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建议:(1)保持企业规模适度扩张,实现规模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企业规模的扩张,确实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在去产能政策的背景下,企业规模的扩张变得更为有意义。一方面,去产能政策的实施要求企业放慢规模扩张的速度,包括暂停大型新项目的申报;另一方面,去产能政策的实施要求企业的规模扩张“质变”要大于“量变”,要求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不能盲目扩张。盲目的扩张,短期内确实可以带动企业的利润增长,短暂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所带来的问题确实后患无穷。适当扩大企业规模,不仅可以减少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承担亏损能力、抗风险能力。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本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技术差距收敛视角下强化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研究》(13CJY09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获得飞速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世界瞩目,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其中出口贸易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 2008 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希腊、荷兰、葡萄牙等国的债务危机席卷,贸易摩擦的增加,导致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外部环境恶化,出口贸易的贡献地位逐渐让步给内需和投资。如何平衡内需和供给又将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问题,随着出口量的减少,工业产能过剩所暴露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实现新高点,其中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煤炭、钢铁等传统老工业。我国是世界主要产钢国,产能过剩却一直伴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的左右。2016 年钢材产量 11.38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 70%。2004—2015 年,我国钢铁出口整体处于上升状态,钢铁出口量跟钢铁价格呈正相关关系,钢价越低出口越多,2015 年钢价跌至最低水平,而出口量达到最高峰。由于受到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困扰,钢铁行业已经连续多个季度的生产、销售和利润大幅下跌,出现大面积亏损,甚至出现大批企业破产的局面。2016 年 2 月 4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治理不容一拖再拖。
产能过剩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供给侧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供给侧改革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效率的重要指标,不仅反映了生产过程中各种投入要素的单位平均产出水平,还反映了技术进步、物质生产的知识水平、管理技术、制度环境以及计算误差等。①如图1.1 所示,可以看出,TFP 增长率和 GDP 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 TFP增长率明显偏低。从图中的 GDP 增长率曲线图可以看出,我国 2009—2015 年的 GDP增速呈下降的趋势。西方的一些舆论曾经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到达了“悬崖”,更多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的经济发展观念已经从盲目追求经济数字式增长,转变成追求“优质式”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而第三产业占比超越第二产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的攀升等都暗示经济发展的良性转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 年的 TFP 增长率处于负值,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政府提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虽然给 TFP 带来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其导致的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问题,抑制了 TFP 的长期增长,令 TFP 增长率在 2012—2015 年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显现出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与此同时,过去经济高速发展模式弊端也日渐严重,物质资源的匮乏、环境恶化和人口红利的消失,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学者开始研究全要素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数据的可获取能力加大和计量方法的进步,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逐步从宏观层面转移到微观层面,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1)关于全要素生产率测量的相关研究
刚开始,大多数学者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黄勇峰,任若恩(2002)基于 1985—1994 年的数据,分别测量并比较美国与中国的全要素增长率,发现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发现中国的全要素增长率有 0.67%的减退。杨东亮(2011)通过对比中国与日本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趋势,发现中国 2000 年的全要素增长率的发展趋势与 1990 年的日本的全要素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十分相似,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可能会陷入“东亚模式”,存在较大的泡沫经济。王苒,武胤,陈迎(2013)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中国和日本两国主要的贸易产品的碳生产率,并分析两国的比较优势,得出中国在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的行业上具有“碳优势”的结论。胡涛,黄浩(2017)利用 DEA—Malmquist 指数方法测量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五个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发现技术进步是主要影响因素,中亚五国的全要素增长率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李丫丫,潘安(2017)基于 2001—2014 年的面板数据,测量工业机器人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
.........................
2 去产能政策对钢铁出口企业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2.1出口—产能假说
Belk,Oeking,Setzer(2015)以欧元区贸易逆差改善的西班牙、法国、希腊、意大利和葡萄牙五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一定商业周期内国内外需求互为替代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国内需求遭受冲击导致下降时,产能利用率低的企业更愿意出口,而产能利用率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内销。这是从进入或者转向市场的沉没成本的角度出发的,当国内需求遭受冲击而下降时,企业不能将国内需求的变化及时反馈到生产中,导致企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低的企业因为国内市场的损失已经超过了转向国外市场的成本,而被迫选择增大出口数量代替内销数量,以获得生存。而产能利用率高的企业,因转向国外市场的成本增加,无法同时满足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放弃了利润较低的国外市场,选择了国内销售。
刘军(2016)认为出口—产能假说是否适用于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如果适用于中国的企业,那就意味着产能过剩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口来化解产能过剩,不必政府过多的政策干预。如果不适用于中国企业,则有力的去产能政策则显得很重要。作者分别从产能约束、边际成本和出口产品价格三个视角讨论了产能—出口假说的形成机理,运用中国 30 个制造业 2005 年的企业数据检验出口—产能假说的中国适用性,研究结果与出口—产能假说相违背,显示产能利用率较高的中国企业倾向于出口,而产能利用率低的企业倾向于内销,并做出解释,认为体制扭曲、内需不足是造成该假说不适合中国的主要原因,鼓励现阶段政府的政策干预,化解产能过剩。
.......................
2.2去产能政策对钢铁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分析
供给侧改革以来,受到去产能政策影响的企业要对富余员工进行安置、减少融资机会导致融资成本提高、惩罚性电价政策等导致生产成本提高,都促进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财政补贴等手段可以刺激行业的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进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表 2.1 分别列出了 2016—2017 年去产能政策的各项措施,通过分析各项措施的综合影响,我们梳理出去产能政策对出口钢铁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机理。
...........................
3 钢铁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21
3.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21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22
3.3 钢铁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23
4 去产能政策对钢铁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25
4.1 双重差分法.............................25
4.1.1 双重差分法的基本原理...............................25
4.1.2 双重差分法的回归模型...................26
5 结论与建议.............................35
5.1 结论................................35
5.2 对策建议.....................36
4 去产能政策对钢铁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4.1 双重差分法
双重差分法(DID)是 Heckman 于 1985 年在评估社会公共政策时提出的,目前双重差分法方法被广泛应用到政策效应评估领域。在政策干预的事件中,忽略政策受干预组和不受政策干预组事前的差别,有可能导致估计值存在内生性。而双重差分法可以剔除政策因素的影响,控制研究组的事前差别。双重差分法,主要通过面板数据,设受到政策干预的时间虚拟变量和受到政策干预的个体虚拟变量,对两者的交互项进行回归分析,判断政策的影响是否显著。双重差分法不仅可以控制截面数据间不可观测的个体差异,还可以控制时间序列不可观测的总体因素影响,因而受到不少学者的青睐。
4.1.1 双重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去产能政策对钢铁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应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事实上,在中国的经济实践中,受制度扭曲、市场制度体系不完善、地方官员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制约,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以及落后的资本和劳动力等因素组合,导致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偏低。同时,作为政府调控宏微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产业政策对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可见,良好的政治制度是提高企业生产力的重要条件。通过政府政策的调控,促进资本和劳动要素更加合理高效地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技术进步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让企业真正地“走出去”而不是“生存式驱动”出口。
(2)在去产能政策的背景下,出口对企业的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出口的学习效应和自我选择效应。在产能约束的背景下,钢铁企业的出口,应当在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再出口部分产品到国外市场,而不是依靠盲目出口来解决产能过剩的“廉价出口”。因此,产业政策应与贸易政策相互协调。目前,中国经济在对外开放中存在两种不平衡。第一种不平衡,是以出口为导向的贸易政策更容易忽视技术升级、优化劳动力要素等工业发展问题。第二种不平衡,是产业政策吸引外资导致出口主体的结构不平衡。以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确实引领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忽视技术进步的工业发展模式带来的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外贸依存度高等的问题也愈演愈烈,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深、新一轮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对工业的发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的贸易政策依然以出口为导向,弊端是更加关注出口规模和数量,容易忽视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等产业发展问题,技术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国内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不足,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缺乏自主创新和核心知识产权。因此,梳理国际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的重要性,促进外贸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中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略)
去产能政策对钢铁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国际贸易论文,去产能政策,企业生产率,贸易政策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
- 中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对就业波动性的影响研
- 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与非沿线国家出
- 双路径视角下农产品微信营销对用户购买意愿
- 通关成本与全球价值链参与--基于“一带一路
-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政策对企业的
- 制度距离对中国-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研
-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效应范文
-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
- 环境规制对我国出口价值变化的影响
-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互补性与潜力范文
- 美国反倾销调查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品贸易影响
- 基础电信业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
- 中国对俄罗斯马铃薯出口贸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