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A 公司在经过多年摸爬滚打,技术和管理都得以大幅提升,但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及为了满足客户的最大需求,小批量的订单越来越多,同时减少库存,也是公司首要亟需解决的任务。据统计,库房的库存有时最高达2万多吨,而公司自身的2大库房已经堆满,不得不到外库租界库房,年租赁费有上百万元之多。因此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生产部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以多换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要。2012 年之前,每月的换产品次数平均月 30 多次,而现在平均约 80多次。因此,研究快速换模(SMED),缩短换产品时间的研究已刻不容缓。
因此, 我准备在精益生产理论的基础上,先研究精益生产的重点理论,如 JIT,七大浪费,5S 管理,看板管理,可靠性管理等,在着重研究 A 公司如何围绕各种机型展开 SMED 的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制定方案措施,通过过程控制,逐步完成目标。
......................
1.2 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及框架
首先,对精益生产管理理论、现状及取得的成效进行收集及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找到 A公司精益生产管理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对 A 公司快速换模的研究,搭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 SMED 模型,用以指导生产现场的管理。
本文框架主要分为 5 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在这个课题上的研究动态,并介绍本文研究方法及框架等。
第二部分:介绍 A 公司的基本情况,并介绍精益生产管理方式的现状,并跟踪运行后的效果,找到精益生产方式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发现其中 SMED 的重要性,从而必须立即展开研究。
第三部分:先介绍 SMED 理论,再介绍 A 公司的 SMED 实行步骤和方法,并持续跟踪 SMED过程。
第四部分:详细阐述关键指标,并用数据来说明实行 SMED 后的效果,并进行公司推广,并说明实施效果。
第五部分:总结与展望,对 A 公司在精益生产管理的 SMED 上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并针对 SMED 的不足之处提出持续改进的建议。
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日用玻璃行业生产管理实践进行研究,运用相关精益生产管理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问题的研究视角,有助于创新性的提出
2、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将待解决的问题看作一个系统,并对系统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文章中将利用系统分析法中的部分咨询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关键路径图、5WAY 分析、鱼刺图分析法、SWOT 分析法等分析工具。
......................
第二章 A 公司生产管理现状与精益生产管理
2.1 A 公司简介
A 玻璃器皿公司目前有一台 70 立方的窑炉,日产 200 多吨,共有 10 条生产线,其中有吹机,压机,制壶机,高脚杯生产线及洗衣机观察窗生产线。2014 年之前,年平均效率约 70%左右,其中停机率占 3%,换型损失率约占 3%,废品率约占 20%左右。
A 公司做为国际著名品牌企业,国内玻璃器皿行业的龙头老大,面对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优势:1、具有国际品牌优势,占有有利的竞争态势;2、生产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生产技术能力较强;3、市场份额占领先地位;4、产品开发能力强,开发周期短。
劣势:1、生产成本较高,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2、产品价格较高,是国内企业产品价格的一至两倍;
机会:1、客户群的日益扩大,人们的购买能力提高,产品可以细分,如大型客户有沃尔玛,家乐福,麦当劳,可口可乐,宜家及五星级酒店等;2、美国某集团注资入股,财政能力更加雄厚;
威胁:1、国内民营企业数量庞大,且部分企业生产技术能力提高较快,价格还很便宜,竞争力提高;2、人民币升值,税率提高等。
..........................
2.2 A 公司生产管理现状
2.2.1 A 公司生产现场管理问题
1. 生产组织问题.
A 公司目前有 10 条生产线,每条线都有各自的生产流程,但多数流程还是套用原法国 的流程,且不说国内外的差异,单是生产上的改进加起来就有上千条,其中包含多个设备装置机构。A 公司这些作业流程没有得到完善,工人只是凭经验工作,结果很多问题以前已经发生过,虽然上次已经得到解决,但却没有形成标准化,只能重新摸索,最直接影响就是导致公司生产产品所需的平均生产工时没有减少,甚至增加,从而降低了生产的工作效率。另外还导致生产组织混乱、随意等问题,或者各自为营,自己做自己的,没有团队合作,这样不仅致使生产线的生产成本增加、产能下降、生产效率降低,而且,还影响产量、产品的质量、生产安全隐患等。
2. 生产控制问题
(1)生产质量管理问题
因为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没有得到完善,导致质量监控不到位,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就 生产出有缺陷的产品,并且这些有缺陷的产品混在成品中,冷端工段在检验过程时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这些不良品的就会流入包装工段中,必然会造成再次返工,重新挑选。重复的返工在作业过程中的经常发生,又导致发货延迟,致使客户产生抱怨,要求赔偿,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也导致公司品牌受到影响。
(2)设备管理问题
在生产中,由于生产设备管理不完善,维护保养不当,甚至野蛮操作,就难以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使用,甚至导致设备经常故障停机。机器的机械部分属于易损部件,如果没有计划性的维护保养,以及周期性更换,在生产过程中,设备就可能突然发生故障,不但影响正常生产和效率,甚至会导致机械碰撞,从而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3)安全生产问题
由于安全措施的不重视,因而没有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导致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不少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后也没有进行具体的调查分析,也没有完善的整改措施,从而就无法杜绝再次发生。公司不重视,员工也缺乏安全意识,安全事故自然也无法避免。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生产效率,同时发生安全事故后还影响了员工的工作士气。据统计,本公司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达上百起。
....................
第三章 A 公司基于精益生产的 SMED 的研究.................... 24
3.1 快速换模 SMED 理论与步骤 ... 24
3.1.1 SMED 理论 ............... 24
3.1.2 SMED 实施步骤 ............... 24
第四章 A 公司 SMED 实施效果 ............ 38
4.1 A 公司 BB 机实施效果 ...... 38
4.1.1 换模时间 ................... 38
4.1.2 SMED 关键指标 ............... 39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46
5.1 总结 .............. 46
5.2 展望 ........... 47
第四章 A 公司 SMED 实施效果
4.1 A 公司 BB 机实施效果
此次SMED的活动取得的成绩应该是非常有效的,从以前的70多分钟到15分钟,再加上产品调试时间从以前的100多分钟到20-30分钟,如果以后能一直持续下去,那成果是非常巨大的。现在的竞争非常激烈,小订单越来越多,那就意味着换模次数大大增加,而SMED的成功,也就意味着公司之间的竞争就能取得一定的优势。
4.1.1 换模时间
换模时间是评估SMED 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从字面上理解,SMED 的意思是“一分钟换模,这是从丰田更换汽车冲模的改进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丰田把需要数小时的汽车外壳换模时间缩短到了1 分钟以内. 但是这样的目标并不适应于所有行业. 而且跟管理者愿意投入的成本的多少也会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投入大量资金来对机器进行改进,或使用自动化的设备,这些设备对换模时间的改善都是立杆见影的. 然而对于一般的公司来说,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实现较短的换模时间往往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在有限的资源下尽可能大的实现效果是一般公司需要考虑的.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公司生产通过精益生产管理和SMED 项目的推进活动,对换模时间,生产效率,员工的绩效、积极性等各个方面都取得较大的进步。当然,毋庸置疑的是不管推行怎样的活动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论是技术上的原因,还是个别人员的问题,甚至是推行方法的问题,但从总体来说,我们的收获还是颇丰的。从对SMED项目的推行过程中总结,以下几点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一.管理层的支持。做好管理层的工作,获得管理层的支持,是在计划实施SMED 之前首先要做好的事情。在沟通之前通常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公司实施SMED 的可行性做充分的分析,提供相关数据,并估算出相关成本和收益。 简单地说,对比公司推行SMED之后换模时间的差值是多少,再按照平均单位价格能取得多大的收益,再除去相关的成本,最后净收益是多少等。
二.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沟通。如果把SMED 作为一个项目来做的话,基层管理人员和机器员工都是直接相关者, 他们的态度直接导致最后实施的效果的好坏。有时也会有人保持观望态度,更有甚者存在抵触情绪,特别是一线的工人,突然让他们接受新的东西,可能会让他们无法理解。因此,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在推行之前必须对这些人员做好充分的培训和沟通。
三.让一线人员充当主角。让他们来主导这个事情就是让他们能对这件事情负责的最佳方式. SMED 也是如此,让谁来负责是极其重要的,只有让他们充当SMED的主角,才能让他们有责任性和主动性来配合和支持SMED的良性运行,甚至可以让他们来主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
四.作好持续改进。SMED 项目不是一次性的工作,是需要不断的总结,改进,再总结,再改进的过程。如果不能做到持续改进,这样的企业注定以失败而告终,这样的案例随处可见。因此,建立长效的持续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