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持续进行,人们消费付款方式的选择也越来越多,除了原来的现金,还出现了储蓄卡、信用卡、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其他支付方式,而这些支付方式是可以部分甚至完全替代现金的,并且它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也十分广泛。这种转变给我们最明显的感受便是,以前外出消费需要准备足够的现金,而现在外出购物只需要带上自己的手机或者储蓄卡和信用卡就可以了。那么,支付方式的使用情况到底与家庭的现金需求或者持有存在何种关系,是否真的如我们所说的那样存在替代关系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近二三十年内,非现金支付方式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对国家经济、金融行业、交易方式和人们的消费行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出现和大量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从货币的变迁历程来看,货币形态不断发展变化是为了加快流通速度、降低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以达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目的。而非现金支付方式在这些方面无疑是有巨大优势的,这也使得非现金支付方式取代传统现金交易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出现与发展给传统的金融理论带来了巨大冲击,它与人们现金使用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问题。
虽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支付方式的发展起步较晚,但人们对于新型支付方式的需求较大,这使得我国的新型支付方式发展迅速。根据艾瑞咨询(i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型支付方式的使用量在过去短短的几年内大幅增加(2017 年我国移动网购交易的规模高达 4.9 万亿元,同比增速 37.4%。)。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全球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和金融创新大量涌现的浪潮中,我国金融市场开启了快速前进之路,银行卡、信用卡、电子货币、电子支票和第三方支付等支付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据央行发布的《2017 年支付体系运行报告》,中国 2017 年全年的银行卡交易规模为 761.65 万亿元,同比增长了 2.67%;银行卡的交易笔数为 1494.31 亿笔,同比增长了 29.41%,日均交易 4.09 亿笔;此外,银行系统内发生的网上支付业务共有 485.78 亿笔,交易金额为 2075.09 万亿元。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现金以外支付方式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货币需求的内生性也愈发的表现出来。尽管央行可以通过实施各种货币政策去影响货币需求,但是国民对不同支付方式的使用,以及各金融机构的一些金融行为都会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
国内外对于支付方式的金融创新和现金需求的研究有很多,但都源自于 1976 年美国经济学家 S.Goldfeld 提出的“失踪货币”。S.Goldfeld 用美国 1974—1976 年上半年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对狭义货币 M1 进行了动态的模拟,得出狭义货币 M1 的实际余额和传统货币需求函数计算出的值之间的差额在扩大,当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有大幅提高时,M1 的数值却在下降,因此,他提出了“失踪货币”这个问题。同时,S.Goldfeld 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这是金融创新所引起的,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分析,理论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拉开了帷幕。
非现金支付方式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于理论界而言是一个新的领域,尽管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其体系庞杂,难以获得较为准确的代表性数据,所以目前对于它的研究还是侧重于理论和宏观层面,微观实证研究较少。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支付方式和家庭货币需求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不多的,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不断加深。因此,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家庭支付方式和现金使用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第 2 章 支付方式与货币需求理论分析
2.1 支付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2.1.1 支付方式的概念
在讨论支付方式之前,本文先阐述一下货币本身的概念。
从货币产生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对它的研究探索,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两种职能的统一,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哲学家齐默尔在其《货币哲学》一书中提到,货币是指向绝对目标的绝对化工具,并且货币可以决定每个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价值。著名经济学家清泷信宏和穆尔在《罪恶是所有货币的根源》一文中,重新阐述了货币的产生和起源,并把货币理论的边界向外推进了一步,他们认为“信任问题”是货币其起源的基本问题,而在当事人做出多变或完全的双边承诺时,可置信的交易媒介的票据就可以成为货币。虽然学者们对货币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但毋庸置疑的是,货币的起源与变迁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也经历了不同形态载体的变迁,并最终发展到了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形式。国外对支付方式定义的研究开始较早。最早阐述新型支付方式的组织是国际清算银行,1996 年它在《电子货币安全》一文中对新型支付方式的支付手段和研究范畴作了界定,但并没有明确给出新型支付方式的具体概念;同年,国际清算银行在《电子货币发展对中央银行的影响》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型支付方式的定义:新型支付方式是指由企业或居民持有的以电子化形式存储在相关设备上的货币。巴塞尔委员会(BCBS,1998)认为新型支付方式是指在零售支付中通过销售的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的因特网上进行支付或预算支付的储值机制,主要包括卡基支付和数基支付两种形式。1998 年,欧洲央行也对新型支付方式进行了定义:新型支付方式是指存诸于部分电子设备上的,可被发行人之外的主体普遍接受的,而在支付过程中并非必须要访问银行账户的一种价值形式。2002 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在《电子支付指令》一文中提出了关于新型支付方式的法律定义,将新型支付方式定义为存储于部分电子设备上的、能被发行者之外的个体所广泛接受的、持有者拥有的一种对货币价值的请求权,该指令从 2004 年起就被欧盟各国引入法律中并开始实施。
............................
2.2 支付方式的发展阶段
货币最先是从实物货币开始的,中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筛选与变换,相继出现了羊、牛、贝、盐和金银等商品,最终发展到信用货币纸币。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继纸币后,非现金支付方式产生于上个世纪 70 年代,
其运用就越来越广泛。本文研究的支付方式主要是银行卡(包括各种储蓄卡和信用卡)和网上支付两种,而且这两种支付方式在生活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的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张储蓄卡
1985 年 3 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储蓄卡——珠江卡,开启了我国使用储蓄卡的新篇章。当时,储蓄卡主要用来储蓄,扮演着将货币存进银行的凭证的角色,并没有出现消费刷卡支付的业务。两年之后,我国第一台 ATM 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也是在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投入使用的。
(2)第一张信用卡
1986 年 6 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长城卡,这主要是为国外来大陆旅游的游客准备的。这个时期外国的信用制较为完善,用信用卡刷卡进行消费已成为流行趋势,但国内经济条件不充分,故而国内居民并没有使用信用卡。
继第一张信用卡问世后,国内各银行也先后发行了自己的信用卡,但由于申请要求较高,所以拥有信用卡的人较少。
(3)第一家网银
随着中国银行卡持有和使用人数的上升,以及银行业务量的增加,人们对于更便捷的银行服务的呼声愈发高涨。于是,中国银行在 1996 年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网上银行。但是由于我国当时的网络普及率不高和网银的认知度较低等原因,网银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直到 1998 年,国内第一笔网上银行业务才发生。自此以后,我国网上银行业务逐渐增多。
..........................
3.1 数据与变量 ........................ 21
3.1.1 数据来源 .......................... 21
3.1.2 变量选择 ......................... 21
第 4 章 结论和建议 ............................. 46
4.1 结论 ......................... 46
4.2 对策建议 ........................ 47
第 3 章 家庭支付方式和现金资产比的实证分析
3.1 数据与变量
3.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2015 年在全国范围内调查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通过科学的抽样方法、现代化的调查技术和管理手段,采用 PPS(三阶段、分层、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收集中国家庭金融的微观信息,为国内外的家庭金融研究学者提供了研究有关中国家庭金融方面问题的微观数据。CHFS 的样本覆盖了全国 29 个省、262 个县(区、县级市) 、1048 个社区(村),共包含了 37289 户中国家庭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保险与保障,以及家庭人口特征和就业等方面信息的大型数据。
本文将研究支付方式对家庭现金货币持有的影响,但为了便于实证分析,结合 2015年 CHFS 的数据,文章将被解释变量表示成现金持有量占总资产之比。因为现金持有量会因为家庭收入或者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而出现数值较大或者较小的情形,但这样的情形可能与家庭支付方式并无多大的联系,故而文章将现金持有量比上总资产,取其比重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剔除部分因为收入或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带来的影响,进而能更好的分析支付方式对家庭现金需求的影响。
...............................
第 4 章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