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中国劳动报酬占比走势之工商管理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03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 1978 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并于 2010 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此相反的是,中国国家的富裕并没有形成与之对应的民富。根据测算,从 1999 年到 2007 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 2007 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跌至最低点42.86%。从 1999 年的 50.74%到 2007 年的 42.86%,足足下降了 7.88%,这下降的速度确实是有点快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多年来经济发展成果更多由企业和政府分享了,人民受益的程度没有达到其付出努力的程度。虽然近些年,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转移的完成以及劳动力供给速度的减缓,全国劳动报酬占比逐渐回升,由 2007 年的 42.86%上升到 2017 年的 47.51%。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报酬占比数据大致处在 50%-60%之间,发达国家的劳动报酬占比数据大致处在 60%-70%之间。与这些国家相比,虽然近年来中国劳动报酬占比逐渐回升,但是着实中国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偏低,应该提高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劳动报酬占比偏低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还在,它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稳定。中国经济成果是由政府、企业、劳动者三者分享的,劳动报酬占比低说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政府获得和企业利润高,这样就导致劳动者工资收入偏低进而会抑制劳动者的消费、激发劳资矛盾、拉大收入差距并且容易造成投资的过度及不合理,不能形成合理、协调的“三架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不仅如此,劳动者收入水平偏低还会影响其及家人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不利于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的转变,遏制中国创新能力、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国家停滞不前。劳动报酬占比提高说明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政府和企业获得在一定程度被遏制,这样就能通过消费需求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国家和企业注重创新,提高社会生产率,注重人力资本投资,注重教育,从而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

1.2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新特征
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间节点是党的十九大,形成的时段是十八大以后的五年(2013-2017 年)。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
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有效的解决这样的矛盾,中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进而通过更加平衡、更为充分的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在新时代的新需求。
(2)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稳中求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有效解决转化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切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主基调。
...........................

第二章 中国劳动报酬占比的度量及现状分析

2.1 中国劳动报酬占比的定义与度量
劳动报酬占比是基于要素分配的角度研究收入分配问题。国民经济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之后形成劳动者报酬、资本所得以及政府对生产环节直接征收的税收三大板块。劳动报酬占比是指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那究竟哪些要素应该归于“劳动者报酬”?“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所表达的含义,包含的范围是否一样?“劳动者报酬”是否就是指“工薪收入”?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统计部门统计和公布的“劳动者报酬”与一般劳动者所理解的劳动者报酬存在较大的差异,它的范围和内容与实际生活中所提到的“居民收入”或者“工资收入”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把实际货币收入看作“劳动者报酬”,而政府统计部门是基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待“劳动者报酬”。从本质上看,劳动者报酬是居民以劳动者的身份进行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它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构成成分,并不代表居民的全部收入。不仅政府统计部门与劳动者的一般理解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当政府统计部门以不同的目的进行数据统计时,其所统计的“劳动者报酬”与“居民收入”也有着较大的不同。例如当政府对居民的家庭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时,其所用的指标“居民收入”主要指工资收入,而不包括单位为他们支付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但是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这些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是计入“劳动者报酬”的。在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中,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即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

2.2 劳动报酬占比的现状分析

本节主要利用省际收入法 GDP 相关数据,从全国、分地区、各省三个层次对1999-2017 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数据进行了直观描述,旨在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劳动报酬占比的现状,从而能够较全面的把握中国劳动报酬占比现状。
2.2.1 全国劳动报酬占比现状

由表 2.1 可以看出,中国劳动报酬占比的数据主要集中在 40%-50%之间,其中 1999 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数据达到最大值为 50.73%,

2007 年达到最小值为42.85%。总体上看,中国劳动报酬占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 1999 年开始中国劳动报酬占比不断走低,直到 2007 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才开始不断上升,虽然其中一些年份有些波动,比如 2004-2005 年劳动报酬占比有一定程度的上升;2009-2010 年劳动报酬占比有小幅度的下降,但是丝毫不能改变全国劳动报酬占比的总体走势。从具体阶段来看,1999-2003 年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为城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使得中国劳动报酬占比不断下降。2004 年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个体经济业主收入不再属于劳动者报酬范畴使得中国劳动报酬占比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从 2003 年的 47.23%下降到 42.9%,足足下降了 3.7%。在经历了 1999-2007 年的不断下降后,2007-2017 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在总体上又呈现了上升趋势。
...........................

第三章 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述评 ....................... 16
3.1 经典收入分配理论回顾 .............................. 16
3.1.1 古典经济学的要素分配理论 ........................... 16
3.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 ...................... 17
第四章 影响劳动报酬占比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 32
4.1 新一代劳动力群体对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 ................................ 32
4.1.1 理论分析 ................................... 32
4.1.2 经验分析 ..................................... 33
第五章 劳动报酬占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
5.1 面板数据的选择 ................................... 43
5.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43
5.3 理论模型 ................. 44

第五章 劳动报酬占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面板数据的选择
本文数据选用 2013-2017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2012 年 11 月 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团,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新时代。(2)2004 年中国统计劳动报酬的口径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个体经济业主收入从劳动收入变为营业盈余,二是对农业不再计营业盈余,为避免统计核算方法变化的影响,防止数据失真,选用统计口径一致的 2013-2017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3)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 2009 年欧洲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世界各国的经济数据出现较大的波动,数据的可靠性下降,因此为尽可能的避免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所导致的数据不正常,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本文选择离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发生时期较远的 2013-2017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
........................

第六章 结论及提高劳动报酬占比的建议

6.1 结论
通过现状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文章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根据省际收入法 GDP 数据计算的劳动报酬占比走势从 1999-2017 年这18 年间大致呈现“U 型规律”,其中转折点为 2007 年,即 1999-2007 年期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基本呈现下降走势,2007-2017 年期间中国劳动报酬占比基本呈现上升走势。

(2)鉴于中国各地区的劳动报酬占比存在差异,文章对劳动报酬占比分东中西部地区进行现状分析后,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劳动报酬占比相对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劳动报酬占比反而较高。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东中西部地区的劳动报酬占比差异逐渐缩小。
(3)借鉴柏培文、吴红(2017)[24]的理论模型,从理论推导方面研究了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升级、资本深化、新一代劳动力群体、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人口结构这六个因素对中国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机理;又构建了劳动报酬占比的计量模型,对六个变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同时通过 F 检验和 Hausman 检验选择了固定效应模型,得出样本回归结果。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升级、新一代劳动力群体、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深化、人口结构这五个因素对中国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显著且为正,城镇化水平对中国劳动报酬占比的影响显著但为负。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