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步,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人生学习的第一笔投资。在2010年,我国就制定《国在网络公开征集意见,其中,有关幼儿教育的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国家上下对幼儿教育问题的高度关注,在揭露出幼儿教育一系列问题的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思考。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对于幼儿教育,我国财政学乃至经济学界一直缺少足够的关注。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l)幼儿教育的性质(是否属于公共物品)仍有争议,幼儿教育未列入义务教育范围;
(2)农村家庭对于幼儿教育一直不重视;
(3)幼儿教育的质量难以衡量,幼儿教育需要一套统一的质量衡量标准,还是需要多元化教学,现今仍存在争议。
我国的幼儿教育体制与其他层次教育相比,是最为市场化、自由化的教育体制。但现在凸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1)社会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公办幼儿园数量少,门槛高,只有少数幼儿能够享受到。大部分民众都只能选择民办幼儿园。但民办园完全没有接受到政府经费补助,每年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只占全国教育投入的1.3%左右,主要投入到了城市公办园。
(2)频频出现的幼儿园安全事故问题,黑户幼儿园遍地开花。黑户幼儿园是指没有登记注册的非法成立的幼儿教育机构。黑户幼儿园在全国范围都相当普遍。由于其收费低廉,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支撑,因此取缔困难。
(3)幼儿教师待遇偏低,师资质量堪忧。
(4)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城乡差距拉大的一个问题。政府的所有功能都需要财政支撑,同时,政府的所有行为都会反映到财政上。
目前的幼儿教育的财政支出机制与社会舆论的分歧,也凸显了研究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机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政府在幼儿教育领域应担当怎样一种角色,承担何种责任?在幼儿教育市场化趋势日趋明显之下,财政是否应投入幼儿教育?这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机制待以解决的第一问题。近几年来,政府对幼儿教育财政支出在逐年增长,而社会舆论亦普遍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现实对以上第一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若如此,那财政支出又应以何种方式投入幼儿教育?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第二个重要问题。
1.2研究现状综述
在我国学术界,教育经济学与财政学联系最为紧密。教育支出规模、教育支出在各阶段教育中的分配以及教育支出的效率等问题都是财政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1.2.1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幼儿教育的财政问题的探讨,主要围绕如下几方面探讨。
2.1.1政府在幼儿教育领域所担任的角色与责任
廖浩然、田汉族等(2008)探讨目前我国幼儿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认为原因在于:①幼儿教育投资不能“立竿见影”,加上我国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不完善,以致幼儿教育并非属于政府投资的偏好范畴;②各地经济发展的非均衡;③幼儿教育的管理体制混乱,投资短缺。为促进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应逐步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对于是否应将幼儿教育列入义务教育范畴,以达到普及幼儿教育的目的。刘森(2009)认为,普及幼儿教育并不等同于把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幼儿教育的普及规模和程度与国家的文化传统、民众偏好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不应由国家意志强制普及。在有限的财力约束下,对以后新增的幼儿教育经费,应转变思路,从重点投入城市转变到优先发展中西部贫困地区。曾晓东、周惠(2009)通过比较义务教育与幼儿教育的特征,论证义务教育的强迫性和免费性特征并不适用于幼儿教育,且幼儿教育义务化也存在着制度风险。张国霖、黄秀梅(2009)通过分析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延伸方向以及幼儿教育的功能定位,提出我国需要加大政府投入,扩充幼教师资,分区域、分阶段稳步推进幼儿教育义务化。彭丽娟(2008)结合当前幼儿教育情况与公共产品特征,得出幼儿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且其公共属性正不断增强。她认为:幼儿教育效益的强外部性和高社会回报性、幼儿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基础性与补偿性作用、幼儿教育对象的非选拔性与需求的普遍性三方面决定了幼儿教育的公益性核心特征,因此应优先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
1.2.1.2幼儿教育财政投入机制效率探讨
曾晓东、周惠(2009)通过分析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幼儿园经费来源的变化与幼儿园性质及结构变化之间的联系。得出政府在处理企业改革时,并没有考虑幼儿教育的供给问题,使转制幼儿园定位模糊的结论。桂磊(2004)认为目前我国财政性幼儿教育经费分配体制向重点幼儿园倾斜,以建设一批示范幼儿园作为其他幼儿园质量提高的目标这种根据质量累进式补助的分配机制在实证上对提高普通幼儿园的质量的作用并不明显,反而导致幼儿园之间质量差距越拉越大。并提出财政幼儿教育经费应该将照幼儿园的幼儿数为主要衡量标准进行分配,才切合幼儿教育公益与公平的属性。刘众(2009)认为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幼儿教育主要是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提供托幼服务,职工福利性质比较明显,形成了幼儿教育城乡二元化供给的结构特征和分散化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开放后,这种供给方式在国有企业改制运动中被基本解构,绝大部分托儿所、幼儿园进入了市场。由于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在财政教育预算中幼儿教育并没有单列,经费收入不稳定。幼儿教育既失去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单位福利”的经费来源渠道,也失去了作为“教育事业”从而获得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资格。因此,政府在规划幼儿教育的中长期发展时,首先必须明确幼儿教育的性质。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对“幼儿教育”这一概念涵盖的年龄段,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分歧在于“幼儿教育”是指3-6岁儿童的教育,还是0-6岁儿童的教育。依年龄将人的一生分成不同的阶段,0-3岁处于婴儿期,3-6岁处于幼儿期,应该因应不同的年龄阶段而提供适应该时期所需的教育。0-3岁儿童一般在家,以保育为主,因此,本研究取3-6岁年龄段。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性活动都可说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儿童在家庭之外的社会专门机构中接受的早期教育。本研究探讨的是狭义的幼儿教育。
2.1.2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机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机制是“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机制,指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方式、支出水平和基本准则的整合,以及运作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机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对供给方补助的财政支出机制和对需求方补助的财政支出机制。对供给方补助的财政支出机制即政府对托幼机构进行财政投入的运行机制,是对幼儿的间接补助;对需求方补助的财政支出机制即政府对幼儿及其家庭提供直接补助的财政投入机制。这两种支出机制由于经费的使用权不同,分别赋予了幼儿教育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不同的自主权,因此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
3 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机制的历史变迁.................... 24-40
3.1 计划时期财政支出机制 ...................24-25
3.2 转轨时期财政支出机制................... 25-36
3.3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财政支出机制................... 36-40
4 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机制现状................... 40-45
4.1 当前幼儿教育的供需环境................... 40-41
4.2 当前财政支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41-45
5 境外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机制................... 45-63
5.1 境外幼儿教育财政投入的国际比较................... 45-49
5.2 港、台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机制 ...................49-56
5.3 我国财政介入幼儿教育的方式探讨................... 56-63
6 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机制的路径选择................... 63-69
6.1 转向对需求方补助的财政支出机制................... 63-65
6.2 教育券的制度设计—兼顾公平与效率................... 65-69
结论
本文综合应用了公共财政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围绕公平与效率两个维度(效率维度可分为资产价值的下跌最少与制度的交易费用最低)对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机制深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建国以来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机制表现出的路径依赖性根源在于计划经济时期人力资产产权界定模糊。国家为推进工业化,通过限制农地产权来获得尽可能多的农业剩余积累;通过限制人力资产产权、城乡二元化来保证工业化的稳定推进。资产的非私有打击了人们通过教育获得资产增值的激励,幼儿教育也就成为保证职工安心工作这样一种职工福利形式。改革开放后,一方面人力资产的界定越来越清晰地朝向私有,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使绝大部分集体幼儿园停办或改制。供需两方面的变化造成当前“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制度根源。
(2)我国只有不到1/4的幼儿园能得到政府财政经费补助,但即使是这1/4的公办园,在国际比较中无论生均经费还是教学质量都远低于国际水平;港、台地区同样民办园占主要地位,其针对幼儿家庭补助的财政支出机制促进了公平与效率,值得内地借鉴。
(3)从理论上推论政府介入幼儿教育的各种方式产生的经济效果,得出在目前我国民办园占主要地位的幼儿教育格局下,对需求方补助的财政支出机制能最好地实现公平与效率。
基于以上三点结论,本文最后得出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支出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应由政府主导,转向对需求方补助的支出机制。通过实施差别性的幼儿教育券制度,规范、鼓励民间力量积极投入到幼儿教育供给,以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Jerry Markham.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Unitedhttp://sblunwen.com/czxlw/ States Volume I&II&III[M],M.E.Sharp Press, 2002.
[2] Eugene Nelson White. The Regulation and Reform of the American Banking System[M], 1900-1929.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
[3] David Leinsdorf and Donald. CITIBAN [M], Grossman Publishers, 1973.
[4] John Fayerweather. The Mercantile Bank Affair [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4.
[5] Frederic S. Mishkin.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9thedition[M], Pearson Education, 2010
[6] Thomas F﹒Huertas. The Rise of the Modern Business Enterprise: The Case ofCitibank [J]. Business and Economic History, 1985.
[7] Ross Levine. An Autopsy of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Accident, Suicide, orNegligent Homicid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Policy. Volume 2, 2010.
[8] Charles Calomiris. Financial Innovation, Regulation, and Reform[J]. Cato Journal.Volume 29, 2009.
[9] Franklin Allen and Hiroko Oura.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FinancialSystem[J]. IME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2004.
[10] Jan Kregel. Changes in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Subprime Crisis[J].NBER working Paper No. 530,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