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效应之经济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194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研究通过空间误差模型与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我国乳制品产业供给与需求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供给集聚方面,需求拉动、政策引导以及流通保障是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从乳制品消费格局演变来看,对我国省域乳制品消费格局呈正相关的因素除收入因素外,还包括公里里程、国民生产总值等,而质量安全事件及基尼系数的扩大抑制了乳制品消费水平格局的变化。为提高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要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两个变化,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两个关键点,鼓励乳制品消费市场资源共享,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不断促进乳制品跨区消费。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乳制品供给方面,乳制品因其丰富的营养组成而深受消费者青睐,尤其是婴幼儿、青少年及中老年人,是补充氨基酸、钙、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最佳选择之一。在我国,乳制品饮食拥有较长的历史积累和传统延续,而乳制品生产也经历了长期的快速发展,但与乳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无论在技术体系、组织化程度、市场体系及服务体系均有较大差距。我国乳制品市场体量巨大,但国内需求长期紧俏,国际贸易依存度较高,质量安全问题等产业供需矛盾突出。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乳制品产业快速发展,原料奶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即奶牛存栏与原料奶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其中,2014 年奶牛存栏量达 1499 万头,原料奶产量达3845 万吨,干乳制品产量 251.7 万吨,较 1980 年分别增加了 22.4 倍、27.1 倍、38.8 倍。因此,从上述指标总量上看,我国已然成为乳制品产量大国,生鲜乳产量仅次于美国、印度,但从单产效率上看,我国奶牛年均单产量为 5.5 吨,而美国奶牛年均单产量为 10 吨。由此可反映出我国乳制品生产效率、集约化水平低的问题较为突出。

乳制品消费市场上,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需求或健康需求不断被挖掘,因乳制品中富含的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及乳制品即买即食等特征,极大地扩展了乳制品消费市场空间。统计表明,2012 年城镇居民酸奶人均消费量 3.46 千克,奶粉年均消费量达 0.5 千克,鲜奶人均消费量达 13.95 千克,较 1992 年同期水平分别增加了 10 倍、基本保持、1 倍。此外,乳制品占在食品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渐提升,由 2%上升到 4-5%。我国的人均乳制品占有量 28 千克左右,相比于全世界 103 千克、澳大利亚 700 千克、欧盟 300 千克、美国 290 千克的人均消费量。因此,我国乳制品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同时反映出我国乳制品消费存在典型的城乡差异及产品差异。

乳制品贸易方面,我国乳制品国际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在 2008年后,更有扩大的趋势。按原奶等值折算,

1992 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与出口量分别为 115.58 万吨、3.82 万吨,而 2014 年分别为 6241.11 万吨、11.02 万吨。2008 年,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以及 2015 年 6 月刚刚签订的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均承诺在未来几年实现乳制品零关税。面对国内奶业生产成本高、乳制品消费市场扩大以及乳制品零关税协定的签订,我国乳制品市场将受国外市场的持续挤占,对国内乳制品产业发展格局影响较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以产业空间集聚视角,分析我国乳制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供需矛盾,解决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弱的问题。我国乳制品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不断与国际接轨,但从市场反馈的产业现象而言,供需矛盾造成的成本价格问题、贸易依存度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竞争力弱、质量安全隐患犹存等现象。在国内,奶农“倒奶杀牛”现象屡有发生,奶站阶段性原料奶供给不足,乳制品企业品牌竞争力弱,进而导致奶农收益波动大,奶牛养殖积极性有所下降,进一步提高了乳制品企业生产成本。而在乳制品需求一端,由于乳制品产业主体间组织化程度低、阶段性供需紧张造成的乳制品安全问题极大地打击了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尤其严重制约了国产乳制品消费信心,同时较高的生产成本造成较高的市场价格,直接影响居民对乳制品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而影响全国尺度下乳制品需求的分布格局。
(2)基于乳制品产业供需空间集聚,挖掘影响集聚形成、演变的关键因素,促进乳制品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分析乳制品产业集聚形成的成因与机制,分析我国乳制品产业供需两端集聚的形态特征,驱动(影响)因素,最终分析我国全域尺度下乳制品产业集聚的综合效应,在宏观经济增长、中观产业竞争力提升及微观质量安全管控等方面的贡献,最终促进乳制品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根据产业空间集聚的成因,提出加快乳制品产业集聚的路径模式,为加快乳制品产业集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或现实参考。我国乳制品产业集聚化进程应充分借鉴乳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推动种养一体化、适度规模化、产业模式多元化、服务体系社会化、适度创新、引导市场、加强质量监督,提升国内乳制品产品品牌,加强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分工合作,实现经济地理上的正外部性,促进乳业发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
2.1.1 规模效应与产业集聚
规模经济是厂商在生产决策中由于要素成本、生产成本、经营成本等构成的总成本与收益之间形成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比较中,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边际成本递减、边际规模报酬递增等是开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规模经济的类型来看,任何一个生产单元或生产环节的规模情况,直接影响该产业结构中产业集聚的规模,进而反过来影响该生产单元的最佳规模,因此,针对不同的生产单元,将生产决策的最佳规模分为生产主体最佳规模和产业最佳规模两大类。胡佛在关于厂商最佳规模的确定及产业发展效率的问题中,将个体生产单元的生产决策与厂商规模、产业规模化发展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产业集聚在规模经济中受到区域产业结构、规模内部结构的影响,具体而言指的是集聚区内企业规模化程度及企业数量是区域产业集聚最佳规模形成的双重标准。

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厂商的产品供给能力,对市场产品供给具有较强的占有度,因此,在市场定价机制中,由于掌握这多数的产品及较强的生产能力,对市场供需关系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市场价格,另外,在企业生产博弈中,规模化厂商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对产业门槛的形成与新进企业博弈中定价权的掌控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波特在产业竞争力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中认为,产业集聚是形成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对发挥产业竞争优势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提供支撑。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中波特从空间经济地理上企业的集中,结合产地环境的影响,对于激发产业创新能力、可持续性、技术水平、市场化水平、降低企业风险与交易成本等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砖石模型的分析范式,将产业优势与区域竞争力优势联系起来,将产业需求、生产要素便利化程度、相关产业基础、发展战略等四方面,在政府与市场机遇的外生变量的控制下,对产业环境的改善、创新能力提升、资本回报水平及周期变化等功能体现,分析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的联系,发挥科技创新、市场占有力及产业规模化等功能。波特将产业集聚过程中,一定空间范围内企业规模化、集中化形成的区域内竞争,进一步促进企业间的进一步合作,形成竞争优势,其理论贡献在于将产业发展、规模化、竞争力优势及空间集中有机结合在一起,验证了产业集聚与规模效应的内在联系。

........................

2.2 概念确定
2.2.1 乳制品产业
乳制品是常见的即时性饮品,是居民膳食的重要选择之一。按照成分构成或加工工艺,乳制品是以牛或羊的原料乳为原料,根据不同的产品输出及技术规程、标准要求等,生产出的以乳为主要材料的制成品。按照产品分类来看,乳制品分为液态乳、炼乳、乳粉、乳类脂肪、干酪及其他制品。液态乳主要包括发酵乳、灭菌乳、酸奶、巴氏乳等;乳粉主要包括配方类乳粉,如婴幼儿乳粉、调味乳粉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等;乳类脂肪包括稀奶油等,而其他乳制品则包括深加工后奶片、干酪素等。
本文界定的乳制品产业指的是与乳制品相关的所有市场活动的集合。具体而言,乳制品产业指的是从原料乳到最终产品过程中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围绕奶牛生产与消费者食用,包括饲料环节、育种育肥环节、疫病防治环节、原料乳采购环节、标准检测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以及相关联的社会化服务等环节。本研究界定的乳制品产业主要以乳制品的最终产品为中心,从上游奶牛养殖环节,中游原料乳采购、加工、检测等生产环节到下游冷链运输、批发零售、专业技师培训、科研服务等服务环节。

2.2.2 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
产业集聚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以及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外部效应叫做集聚经济,包括与专业化相联系的规模经济和与多样化相联系的范围经济。本文在界定乳制品产业集聚时,通过梳理过去大量相关领域文献的研究范式,概括本研究中关于集聚概念的界定。Cliff 最早从空间统计视角研究社会科学问题,

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验证不同地域尺度下的社会经济现象与趋势,从而揭示出区域间社会经济因素间的地理相关性。当前,空间相关性分析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不断加深,修正了传统研究范式中地理单元完全独立的假设,增加了研究对象在地理空间及社会现象空间异质性与空间相关性的属性分析,从新经济地理视角丰富了经济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此外,空间关联性研究常与某特定产业集聚特征及驱动因素联系在一起,如产业集中度、空间集聚指数、空间基尼系数以及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等,从实证角度分析产业空间相关性与产业集聚特征,解释产业集聚规律。薛强、乔光华等在对我国省域乳业发展的研究中,以 CD 模型为基础,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乳品加工业空间相关性与空间集聚。

...........................

第三章 我国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 ........................... 23
3.1 乳制品市场供给 .......................... 23
3.1.1 奶牛养殖 ............................. 23
3.1.2 原料奶生产 ....................... 26
第四章 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特征 ......................... 53
4.1 乳制品产业集聚指标确定 ........................ 53
4.1.1 评价原则 .............................. 53
4.1.2 方法选择 .................... 53
第五章 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内生影响因素分析 .................................. 68
5.1 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的理论研究 ........................... 68
5.2 集聚内生影响假......... 69

第八章 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路径与政策选择

8.1 产业空间集聚路径
前文第 4-7 章通过分析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特征、格局演变、影响因素及集聚效应,为本章分析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路径及政策选择提供实证基础。首先,在开放、包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振兴的指导思想下,在依托区位资源禀赋、内生驱动、因地制宜、多级规划的路径设计原则下,从成本控制、市场条件机制、资源共享与整合三方面对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路径影响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奶源基地集聚的产业空间集聚路径模式、基于需求导向的环都市集聚区产业空间集聚路径模式以及基于要素共享的共享农场及产业整合路径模式;其次,在借鉴国外乳制品产业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产业发展模式,从基于成本收益、经营模式、社会服务、市场引导及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针对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发展的政策选择。

在指导我国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发展过程中,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思想,以全国乳制品产业为大的发展格局,将乳制品产业空间集聚作为当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乳业振兴的重要构成,开展多元化经营,既突出地方特色乳制品资源禀赋,又能带动邻近空间范围内乳制品产业的发展与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依托乳制品产业主产区产业主导优势,将乳制品产业主导性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的融合、互助发展。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