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总体以及行业异质性两个层面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 通过全局与局域空间相关性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与依赖性,呈现空间集聚特征,绝大部分城市属于高高(HH)和低低(LL)类型,进行计量研究时不能忽略空间因素对估计结果的影响。2. 中国地级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效应,某一市域经济增长不仅会被本市的经济活动所影响,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与之空间特征相似的市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全球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偏移,世界经济步入“服务经济”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粘合剂。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聚度也在不断提高,和制造业集聚相互联动,形成了互补共促的趋势,二者协同集聚的趋势日益明显,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美国实施的“工业互联网”战略,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互联网+零售”孕育的电子商务,“互联网+制造”产生的智能制造。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作为优化产业布局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战略手段,形成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之两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双轮驱动才能避免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态,才能克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 “短板”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逐渐耗散。同时,在空间上也存在地区差异性,随着中国沿海地区土地要素的制约、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产业升级压力加大,而内陆地区虽然在土地、劳动力上具备相对优势,然而其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产业同质化导致过度竞争。目前,中国经济己告别高速增长期,进入了以“三期叠加”①和“三重冲击”②为特征的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发展阶段,如何进行产业布局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促进经济增长成为未来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中国各城市开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引导制造业单一集聚的产业结构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转变,颁布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本地选址,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发展(江曼琪和席强敏,2014)。2011 年中国在“十二 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创新服务产品与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2015 年提出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实施“中国制造 2025”,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在系统梳理既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等文献的基础上,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其次,以中国 204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2003-2016 年的面板数据为观测样本,考虑地区间的空间依赖关系,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本研究计划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部分。此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简要概括了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实证方法三个视角简要阐述了研究创新。
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内涵、理论基础、现象与效应进行了阐述;然后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对上述部分进行了总结评述。
第三章,指标测度、现状分析以及空间相关性分析部分。介绍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算方法与现状分析等特征性事实,并利用全局与局域 Moran's I 指数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以及经济增长的全局与局域空间相关性。
第四章,实证分析部分。以中国 204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2013-2016 年的面板数据作为观测样本,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全样本、分行业等不同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第五章,研究结论和展望部分。这部分主要总结本研究的实证结果,并结合现状分析,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最后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相关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着产业关联互动关系,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双方往往倾向于在空间上协同集聚(程中华,2016)。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问题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主要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界定、理论基础、现象以及效应进行文献梳理。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内涵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 Machlup (1962) 首先关注到了生产性服务业,源于其对美国“知识产业”的研究。基于此,Machlup 提出了关于生产性服务业最初的含义: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知识产出产业。在 1966 年,Greenfield 正式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Service)概念,指的是向生产者提供服务,而不是提供给最终消费者,并将服务业划分为消费性服务业(Consumer Service)和生产性服务业。Browning 和 Singleman (1975) 通过研究美国的产业结构,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具有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国内学者针对中国实际,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李江帆(1986)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产品。顾乃华等人(2006)认为,生产性服务是一种被视为中间产品投入的服务,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提供方,集合了这些中间产品。迄今为止,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但是基于产业功能,国内外学者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即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中间投入产业,仅向生产者提供服务,不直接向生产者提供产品。并且生产性服务业基于其技术性、专业化、知识密集特质,能够推动关联产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研究将生产性服务业定义为:在生产活动中提供中间投入,并且存在资本、技术或者知识密集型特征的产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标准和《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5)》,同时考虑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口径和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以下 7 个行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金融业。制造业则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标准,二位数代码为 13-43 间的行业,涵盖 31 个类别。
......................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与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单一制造业或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潘文卿和刘庆,2012;刘佳等,2013;刘丽萍,2013;韩峰等人,2014;邓若冰和刘颜,2016),涉及到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文献较为缺乏,且多采用传统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忽略了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可以为本研究从空间维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
刘丽萍(2013)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与生产函数,对中国省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项经济指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同时这种拉动作用存在行业异质性。邓若冰和刘颜(2016)通过构建邻接权重、嵌套权重以及经济距离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发现,在2000年到2013 年期间,中国国内省区的工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具有空间依赖性的特征。如果忽略了空间因素的影响,国内工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将会被高估。曹聪丽和陈宪(2018)通过分析中国地级市数据,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提升了本地与临近城市的经济绩效。李林等人(2011)、李红和王彦晓(2014)、张浩然(2014)、黄德春和徐慎晖(2016)、孙志红和王亚青(2017)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均发现中国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龚静和尹忠明(2015)研究发现中国省际服务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空间集聚现象。豆建民和刘叶(2016)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对中国 285 个地级市 2003-2012 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形成存在协同集聚效应,这种效应对不同规模级别城市的经济增长形成门槛影响。胡艳和朱文霞(2015)用 2005-2012 年中国 252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观测样本,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差分 GMM 模型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可以显著提升经济增长水平。徐盈之等人(2011)采用中国 1978-2008 年省域数据,基于巴罗 (Barro) 增长模型,同时构建门槛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非线性效应。
.............................
第三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与经济增长现状及空间特征...........13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测度...............13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现状分析.......................13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23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机理...................24
一、直接效应理论机理.................23
二、空间溢出效应理论机理.........................24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38
第一节 研究结论....................... 38
第二节 政策建议......... 39
第四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机理
一、直接效应理论机理
(一)外部性理论
从整体上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可以归属到多样化集聚。具体分开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二者各自形成的专业化集聚构成了该种协同集聚。Glaeser等人(1992)指出在理论上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均能加强区域内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知识传播与技术扩散,进而有利于经济增长。因此,MAR 外部性、Jacobs 外部性、Porter 外部性可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中同时发挥作用。
1. MAR 外部性
基于 MAR 外部性(Marshall, 1890),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来源于三个方面:通过共享投入产出市场,节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交易成本;通过共享劳动力市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通过地理上的邻近优势获得各自行业内专业化人才的共享,降低经营的信息成本与人才搜寻成本;通过知识技术溢出效应,知识技术在产业集聚区内扩散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扩大市场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 Jacobs 外部性
基于 Jacobs 外部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够在不同产业间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而且通过吸引专业化的科研技术人才,使得这些科研技术人才向该地区集聚,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提升其技术知识水平,进而更好地发挥知识溢出与技术溢出的外部性效应(Jacobs, 1969),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研究利用中国 2003-2016 年 204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空间杜宾模型与偏微分方法,并基于地理邻接、地理距离以及经济距离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从总体以及行业异质性两个层面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 通过全局与局域空间相关性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与依赖性,呈现空间集聚特征,绝大部分城市属于高高(HH)和低低(LL)类型,进行计量研究时不能忽略空间因素对估计结果的影响。
2. 中国地级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效应,某一市域经济增长不仅会被本市的经济活动所影响,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与之空间特征相似的市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3. 从总体层面来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不仅产生地区内溢出效应,也产生空间溢出效应,表明某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提升不仅促进了本地经济增长,且间接带动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在纳入了经济因素的空间权重矩阵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扩散效应占主导地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呈现为显著的空间正溢出效应,考虑纳入地理邻接和地理距离因素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扩散效应抵消了回流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不太显著。
4. 基于行业异质性的检验发现,生产服务业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同时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的效应为负,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同质性较强,知识密集度、技术含量较低,主要面向本地经济主体,没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与制造业过度协同集聚则会挤占、吸纳各种生产要素,产生拥塞效应,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含量与产业附加值高,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够较好地契合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更好地从知识技术溢出、产业关联度提升以及规模经济效应中受益。
参考文献(略)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范文研究——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国际贸易论文,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国际贸易文章
- 出口目的地收入水平对出口企业工资的范文影
- 中国与南美十国农产品贸易潜力范文研究——
- 基于TiSMoS数据库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 中国服务贸易政策对服务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研
- 互联网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范文研究——
- 去产能政策对钢铁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中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对就业波动性的影响研
- 中国OFDI对“一带一路”沿线与非沿线国家出
- 双路径视角下农产品微信营销对用户购买意愿
- 通关成本与全球价值链参与--基于“一带一路
-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政策对企业的
- 制度距离对中国-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研
- 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率效应范文
-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
- 环境规制对我国出口价值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