯定的。海瑞刚正不阿、冒死直谏、为民请命的大无畏精神,是难能可贵、可歌可泣的;海瑞实事求是、敢说真话的精神,是值得后人称颂的;海瑞洁身自好,不贪污受贿,不询私枉法,与官场腐败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对今天的各级官员和反腐败斗争也是具有借鉴意义的。本文所评述的海瑞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多少年来学术界有识之士一直在发掘整理、探幽发微,笔者在这里对海瑞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考察,对海瑞历史命运和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借鉴进行了浅层的评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深感自己才一疏学浅,加上研究方法、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文中从内容到观点有诸多纸漏,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明)海瑞著:《海瑞集》(上、下册),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2、李锦全著:《海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刘正刚著:《刚正不阿的清官海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于铁丘著:《清官崇拜谈—从包拯到海瑞》,济南出版社2004年版。
5、阎根齐、陈涛著:《海南历史文化大系·名人卷·粤东正气—海瑞》,南方出版社2008年版。
6、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
7、朱逸辉主编:《丘浚海瑞评介集》,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8、姚家余主编:《中华政治家百杰传》,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郭克辉主编:《琼山县文物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丁凌华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