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政府要加大对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截止 2018 年底,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为 8.53 太比特/秒(Tbps),距离 2020年 20 太比特/秒(Tbps)的发展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整合利用各项基础设施资源,为农产品电商发展奠定基础;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方面进行财政补贴,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向电商模式转变,享受互联网发展红利;另一方面,增加对沿线国家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出口规模较大,但互联网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例如印尼、缅甸、孟加拉等国家。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贸易伙伴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增加对沿线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可以带来双赢的局面。积极推进沿线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沿线港口物流信息共享,早日实现中国与沿线各国家网络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出口贸易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财富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其中农产品出口贸易更是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后,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进一步提高。出口贸易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一直占据较大比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15-2018 年,商品出口贸易额约占中国 GDP 的 20%,其中,农产品出口额更是重要组成部分,占有较大比重,并且以 5%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持续增长。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同时为世界经济发展推波助澜。从新的国际形势来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际合作形势严峻,中国急需转换贸易模式,适应国际新秩序。WTO多边机制进展缓慢,促进国际经济发展效果逐渐弱化,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手段逐渐向签订区域性贸易协定方向转变。2008 年 2 月,美国宣布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截止 2015 年 10 月,参与国包含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 12 个国家,占全球经济比重的 40%,短期来看该协定或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形成某种程度的冲击;2013 年 6 月,美国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该协议主要包括美欧日等国家,以推动市场自由化为名,削弱关税壁垒,致力于形成更加有利的全球贸易规则,构造高端的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将中国排除在外。无论是 TPP,还是 TTIP,中国均被孤立在外,中国参与全球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进一步被削弱。在中国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该战略的提出一方面满足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需求,另一方面适应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是经济全球化下的伟大构想。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互联网+外贸”逐渐成为中国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抓手,是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究互联网如何影响农产品出口,分析并充分理解其理论机制和途径,有着不可替代的理论意义。
一方面,本文以互联网发展为时代背景,以“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从交易成本理论入手,结合技术创新理论、价值链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分析互联网影响农产品出口的理论机制,寻找互联网环境下国际贸易形式变化的原因和动机,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了重要补充,为大力推进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研究互联网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理论机制,为中国推行互联网与“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建设相结合,提供理论基础。实证检验则为互联网与出口贸易的进一步结合和战略推进提供数据支持,助力中国在自由贸易区内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中国同“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友好发展。
二 现实意义
出口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国际竞争市场形势严峻,各种全新的区域化自由贸易协定争相发挥作用,中国亟待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扩大贸易规模,提高国际地位。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外贸”模式应运而生。
通过互联网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一方面有利于各部门积极落实“互联网+外贸”战略,推进传统贸易在新时代与跨境电子商务有效融合,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降低了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国在新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充分理解互联网影响国际贸易的机制和途径,有助于中国进一步发掘互联网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扩大经贸往来规模。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互联网发展研究综述
一 互联网发展现状
杨风雷(2003)以网民数量为切入点,参考“基尼系数”,回顾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将网民数据按照所属省份、产业、年龄、学历、性别五个方面进行划分,通过分析各组的基尼系数,认为互联网发展不均衡。通过观察1992-2002 年的数据,发现随着时间推移,不均衡的状况有所好转;王青华,陈棣(2006)借助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 31 个省市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的相关分析,认为中国互联网不同地区之间,互联网发展水平差异化明显,互联网发展和经济发展有较大联系;
在信息化时代,将“一带一路”倡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不少关于沿线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文献得以先后发表。这方面的文章大多围绕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展开分析,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互联网信息基础建设的政策建议。诸云强和孙九林等学者(2014)从大数据这一趋势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互联网信息化发展方面的需求,建议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丝路、大数据计算分析中心三个角度着手,构建信息化“丝路”;邱佳慧(2016)通过对沿线国家进行的互联网发展现状优势劣势分析,掌握互联网发展特点,进一步探讨了沿线国家互联网发展潜力为中国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
.........................
第二节 互联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 互联网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一)理论分析
Anderson 和 Wincoop(2004)认为贸易成本主要分为搜寻成本和交流成本,互联网的出现可以大幅度降低贸易成本,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VijayK.Vemuri Shahid Siddiqi(2009)认为互联网促进国际贸易的原因不仅在于降低了贸易成本,加快互联网信息基础建设还可以降低国际贸易的风险。选取1985-2005 年 64 个国家的贸易数据,以互联网商业化为时间节点,对比前后的贸易数据,发现 ICT 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的运用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
互联网将有效降低通信成本。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及普及,数字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双方交流更加快捷有效,便于买卖双方实现贸易信息匹配,降低企业通信成本。Venables 和 Limao(2001)研究认为,一方面,互联网帮助生产企业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比如产品型号、规格、订单完成情况等;另一方面,在供求过程中生产企业通过在线数据变化情况,向消费者准确反馈商品存量,有效降低企业通信成本;Fink(2005)通过研究通信成本和贸易规模之间的关系,认为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双方获得信息的速度和质量获得明显改善,通信成本的降低将很大程度上促进贸易规模的提高;Terzi(2011)认为在跨国贸易中,通信成本在交易成本中占有较大比重,双方需要跨国协商各自需求、产品价格、运输方式等问题,而互联网的出现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极大降低了通信成本;互联网将有效降低搜寻成本。Rauch 和 Trindade(2002)以华人网络为研究对象,发现网络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投机行为的出现,有助于供求双方的信息匹配,降低搜寻成本。以东南亚地区的国家为例,发现网络对促进国际贸易的贡献度高达 60%左右;Anderson 和 Wincoop(2004)通过分析贸易规模,发现贸易成本是制约贸易规模的决定性因素,其中通过广告等方式跨国搜寻客户的成本无疑是巨大的,互联网可以帮助企业更为经济、高效地搜寻潜在合作伙伴;
..........................
第三章 互联网影响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理论分析................................ 15
第一节 互联网与交易成本降低......................15
一 理论核心内容.......................15
二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农产品出口贸易............................ 15
第四章 互联网发展及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23
第一节 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23
一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23
二 “一带一路”国家互联网发展现状.............................. 30
第五章 互联网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 35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35
一 贸易引力模型概述........................35
二 变量选取...............................36
第五章 互联网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 贸易引力模型概述
贸易引力模型可以很好地用来研究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因此在进行互联网影响国际贸易的实证分析时,大量学者选用贸易引力模型展开研究,例如:冯萍和刘建江(2010)、陈颖(2017)、严佳秀(2018)、王素云(2019)等先后利用贸易引力模型验证了互联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贸易引力模型实际操作性较高,是分析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的经典模型,本文也选择贸易引力模型作为定量分析的工具。
二 变量选取
首先,基于基本的贸易引力模型,选取 GDP、人口数量、距离作为基本解释变量。选取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代表各国的经济水平,用 GDP 表示;各国人口规模用 POP 表示;选取贸易双方首都之间的距离,代表国家之间的距离,用 DIST 表示;选取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作为被解释变量,用 EX 表示。
其次,引入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即互联网普及率(INT),代表各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在选择互联网指标,大多数学者选用互联网普及率衡量互联网发展水平,例如 Choi(2010)、朱彤和苏崇华(2012)、Lin(2014)、史乐来(2017)等人;本文选用各国互联网普及率衡量一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即一国互联网用户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本文为更加深入研究互联网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别引入贸易伙伴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和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
.........................
第六章 互联网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对策
第一节 国家层面
一 积极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可知,中国和贸易伙伴国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部分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互联网发展动能尚未完全发掘,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意义重大。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国内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截止 2018 年底,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为 8.53 太比特/秒(Tbps),距离 2020年 20 太比特/秒(Tbps)的发展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整合利用各项基础设施资源,为农产品电商发展奠定基础;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方面进行财政补贴,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向电商模式转变,享受互联网发展红利;另一方面,增加对沿线国家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出口规模较大,但互联网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例如印尼、缅甸、孟加拉等国家。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贸易伙伴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增加对沿线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可以带来双赢的局面。积极推进沿线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沿线港口物流信息共享,早日实现中国与沿线各国家网络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二 加快农产品贸易平台建设
打造专业化农产产品贸易平台,为出口企业创造更为便利的贸易环境。目前,我国农产品信息的网站超 5 万个,为农产品出口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众多的信息平台错综复杂,存在互联网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内容真实性等问题。整合信息网站资源,建设专业化的综合性贸易平台是大势所趋。
首先,加强各部门的互联网技术合作,建立智能化一体化办事平台,简化出口企业信息搜集和贸易流程,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借助大数据、云服务等互联网技术,实现全国范围内信息共享,加强资源采购、物流信息和海关通关等信息的集中处理;梳理优化审批流程,节约企业出口成本,提供企业交易效率;其次,加强平台信息审核力度,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及时性,通过专业化贸易平台,为出口企业提供准确、权威的市场信息,便于企业制定合理的生产经营和营销推广策略组合,避免企业造成供求失衡的局面。
参考文献(略)
互联网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范文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国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国际贸易论文,“一带一路”,出口贸易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
- 去产能政策对钢铁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中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对就业波动性的影响研
- 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与非沿线国家出
- 双路径视角下农产品微信营销对用户购买意愿
- 通关成本与全球价值链参与--基于“一带一路
-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政策对企业的
- 制度距离对中国-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研
-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效应范文
-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
- 环境规制对我国出口价值变化的影响
-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互补性与潜力范文
- 美国反倾销调查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品贸易影响
- 基础电信业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