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235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石油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与全球能源消费格局变化密切相关,并受国内外市场竞争直接冲击。​

从国际环境来看,2015 年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创十年新低,全年布伦特均价仅为 54.4 美元/桶。观察并分析历次油价暴跌走势,如图 1-1,专家认为,供应过剩加之需求放缓是引发本次油价暴跌的原因。2015 年 12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表示,即使全球出现石油供应过剩,油价进一步下跌,他们也不会选着减产。从石油输出国组织行为看,他们选择保份额而不是保价格,而石油属于投资周期长的行业,供应在短期内缺乏弹性,如果石油输出国组织不主动减产,仅靠低油价来解决产能过剩,其效果的显现的过程会相对缓慢,因此油价回升也不会太快,且可能在底部反复挣扎。2016 年 1 月 18 日,国际能源机构(IEA)在其发布的《石油市场报告》(1 月报告)中表示,当下反常温暖的气候以及供应的增长,到 2016 年底,全球石油供应过剩问题将持续存在,这将拖累国际油价进一步跌至当前 12 年低位下方水平,低油价可能将持续 3—5 年,并走出一轮“U”形轨迹,各出口国必定被迫持续应付油价跌至逾 10 年低点而引发的各类问题。不过就目前不断增长的石油消费以及全球性的石油生产去产能调整情况来看,国际石油价格回升到 80—90 美元/bb1 是可能的①。同时,低油价也使石油资产价格走低,对石油企业实施海外战略(如:资产收购和获取等)是个不错的机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截止 2016 年 3 月 26 日,以全文=“enterprise”&“efficiency”&“the total factorproductivity”,在 Emerald 中检索出该领域共有相关文献 1413 篇。本文从研究方法角度出发,对国外学者有关企业效率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规模效率、范围效率、X-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四类。

(1)有关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的研究

有关企业效率的研究始于 1951 年,Debreu,Koopmans 等(1953)学者提出一套测度企业效率的方法,即通过使用数学模型衡量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企业决策单元效率,企业效率便是测量生产单元与前沿面(Frontier)的距离。Benston等 (1981)从规模经济角度出发,对不同资产规模银行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银行成本曲线呈现“U”型,即大型和小型银行的规模效率低于中型银行。

Kolari,James (1987)采用聚类分析法理论,构建“双产品业务范围经济效率模型”,对美国 600 家银行进行研究,发现银行在经营的多种业务的范围内,存在信息共享现象,即范围经济效率存在于各类银行中。

(2)有关 X-效率的研究

经济学家 Farrell(1957)提出使用生产前沿面函数来测量企业效率,认为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两部分测量结果的组合就是企业全部效率。后来,Farrell还提出了产出导向型测量方法和投入导向型测量方法,为使用 DEA 方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奠定基础。Chames,Cooper and Rhodes(1978)将 DEA 定位为数据提供实证分析的规划模型,首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计算生产函数及效率。Amer Hamdan, K.J. (Jamie) Rogers (2008)通过数据包络分析,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类)为研究对象,对物流企业运作效率进行了研究,并以对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准确把握为前提,详细说明每个输入量如何影响其作用效率。Kok FongSee,Tim Coelli(2012)运用 SFA 参数法计算马来西亚火电厂效率,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火电厂效率的各种因素。

........................

2 石油企业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2.1 石油企业

现阶段,学术界对石油企业内涵的界定尚未得出一致、权威的结论。王明明,方勇(2007)基于产业链视角将石油企业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领域,从而对石油企业进行界定说明。上游石油企业指主要从事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和储运的企业;中游石油企业指主要从事石油加工企业及石油化工企业,包括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企业,以及为生产合成材料的企业提供原料或中间产品的企业等;下游石油企业主要指从事有关石油、天然气工程服务与销售等的企业。借鉴王明明的研究,林杰(2010)将石油企业定义为勘探开发和炼油化工为主的企业;高旋(2012)从石油企业的主要业务方面来定义,将主营石油产业上游、中游、下游和辅助支持环节的企业统称为石油企业;李绍萍(2013)将涉及石油产业上、中、下游的石油及天然气企业统称为石油企业。在国研网发布的石油行业分析报告中,将石油企业的范围界定为主要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两个子行业的企业。

本文借鉴前人研究,并参考国研网发布石油行业分析报告的基础上,结合wind 资讯沪深股票证监会行业分类,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开采辅助活动三个子行业的企业统称为石油企业,并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企业。

...........................

2.2 全要素生产率

2.2.1 生产率理论

早在亚当·斯密时期,就已经注意到了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而相对较系统的生产率理论出现在 1926 年,美国统计局在“人时产量”理论基础上,强调劳动力投入在生产率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生产率就是每个员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产品的数量,即单要素生产率。1942 年,荷兰的经济学家 J.丁伯根(Jan Tinbergen)拓展传统生产率研究,探讨劳动力、资本等多个要素问题,其实在当时的学术界,是首次出现的有关多要素生产率理论的研究,但并没有引起经济学界的重视。1955 年,S.Davis 在生产率研究中提出,采用劳动要素投入来测算生产效率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应当将资本、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等全部投入要素进行测算,这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要素生产率理论。此后,Ross(1977)对特殊投入要素(如:技术层面、教育层面等)对生产率推动作用进行研究,发现也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Edosomwan(1995)在研究企业生产率中,将企业生产率定义为企业所有或部分给定的投入,从而所获最大产出的能力。逐步了丰富生产率理论的相关研究。

综上所述,生产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单要素生产率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过程。相比单要素生产率理论,全要素生产率考虑到全部资源投入,是综合性衡量的指标,因此在分析上优于单要素生产率。由此看来,使用单一投入要素衡量生产率的方法较容易计算,但很难确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而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生产率更综合。

通过对生产率理论的梳理,我知道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是在生产率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1951 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Kendrick)认为把握生产率变化的前提是结合考虑全部要素投入量和产出量,这两者的比率其实就是全要素生产率。1954 年,美国学者希朗·戴维斯(Hiam Davis)提出在生产率核算过程中,需要考虑资本、劳动、原材料和能源等所有要素投入,经济学界中第一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进行界定。此后,经济学家们将全要素生产率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如:丹尼森(Denison)、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诺德豪斯(WilliamD.Nordhaus)等将教育、规模效益、创新、科学进步、知识进展等要素投入纳入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逐渐丰富了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研究。

.......................

3 中国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18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18​

3.1.1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18

3.1.2 样本企业选择及数据来源.........19

4 中国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32

4.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及处理.............32

4.2 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34​

5 研究总结...............38

5.1 研究结论..............38

5.2 政策建议.............39

4 中国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及处理

为选取我国石油企业全 TFP 的影响因素指标,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企业 TFP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涉及金融、物流、农业、零售、能源等行业的企业,如表 4-1。

..........................

5 研究总结

前文基于中国 31 家上市石油企业 2008—2014 年的微观面板数据,对我国石油企业 TFP 进行测度和分析,并进一步对我国石油企业 TFP、EFF、TECH 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章对前文研究结论进行总结,揭示政策涵义,并明确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5.1 研究结论

第一,我国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自 2008 年以来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年平均下降 3.5%。其中,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技术进步,年平均下降达 11.5%;而综合技术效率在规模效应(8.9%)和纯技术效率(0.1%)驱动下,年平均增长 9.0%,对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石油行业企业、国有及民营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M”型,民营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下降速度高于国有石油企业6.6%,高于平均水平 3.9%。其中,民营石油企业技术进步平均下降 14.2%,但民营石油企业技术效率平均增长 7.9%,主要是纯技术效率增长 0.5%和规模效率增长 7.4%共同驱动作用;国有石油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均呈现下降趋势,只是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分别平均下降 0.3%、0.5%。

​第三,通过构建全要素生产率二维矩阵图,将 31 家石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为有效增长型、低效增长型、无效增长型三种。①有效增长型包括华锦股份、国际实业、海油工程、开滦股份、中海油服 5 家企业,它们技术效率变动值和技术进步值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增长趋势。②低效增长型。包括上海石化、海越股份、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茂华石化、东华能源、泰山石油等 13 家技术效率变动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技术进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石油企业;以及山西焦化、准油股份、云煤能源、仁智油服等 11 家技术效率变动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技术进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石油企业。③悲惨增长型。包括潜能恒信和吉艾科技 2 家石油企业,它们的技术效率变动值、技术进步值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