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以及产业内贸易等理论基础,从中国与南美十个国家的贸易总额、进出口额、产品市场结构方面介绍了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总体分析和国别分析相结合,运用 RCA 指数和 G-L 指数分析了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然后分析影响双方农产品贸易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主要因素,分别构建贸易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并根据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分别测算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的潜力类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中国都十分重视农业的经济地位,从“民以食为天”到“餐桌上的中国”,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农产品进出口大国,农业始终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国际间农产品贸易占据着全球货物贸易很大的比重。农产品的需求量往往依据收入状况、人口数量和消费层次等因素而发生变化。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将持续增加,这将进一步刺激农产品需求。伴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逐渐改善,消费层次不断升级,对蛋禽肉奶以及水果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大。此外,由于农产品是轻工业产品的重要原材料,我国的工业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农产品,对棉花、粮油等经济作物的需求也在增加。正是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在迅速增加。但是我国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日益紧缺,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比较低。在供给和需求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与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进行农产品贸易,或者在他国购买农业用地来缓解,这都需要保持与其他国家农产品之间的合作。
从自然资源禀赋角度分析,南美洲国家在自然资源和气候资源方面对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南美洲国家陆地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比例达 14%,幅员辽阔,且有多种矿物资源,自然资源丰富。在气候方面,南美洲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常年降雨,温度适宜,这些条件为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该地区一直被人们誉为“21 世纪的粮仓”。南美十国在大豆、可可、橡胶、肉类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这正好弥补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南美十国与我国的季节交替性也能有效缓解我国在冬季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弊端,尤其是蔬果产品。
.........................
第二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一 研究内容
农产品贸易在中国与南美洲双边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8 年中国与南美十国的农产品贸易额达到 520.45 亿美元,南美洲是中国继北美洲后第二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国。然而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改变,各国在贸易政策上更加严格,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新的贸易挑战。2019 年,中美两大经济体开始打起了关税战,农产品北美市场动荡不安。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敏感期,如何维护与其它国家的贸易稳定成为难点问题。因此如何保持中国农产品进口市场平稳发展,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南美农产品市场贸易潜力有多大,今后该如何发展充分实现优势互补就成为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从三部分对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的贸易潜力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中国与南美十个国家农产品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第二部分是现状分析,本文从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的总额、贸易逆差等方面分析描述了现状,并且通过贸易结构来增加对两地区现状的分析。第三部分实证研究和贸易潜力的测算,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对进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最后测算各国的贸易潜力,从而为对策的提出做基础。
二 研究方法
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相互联系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数据在规模上、速度以及水平上的不同,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对比中国和南美地区的农产品进出口状况,分析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差异。
实证分析法是最为主要的研究工具,本文主要采用的模型是贸易引力模型,在传统的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变量,如农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是否属于同一经济组织等因素,从而分析出各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既为估测双方贸易潜力做准备,也为建议对策的提出做支撑。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提出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的,绝对优势理论没有解释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贸易情况。于是在 1817 年,大卫.李嘉图在其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弥补了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他认为两个国家只要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相对的差异,那么贸易双方便可以集中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对本国而言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两个国家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利润。该理论还可以运用到产品内贸易之中,在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所附加的比较优势也不尽相同,由此可以确定分工,进行产品不同阶段的生产,节约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根据自然条件和生产技术水平,可以发现中国在鱼、甲壳及软体类动物及其制品等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南美十国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资源条件,在油籽及含油果实等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贸易双方可集中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口相对劣势的农产品。
二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改变了之前以生产成本差异来决定贸易流向的看法,从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差异的角度出发,解释国际之间贸易发生的原因。该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贝蒂尔.俄林和其老师伊莱.赫克歇尔提出的,定义为要素禀赋理论,简称 H-O 定理。该理论认为,不同产品的生产要素投入量是不同的,每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量也各有差异,因此一个国家要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密集使用生产要素比较丰厚的产品,进口一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即该国在要素比较丰裕的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经济利益。
南美十个国家处于热带地区,土地辽阔,人口较少,且渔业资源和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也为农产品的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因而南美十国以出口大豆、香蕉、咖啡等经济作物为主。中国则耕地有限,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且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两国要素资源的禀赋差异促进双边贸易不断深化。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产品的贸易进出口总规模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在农产品贸易中,我国长期处于严重的贸易逆差状态,在后续的综述中也会提及到这一现象。在 2018 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数据中表明,我国农产品主要进口地区北美第一,所占比例为 26.49%、南美第二,所占比例为 26.05%,而在南美十国中,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乌拉圭、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巴拉圭、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占据着南美洲 99%以上的贸易额。加之中国与美国的国际经贸关系恶化,南美农产品市场成为我国进口的新方向。本节基于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农产品贸易潜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评述。
一 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趋向
在国外的研究中,对农产品贸易潜力的研究有的集中在单个国家,如 Maria、Pilar(2004)1以印度为出发点,分析了印度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并测算了印度的贸易潜力。Prabir De(2010)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增加新的解释变量,进一步研究印度的出口贸易潜力,并揭示了贸易补救措施对贸易的影响。Henry Tumwebaze Karamurirl(2018)3运用 1980-2016 年的乌干达农产品贸易数据,将 GDP、汇率、语言等变量引入该国的农产品出口引力模型,得出各个影响因素对乌干达农产品出口的影响。Larry Sanders(2019)4基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之下,结合美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表明美国农产品贸易潜力在不断下降,未来农产品贸易不稳定性因素增加。Yasir Khan(2019)5对巴基斯坦 1975-2017 年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额进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将环境因素考虑到对外出口潜力中,认为二氧化碳削弱了巴基斯坦农产品贸易的潜力,需在环境政策方面出台有关规定来提升出口潜力。当然,也有一些研究是从多边贸易的角度出发,Luca De Benedic(2005)6主要测算的是欧盟与 OECD 国家农产品贸易的潜力。Kumar、Muraleedharan(2007)7则是基于 CMS 模型测算印度了印度的胡椒粉和辣椒等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潜力,发现进口国家的需求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出口量。Fogarasi(2008)8也是以 CMS 模型为基础,对欧盟国家农产品的贸易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Anderson(2008)9通过贸易竞争力的相关指数比较分析了中国与印度的农产品,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较低。
..........................
第三章 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现状.................................16
第一节 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总体分析.......................................16
一 农产品贸易地位不断提升............................... 16
二 农产品贸易总额持续增加.......................... 18
第四章 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潜力实证分析.................41
第一节 贸易引力模型设定和数据选择..................................41
一 模型设定.................... 42
二 变量说明.......................... 42
第五章 结论与发展建议.......................63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63
第二节 发展建议............................65
第四章 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第一节 贸易引力模型设定和数据选择
一 模型设定
在实际情况中,农产品贸易受政策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政策因素不能完全的量化,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及可操作性,并根据实际的影响因素,对中国与南美十个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和创新。
在本文的研究中,将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南美十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南美十国的人口数量、汇率、南美十国的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引入新变量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作为解释变量,两个贸易国是否属于同一贸易组织为虚拟变量,构建扩展的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
.....................
第五章 结论与发展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随着中国市场对农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中美贸易关系的恶化,中国农产品贸易逐渐转向南美地区,以巴西为代表的南美十国的在中国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这对研究双方农产品贸易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以及产业内贸易等理论基础,从中国与南美十个国家的贸易总额、进出口额、产品市场结构方面介绍了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总体分析和国别分析相结合,运用 RCA 指数和 G-L 指数分析了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然后分析影响双方农产品贸易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主要因素,分别构建贸易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并根据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分别测算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的潜力类型。综合前文的论述和实证结果,结论如下:
1.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呈波动增长,双方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在现状分析的章节中分析提及,中国进口南美十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波动增长,其中巴西、智利、阿根廷、秘鲁是进出口的主要国家。中国出口南美十国的农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 03 章的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及其制品、第 05 章的蔬菜和水果、第 08 章的饲料以及 09 章的肉、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进口南美十国的是油籽及含油果实、纸浆及废纸等资源密集型产品。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加剧,主要由于中国进口南美的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加,而出口额相对较低,此外,与南美十国贸易的市场集中度高,巴西是南美市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但是过度集中的贸易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发挥双方的贸易潜力。因此,需要深化与南美其他国家的农业合作,使南美地区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新兴市场。
2.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看,通过 RCA 指数的测算,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水平比较低,远远落后与南美地区的主要国家,如巴西、阿根廷、智利等。正是由于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南美十国存在比较优势,导致中国出口南美市场的农产品贸易额增速较低,而进口南美十国农产品的增长速度较快,加剧了双边贸易逆差。所以中国要利用本国的工业优势,积极探索农产品深加工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满足多方市场需求质量,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略)
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潜力范文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国际贸易论文,中国与南美十国,贸易引力模型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
- 基于TiSMoS数据库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 中国服务贸易政策对服务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研
- 互联网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范文研究——
- 去产能政策对钢铁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中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对就业波动性的影响研
- 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与非沿线国家出
- 双路径视角下农产品微信营销对用户购买意愿
- 通关成本与全球价值链参与--基于“一带一路
-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政策对企业的
- 制度距离对中国-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研
-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效应范文
-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
- 环境规制对我国出口价值变化的影响
-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互补性与潜力范文
- 美国反倾销调查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