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2013年底货币存量与GDP的比例为195%,而1978年这一比例仅为24%,2013年比 1978 年增加了 171%。从趋势上看,这一比例的增加是十分迅速的。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尤其是货币相对于 GDP 的快速增长并不能完全由通货膨胀解释这一点,被麦金农教授(1993)注意到,并阐述为中国货币之谜。从图(1-1)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差,并不能完全由价格上涨来解释,除了少数年份这一差额为负外,在绝大多数年份里,都存在 M2 增长速度快于 GDP 增长率与 GDP 平减指数之和的现象。这一差额的持续存在的现象在比例上也表现为货币存量与 GDP 的比例持续增加。M2/GDP 的高比例,其实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从表(1-1)中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 M2/GDP 比例最高的国家是日本,其次是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士。中国排在第 5 位。而作为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德国、英国和法国,也都在前 10 名之列。如图(1-2)所示,在 1980-2012 年间,这一比值快速增加,2012 年全世界平均较1980 年增加了 60.2%,是 1980 年的 1.93 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数值的增加在各个国家的表现并不相同。例如同样是发达国家,英国的这一数值快速上升,而美国则相对缓慢。在由世界银行数据中所划分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来看,中等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平均增长最多,2012 年比 1980 年增加了 73.9%;高收入国家其次,2012 年比1980年增加了60.7%;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增长较慢,2012年比1980年增加了29%。但从图(1-3)中我们可以看到,M2/GDP 在 1961-1980 年间的上涨是比较缓慢的,全世界平均只增加了 11.7%,英国的这一数值甚至是下降的。从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情况来看也一样。
......
1.2 文献综述
在过去的 20 年中,国内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货币量与 GDP 的关系问题。第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易纲(1995)[1],在“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一文中,他认为中国经济中由物物交换到货币交换的货币化进程,可以解释为什么货币在增加,却没有表现为通胀的问题。在这之后,易纲(1996,2003)[2][3]更加系统的解释了这个问题。此后,张文(2008)[4]的研究延续了这一思路,认为虽然商品的货币化根据易纲(1996)[2]、谢平(1996)[5]以及张杰(1997)[6]的研究已到顶点,但诸如土地、房屋和股权等生产要素的货币化还方兴未艾,由此解释之后的货币迷失问题。与易纲近乎同时开启国内研究的这一领域的是李扬(1995)[7],他从对外贸易和国内金融效率不高两个角度解释这一现象。李扬(1995,1998)[7][8]认为资本外流和国内不良资产是形成“迷失的货币”(the missing money)的主要原因。刘明志(2001)[9]发展了其国内不良资产带来 M2/GDP 偏高的思想,认为金融工具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和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较高是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谢平、张怀清(2007)[10]的研究也继续了这一思想。而通过将国内特殊金融制度同 Mckinnon 的最优货币化模型相结合,张杰(2006)[11]认为,政府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是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结果的基本原因,中国的特殊金融制度使得中国的高货币化与货币价格的稳定并存。由此看到,与银行体系相关的金融制度问题是学者们关注较多的一个方面。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股票市场对于货币存量与 GDP 比例关系的影响。裴平、熊鹏(2003)[12]年的研究,一方面继续了银行不良资产的思路,另一方面也认为股票市场变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漏斗”。而对于股票市场的关注又将人们关注的范围由实体经济扩大到虚拟经济。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马明和、王宇伟(2005)[13],认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虚拟经济吸纳了货币。而张文(2008)[14]也正是将这种观点同货币化进程相结合,得到了生产要素货币化的想法。
......
第二章 货币存量与 GDP 比例的长期趋势
2.1 前言
在研究货币存量与GDP比例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上的一个探讨。首先一个就是这个不断变动的比例是否存在一个均衡,或者至少是在短期内存在均衡的一个可能范围。对于这样一个均衡的存在性的论证几乎是不言自明的。任何一个经济体,它当前的实际货币存量与 GDP 的比例就是它在此时的均衡位置。更进一步的,如果我们假设我们可以观测到经济中的所有因素,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理想状态下,甚至上述比例的唯一性都可以加以探讨。货币在经济中的流动并不是独立的,无论它在发挥什么样的职能,其存量的增加和减少都无法脱离实际的经济活动而单独发生。即使是中央银行想要影响货币存量也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手段,例如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来加以实施。而私人部门对货币存量的影响也一样需要透过经济活动来实现,从而对其他经济变量产生影响。在上述的理想状况下,给定一个经济体的情况,我们无法在不改变其他经济因素的情况下,单独改变货币存量,从而其唯一性也可以在这种理想状况下加以论述。当然,我们对于实际经济因素的观测远远不可能是像上述所说的那样精细和完美,甚至对于这个状态的接近,成本都是极高的。而我们面临的现实的情况就是,我们只能观测到一部分比较重要的经济变量,并且这样的一个数值往往反映的是一个年份的大概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问题就变为,在给定这些重要变量的情况下,对货币存量与 GDP 的比例的均衡范围的研究。
....
2.2 M2/GDP 变动的原因分析
在文献综述部分已经提到,之前的文献已就 M2/GDP 的变动原因做了一些分析,但这些分析的一个共同缺陷是对于世界普遍的 M2/GDP 的比例上升缺乏说服力,而较多的是考虑了国内的因素。单独用一国的情况加以说明,并不能对作为在近些年成为的世界普遍的现象的这一问题,提供一般的解释。而本文认为,货币需求的上升要快于 GDP和通货膨胀上升之和,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货币需求增加速度快于 GDP 和通货膨胀增加速度之和的部分,除了 Palley T I(1995)[34]提出的金融市场等交易吸收了货币之外,本文认为中间产品的生产和生产链条的延长及结构变动,也将增加交易的货币需求。为了说明这一点,一个基本的模型将包含三个厂商,第一个厂商的产品将作为第二个厂商的原材料进入生产,第二个厂商的产品将作为第三个厂商的原材料,而第三个厂商的产品将出售给其他经济部门。而其他经济部门将向这三个厂商提供劳动或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厂商将在销售完成后向他们支付报酬,并且假定增加值的货币收入全部作为报酬回馈给其他部门。对每一个厂商而言,经营的顺序都是:(1)支出货币购买原材料(对第一个厂商暂时假设不需要);(2)出售商品获得货币;(3)用货币向其他经济部门支付报酬。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交易,例如生产链条的下一个环节向上一个环节购买原料时,需要用货币进行支付。
.......
第三章 货币存量与 GDP 比例的短期波动......25
3.1 前言....... 25
3.2 DSGE 模型的构建 .... 26
3.2.1 居民部门.... 26
3.2.2 技术与企业.... 29
3.2.3 线性化模型...... 32
3.3 参数的估计....... 35
3.3.1 估计方法.... 35
3.3.2 数据处理.... 38
3.3.3 估计结果.... 39
3.4 小结....... 43
第四章 货币存量与 GDP 比例的区间估计......44
4.1 前言....... 44
4.2 经济一般运行情况下的区间估计....... 44
4.3 未来区间的预测....... 49
4.4 小结....... 50
第四章 货币存量与 GDP 比例的区间估计
4.1 前言
在本章中,我们希望能够对货币存量与 GDP 的比例做一个区间估计。但是,这样一个估计的理论前提是,这样一个区间是存在的。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需要回到之前对于货币存量与 GDP 比例的说明上,简单来讲,就是货币存量的变动是与实际经济活动分不开的。如果这样一个区间不存在,那么在GDP 给定的情况下,货币存量可以在短期内任意变动,或者说存在某些经济因素可以在给定条件下在短期内无限的吸纳货币。资产价格的上升是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原因和一般商品价格的上升是类似的。而这样的一个经济因素会不会存在,在理论上是比较难以证明或者证伪的。而进行本文在研究这一选题时将选择回避这一问题,转而假设这种情况并不会在现实中发生。尽管只是一个假设,但它也并非没有合理性,因为至少难以找到一个现实的例子来否定它,并且在我们已知的经济活动中,也很难找到接近的情况——大幅波动的情况是有的,但没有限度的波动至少还没有出现。综上所述,我们选择了接受这样一个区间是存在的假设。既然货币存量与 GDP 比例是与实际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并且无法无限制的放大或缩小,那么通过对于实际经济活动的分析来看货币存量与 GDP 比例也就是一个分析的思路,而在第二、三两章的讨论也正是包含了这样的一个思路,尤其是通过第三章模型的建立,更多因素可以被包含进来,从而可以透过模型来对经济因素和 M2/GDP 加以分析。更进一步,很多具体情况下 M2/GDP 的变动可以藉由上面的方法加以讨论。而相对一般的,本章在 4.2 节研究在经济一般运行情况下货币存量与 GDP 的比例关系。同时,对于未来情况的预测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本章将在 4.3 节对此加以分析。
......
总结
关于货币存量与 GDP 比例的问题,随着中国 M2/GDP 数值的节节升高,人们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相关的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加以解释和探讨,这些研究从经济的货币化、银行系统以及金融资产等方面考察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研究的难度在于,货币存量与 GDP 的比例同时受到货币存量与 GDP 两个因素的影响,而这两个因素又是相互作用的。不仅如此,同时与这两者都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还有诸如商品价格、劳动供给以及利率等因素。复杂的经济系统,几乎方方面面都会牵涉到货币或 GDP,而且货币的影响范围也比 GDP 的衡量范围更广,这使得获得一个简单明了的解释是相对困难的,而考察这一比例波动的区间也因此相对困难。不仅如此,甚至这样一个波动区间是否存在都大成问题。从中国以及世界的数据可以看到,这一比例从 1980 年以来,趋势是上升的。而从短期波动来看,想要证明货币存量与 GDP 比例,在短时间内不会因为某一经济因素而无限的变动,这相当于要证明这样一种经济因素不存在。而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本文选择转向忽略这种可能性。但幸好没有实际中的例子来证伪这种假设——尽管很多情况下这一比例发生了大幅的波动,但都没有达到没有止境的程度。为了解答上述的问题,本文在第二章的理论分析部分对货币存量与 GDP 比例关系做了解析,认为货币存量的变动是与实际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并将研究划分为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来分别加以研究。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