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纪。在这四十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方面成效尤为显著:国民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3678 亿元增长至 2017 年的 82.7 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由 1978 年的 355 亿元增长至 2017 年的 27.8 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国家外汇储备由 1978 年的 1.67 亿美元增长至 2017 年的逾 3 万亿美元,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以及沪港通、深港通“三位一体”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今天的中国开创了民族复兴的新局面,今天的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取得如此成就的背后离不开知识分子、理论工作者的潜心研究与策划,白钦先就是这些杰出的中国知识分子、理论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之一。1978 年被称为改革开放元年,也恰恰是在这一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白钦先随即考入辽宁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金融方向),并于 1982 年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可以说从 1978 年改革开放开始,白钦先的学术研究就紧密围绕与改革开放相关的议题。特别是在担任中共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及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期间,多次献计献策:80 年代,对美国联邦储备制度的研究为当时我国中央银行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对各国金融体制的比较研究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绘制了改革蓝图,对发展我国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战略对策的研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对股份制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为“股份制”正名;90 年代,对政策性金融理论的研究促成了中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构建,对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多次影响到中央决策,对关贸总协定的研究为中国日后加入 WTO 指明了方向,对构建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场的总体构想更是远远超前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某种理论支撑,对金融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辟了突破口,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研究为积极应对由此带来的冲击做足了准备,
对人民币国际化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研究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保障和争取献计献策……白钦先教授的学术生涯始终伴随改革开放,始终服务改革开放。
...........................
1.2 结构安排
论文基本结构如下,共 6 章:
第 1 章,绪论。阐述《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探究》这一选题的背景、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论文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 2 章,研究范式概念溯源及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文献综述。研究范式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界定为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自然科学家们更侧重关注研究方法的数学性、实验性和机械性,社会科学家们则突出强调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多元性、民族性、地域性、价值性等特征。金融学研究范式其内涵至少也应包括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三个要素。国内对白钦先金融理论的研究及评述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分别是从弟子的角度、学界同仁的角度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角度展开研究的,研究的内容包括白钦先金融理论的内容、价值及影响;此外,白钦先金融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还引起了不少国外学者的关注。
第 3 章,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内涵。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世界观是大局观,即从全球化的视野观察思考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方法论是整体论,即把国别问题纳入全球背景构建分析框架、从金融发展全局把握金融理论创新以及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提出解决方案;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价值观是哲学人文发展理念,即坚持人本民本理念、坚持思维的中国主体性,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改革开放、都是为了强国富民。
第 4 章,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下的学说体系。首先对白钦先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要梳理,将白钦先金融理论创新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中国改革开放初的二十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十年和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年,这三时期白教授的金融理论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进而形成了四个相对独立但又具有内在关联的学说体系,即金融体制说、金融资源说、金融发展说和金融人文说。其次,针对每一个学说从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两个方面予以充分展开阐述,产生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学科背景,主要内容则从世界观、方法论及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
2.1 “研究范式”概念溯源
“研究范式”作为本论文的核心概念贯穿全文,它是研究白钦先金融理论的重要视角,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因此,在正式介绍白钦先金融理论之前有必要对“研究范式”概念做个详细的文献梳理,并界定“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概念以建立本文的研究框架。
2.1.1 “研究范式”概念的产生——哲学研究范畴下的界定
“范式”一词在生活中被普遍使用,在不同语境下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如模式、套路、规则等;在学术研究的语境下,“范式”更多地与研究活动紧密相关,因而在前面加上“研究”一词以做限定更为妥当,出于这一考虑,本文使用了“研究范式”这一核心概念。当然,有些地方出于表达的需要也使用了“范式”一词,因此在本文中“范式”同“研究范式”。
“范式”这一概念源于希腊文“πρ?τυπο”,英文写作“Paradigm”。《柯林斯英文词典》给“范式”下的定义是:①范式是一个用于解释事物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模型。②范式是典型而清晰的举例。①《韦氏新世界辞典》给“范式”下的定义是:①形式、例证、或模型。②被某个科学共同体所广泛接受的一种观念,这些科学共同体因为能够有效地解释复杂过程、思想以及数据而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②从上述外文辞典的释义中可以看出,“范式”一词的本义有解释、举例、规范、形式、模型等含义,而后发展为一个学术名词,成为某个科学共同体所广泛接受的一种观念。
历史上首次将“范式”作为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来研究的是美国当代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62 年在其所著《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中他对“研究范式”进行了多处描述性定义,他认为“研究范式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为一身的综合性范畴。”③此后,在库恩对“研究范式”概念进行进一步补充,提出了“科学共同体”和“共同理念”两个重要的辅助性概念,进一步丰富了“研究范式”的内涵;在其专著《必要的张力》中他指出:“研究范式”是某一特定的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思想信念,这一共同信念进一步规定了公共体成员们在科学研究中持有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为他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①可以看出,库恩对“研究范式”概念的界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界定,而是一种描述性概念界定,这就导致了在此后,不同学者从不同则重点对“研究范式”概念的界定达二十多种,譬如:匈牙利哲学家拉卡斯托(Lakatos)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书中将研究范式解读为“研究纲领”,主要由硬核、保护带、方法论规则组成,其中硬核是核心,为研究奠定基本的假设和原理,保护带由辅助假设构成,是对硬核的适应性调整,方法论包括正面辅助法和反面辅助法。②美国哲学家拉瑞·劳丹在《进步及其问题》一书中将研究范式解读为研究传统,“所谓的研究传统就是一组普遍的假定……是关于某一研究领域中提出问题和建构理论的适当方法的假定。”
.............................
2.2 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内学者对白钦先金融理论的研究
对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收录在《白钦先集·师门问学记》、《白钦先集·中国金融学科建设发展——1978-2014 年》、《白钦先学术思想研究》以及《第三届白钦先学术思想高峰论坛论文集》中的文献,主要是白门弟子对白钦先金融理论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
崔满红在“金融资源理论:形成、方法、体系”一文中分别阐述了金融资源的提出、金融资源理论的基本内容、金融资源理论的核心(金融资源效应功能区)金融资源理论的基本结论;在该篇文章中,首次提出白钦先学术思想中的“整体与大局观”;此后,这一观点进一步凝练为“大局观和整体论”——所谓大局观是白钦先学术思想中的世界观、所谓整体论是白钦先学术思想中的方法论,崔教授的这一观点最早形成于 2012 年,最终形成文章“白钦先学术思想中的大局观和整体论”收录于《第三届白钦先学术思想高峰论坛论文集》。
秦援晋在《白钦先集》第一卷首发时撰写的“白钦先教授学术思想解读”,从思想层面阐述了白教授学术思想中的“恒”因素,即人本位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从研究的若干专门领域层面将白钦先理论概括为比较金融论、政策性金融论、农村金融与合作金融论、金融功能与虚拟金融正负功能论、金融危机论、对外开放论、发展金融论以及金融教育论。其后,秦博士又撰文“经济学、金融学的人文特性及其文化阐述”,进一步丰富、拓展了其前谓的“人本位思想”,指出金融是有历史的、金融是有文化内涵的、金融是有民族特征的。其后,秦博士撰文“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区别:白钦先教授学术方法探源”,深入比较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异同,并以白教授的方法论为代表阐述了人文科学方法论变革的重要性。2018 年,秦博士又撰文“白钦先教授学术思想中的价值根基”,从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效用、金融的伦理文化理想三个方面阐述白钦先理论的价值根基,是文收录于《第三届白钦先学术思想高峰论坛论文集》。
........................
3.1 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世界观:大局观 .......................... 23
3.1.1 全球化视野 .................................. 23
3.1.2 突出主要矛盾 .................................. 24
第 4 章 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下的学说体系 ........................... 33
4.1 白钦先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 ............................... 33
4.1.1 中国改革开放初的二十年 .............................. 33
4.1.2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十年 .......................... 34
第 5 章 基于四项学说科研成果的实证分析 ................................ 74
5.1 研究目的:白钦先金融理论的内在逻辑 .............................. 74
5.2 理论模型 ........................ 74
第 5 章 基于四项学说科研成果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目的:白钦先金融理论的内在逻辑
在第 4 章中笔者全面阐述了白钦先金融理论学说体系,即金融体制说、金融资源说、金融发展说和金融人文说。从研究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讲,金融体制说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金融资源说形成于九十年代末期,金融发展说形成于新世纪初,金融人文说形成于 2010 年后。从研究的逻辑角度来讲,金融资源说是微观基础,它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详细的原材料和金融分析的框架;金融资源说是对金融微观基础的抽象,从“资源”的视角对金融表现的本质进行分析,构建了一套理论研究的框架;金融发展说是进一步的总结,将一切金融问题纳入到发展视角下进行研究;金融人文说则是对前三者的约束和引领,不论金融是资源也好还是功能也罢,金融的发展都应该遵循的最根本的“道”是什么——这是金融人文说要解决的问题。
与四项理论学说的提出相伴随的是相关科研成果的形成,特别是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因此,结合上述对四项学说内在逻辑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与四项理论学说相关的科研成果在发表的时间和数量上也具有某种特征,即这种特征能够反映四项理论在形成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关系——金融体制说的研究成果能促进金融资源说的研究成果;金融资源说的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发展说的研究成果;而金融人文说的成果相对独立,对前三者成果的数量应该没有显著的刺激作用。
..............................
第 6 章 白钦先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特点
6.1 世界观特点
6.1.1 鲜明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