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非理性行为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非理性行为概念界定
一、投资者理性与非理性辨析
从概念上来说,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可以概括为由于其各种内在心理偏差和外界影响因素导致的投资行为的非理性,并且在市场中形成较为普遍的现象以至于对资产定价以及市场秩序产生影响的行为决策和后续影响及其反馈过程。
究其根源,“理性”一词起源于希腊,在希腊及罗马时代仅表示计算金钱,后来在哲学范围内得到广泛地扩展,才逐渐形成现今人们所理解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其概念的描述较为简略,是指属于判断、推理的思想活动,也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与感性相对。但深究其含义,可以理解为是指人在正常的思维状态下,秉承遵循客观规律和自然法则的态度,全面了解现实并形成概念,之后对其进行判断、分析、比较,运用计算和推理等能力得到预期结果与最佳方案,并将其付诸实践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不冲动,不依靠感觉。
而与之相对的,我们一般习惯认为理性的对立面是感性,但出于更为全面和综合的考虑,应该称其为“非理性”,其包含的内容与表现非常多样化,如情感,直觉,错觉,幻觉,无意识等等。
虽然理性与非理性都是人类所固有的精神特性,无法被彻底割裂或将其中一种摒除。但自古以来人们大多习惯于崇尚理性,尤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离不开理性的思考与研究方式,甚至包含了哲学在内着重于对人们精神世界进行研究和讨论的人文科学中的很多学者也认可理性的重要性,认可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以及对我们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而非理性所强调的人们情感、意志,通过直觉与顿悟来看待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则往往不受到重视。
.....................
第二节 非理性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一、有限理性理论
虽然在近代关于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正在扩展,整体的行为金融理论也在扩充并逐渐变得丰富。但溯其根本,关于非理性行为最初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反驳传统理性人假设中与现实不相符的部分,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并为后来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逻辑基础的就是有限理性理论。
赫伯特·西蒙(Simon)极力支持并予以完善的有限理性理论,是针对原假设中“完全理性”而提出的“有限度的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概念。这一理论指出,抽象化的理性经济人的行为涉及到对已经给出的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模式的挑选。其决策过程的特点是在一个已经被明确规定且各类选项具有详尽正确的说明的环境下进行所谓“最大化”或是“最优化”的选择。在进行决策时,所有的选项对决策者来说都是“给定的”和“可知的”。决策者根据效用函数和偏好考虑选择次序,进而追求最大的满足或利润。
而对这些选项的选择会面临三种情况,分别是确定性的情况,有风险的情况以及不确定性情况。有限理性理论认为,完全合乎理性的选择通常只存在于确定性的情况下。而在现实中,人们更多时候是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情况,很多时候因为信息局限性而对于选项本身缺乏了解。同时又会受限于智力,专业技能,并可能受到情绪或价值观的影响,很难在选择时对选项有着充分、完备和足够正确的认识,甚至未必能够列出足够多的可选选项。
有限理性理论在以现实性和可能性为依据反驳了完全理性人行为模式的同时,也初步概括并解释了有限理性人的行为模式与动机,这一理论的形成不仅为非理性行为研究与行为金融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等领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
.......................
第二章 我国股市发展状况与投资者非理性表现
第一节 我国股市发展历程及现状
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建立、成长和逐步走向成熟不仅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丰富融资渠道并健全资产定价方式,也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中的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更为充足的发展驱动力,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提高整体的国民财富水平。相较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股市百年以上的发展历程,我国股市的存在时间尚短,虽然在全球化经济发展和金融互联互通的浪潮中迅猛发展,并且到如今已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但也在相对较短的时段内经历了各种问题的出现、解决以及不可避免的堆积。关于我国股市发展历程并没有绝对统一的阶段性划分方式,因此本文将根据其特点大概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股市的摸索及初建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1991 年。七十年代末开启的改革开放相当大地促进了我国境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转向搞活城市企业后,股票应运而生。不过在这一阶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并没有股票交易所,更没有相关的监管机构与制度建立,所谓形成的“股市”不过是企业向部分内部人员及合作者发行股票与一部分不规范的小型交易市场混杂的局面而已。直到 1990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才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并且也表现出了政府正规化股票市场的意愿和目标。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无论是发行的股票还是交易所本身都很难用“规范”来形容,由于缺少具有参考性的成功范式和相应制度,再加上人们对股票认识不足,股票数量过少,股市发展混乱且缓慢。
第二个阶段是统一监管市场的形成及迅猛扩张阶段。1992 年证监会与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股市逐渐被纳入正规的监管。1992 年邓小平南巡发表关于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扩大投资规模,建立股份制试点改革等鼓励股市试验的发言也推动了股市的迅猛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市场参与者数量飙升。可此时由于依旧缺乏相应的规范化管理,投资者狂热的投机情绪难以抑制,整个市场秩序混乱,金融违法事件频出,股价在短期内狂涨暴跌,这也促使政府出台了三大“救市”政策。为了应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1995 年的《商业银行法》结束了金融混业经营状态,同年也对股票市场进行了整顿。1998 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与证监会的合并,也标志着全国性统一监管框架的建立。在这一阶段中虽然我国股市经历了两次巨大的牛市,但也暴露出了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问题,很多人疯狂地进入市场,却对如何进行合理投资与组合一无所知,政策的颁布对于股价影响巨大,但政府对于如何有效监管市场和引导投资者尚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
......................第二节 我国股市投资者结构特点
一、一般法人持股占比提高
我国 A 股的持股结构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般法人持股占比有了相当大的提升。所谓持股占比是指该类投资者所持股票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根据图 2-1 所示,一般法人持股占比从 2006 年的仅 5%迅速扩大到 50%以上,在 2012 年达到峰值。之后虽有回落,但也一直保持在 40%以上。
一般法人的持股占比迅速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实施前文所提到的股权分置改革而带来的限售股解禁,而由于采取 3 到 5 年逐步解禁的改革方式,使得一般法人股占比到 2009 年才迅速扩大,无论考虑存量或是增量,其主要代表的产业资本巨大的市值管理需求以及管理行为都成为当前股市中不容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法人股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中可以促进公司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并有利于公司间的相互持股,进而有利于促进股市稳定。但当前法人股的流通依旧存在限制,而且比重过大的一般法人持股会削弱专业机构投资者对于股票市场的引导能力。
.......................... 第三章 我国股市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影响因素 ............................ 36
第一节 内部影响因素 .............................. 36
一、认知偏差 ...................... 36
二、情绪方面 ....................... 39
第四章 我国股市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实证分析 .................. 46
第一节 实证模型设计 ............... 46
一、研究对象与测度的选择 ....................... 46
二、测度简述与模型建立 ................. 47
第五章 基于非理性对投资者和股市发展的建议 .......................... 57
第一节 从投资者角度的相关建议 ....................... 57
一、加强个人投资者心理纠偏和决策能力 ........................ 57
二、推进并完善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发展 .......................... 58
第五章 基于非理性对投资者和股市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从投资者角度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个人投资者心理纠偏和决策能力
我国股市发展时间尚短,个人投资者在股市中占有较高比例但却处于弱势地位,投资心理普遍不成熟,容易受情绪和信息方面影响,决策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出现非理性行为。因此提高个人投资者心理纠偏能力和决策能力是营造我国股市良好投资环境并在长期内稳定健康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心理纠偏方面,首先应当加强个人投资者的自我认知能力。很多时候决策的偏差乃至错误都是由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引起的,对自我的认识不足会导致在利用个体原本就有限的理性面对选择时错误地评估自身的条件,以至于对所面临的状况也产生错误的认识。股市中的投资是一项涉及信息量大,实践性质较强的复杂活动。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投资者要想在股市中获利,在进行投资活动前有必要对自身的个性、情绪、风险偏好、知识水平、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财产状况、时间精力等等有着清醒且全面的认识,这样才有利于决定是否应当参与股市投资或对何种对象以怎样的策略进行投资。
其次应当提高投资者的心理素质。除事前的准备外,由于整个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认知偏差、情绪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很多影响往往很难意识到,因此投资者也应当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动态,提高心理素质,尽量保持理性、果断、自律和自省。比如是否因不自觉的思维捷径而导致启发式偏差,是否对某些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赋予了过高的权重,是否在上涨行情中陷入了过分的乐观和狂热又是否在能够及时止损时因为厌恶后悔而令损失扩大等等,以便于适时停止或调整后续的行为。提高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反过来加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在对情绪的良好控制和调整下,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
.......................
结论
本文以非理性行为研究和行为金融学的部分理论为基础,根据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和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对投资者结构存在的问题和非理性行为的总体表现进行了阐述。之后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对这些非理性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解释了部分典型非理性行为形成原因和过程的同时,也说明了群体心理偏差形成的羊群效应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性的一个方面。结合实证分析得出了在近年我国股市剧烈起伏和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市场中确实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羊群效应,并且具有在下跌市场更加强烈以及在创业板市场更加明显的特点。综合这些研究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市场中存在着各种非理性行为,也存在着更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政府应当明确其在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政策干预方面做好“减法”,在加强监管方面则要做好“加法”,在政策的设定和实施过程中也应将市场中存在的非理性予以重视并纳入考量。更为深入的,政府和监管层本身也应在一定程度上注重防范非理性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投资者并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此外投资者结构有待于完善,应注重提高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投资者素质,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素质急需进一步加强。
2.从内部因素方面,认知偏差和情绪的影响能够导致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因此应当注重提高投资者的自我认知和心理纠偏能力,在进行决策时对自身可能存在的非理性因素进行有意识的纠正。从外部因素方面,政策和市场信息产生的影响应当从整个股市市场环境的优化方面予以修正。而群体心理偏差导致的羊群效应会使个体的非理性在市场中放大和扩张,因此更应受到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重视,从长期角度也更需要通过投资者群体整体理性水平的提高来解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