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管理制度产出和通胀效应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26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日本、英国和欧元区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在名义利率接近零的形势下,相继启动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应对经济衰退。其中,美联储自2008年11月25日宣布收购两房和政府国民协会所担保的抵押按揭贷款支持证券(MBS)开始,到2012年12月13日宣布每月回购450亿美元国债的这期间共出台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1~QE3);英格兰银行从2009年3月11日到2012年7月5日也启动四轮量化宽松,规模逐步扩至3750亿英镑,同时维持0.5%的基准利率;欧洲央行于2012年9月6日推出冲销式购债计划(OMT),在二级市场无限量购买欧元区1-3年期政府债券,以压低成员国的融资成本;日本银行2013年4月8日正式推出量化和质化的超级货币宽松政策(QQE),每月将购买长期国债7.5万亿日元,试图通过提升资产价格来提振经济,终结20多年的通缩。然而,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却并未令经济复苏立竿见影。欧元区继2012年经济衰退0.7%以后,2013年仍衰退了 0.4%,美、日、英三国2013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均低于2%,难以缩小经济增长率相对于危机前的差距。同时,大规模的量化宽松的施行反而增添了各国对通缩的担忧。欧洲央行力求在中期实现2%左右的通胀率目标,2013年仅为0.8%。日本为逃离通缩而制定的两年内稳定达到2%的通胀率目标在2013年仅实现了 0.36%。美国的情况相对乐观,但2013年的通胀率仅为1.2%。英国的通胀率则在去年年底创4年多以来的新低。这一反常现象表明了总需求管理政策并未像普遍认为的那样主导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纯粹的总需求剌激达不到预想的产出和通胀效应。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低通胀和需求疲软的局面意味着经济在金融危机后始终不景气的关键原因在于供给方面而非需求方面。在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侧重于需求管理,而忽视了供给问题。这对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思想给予严重打击,因为凯恩斯主义认为产出和就业水平取决于总需求,所以可以通过刺激总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


1.2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为导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并简述了整个研究的框架以及其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第2章主要回顾了菲利普斯曲线(AS曲线)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拓展的几大方向,同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基于产出和通胀动态的周期波动和供求冲击对产出和通胀动态的影响两个角度的研究现状,发现供求冲击不相关的假设是不切实际的,并指出一些实证分析中数据的处理和模型的估计上所存在的漏洞。第3章介绍了广为运用的B-Q(1989)方法,结合我国1992-2013年的季度数据,分析了在供求冲击不相关和需求冲击对产出无长期效应的假设下供求冲击对我国产出和通胀动态的影响。第4章采用了基于产出缺口-通胀形式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AS曲线)的AD-AS模型,放松B-Q方法中的两个假设条件,构建了一个修正的SVAR(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重新评估了供求冲击在我国经济波动中的作用。同时,对比了在放松假设前后的产出缺口和通胀变动的驱动力变化情况以及供给冲击效应的变化情况,并给出供给冲击受需求冲击的可能原因。第五章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据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2理论回顾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理论回顾
“产出-物价水平”的菲利普斯曲线(AS曲线)是新凯恩斯主义的杰作。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分析工具,菲利普斯曲线巧妙地联系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三大主要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体现了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以菲利普斯曲线为基础建立的AD-AS模型,广泛用于对经济系统的动态研究。因此,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历史演变回顾,不仅体现了 AS曲线对经济波动分析的重要性,还在历史脉络的梳理的同时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自A.W. Phimps( 1958)首次提出表示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后,RichardG. Lipsey ( 1960)采用相同数据从劳动市场供求角度提出过度需求模型(Excess-Demand Model)。Samuelson & Solow (1960)用价格变化率(通货膨胀率)来替代货币工资变化率,修正了菲利普斯曲线,并用美国1960年以前的数据证实了这一关系的存在,并将此作为一项政策工具提供给政策制定者。但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涨令菲利普斯的饱受批评,于是Phelps (1967)和Friedman (1968)将预期引入菲利普斯曲线,得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他们认为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消失。Lucas (1972)却认为公众的通胀预期是理性预期而非适应性预期,实证发现企业对需求冲击的认知偏差源于未预期到的货币变化(需求冲击)会暂时性地影响产出水平。但随着时间变化,企业拥有关于需求冲击的完全信息,宏观经济政策失效。
………..


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首先从以NKPC为中心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的角度出发,研究通胀和产出动态机制。随着计量经济学在研究中运用的推广,鉴于理论的局限性,学者们也不断改进模型构建和估计方法,使得更好地拟合经济动态并预测变化趋势。于是,在相关指标和样本选取上呈现多样化,这一拓展深入探讨了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同时,还引发对菲利普斯曲线线性假设的质疑,指出其非线性的本质特征。同时,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故对货币政策的不同反应会促使菲利普斯曲线发生结构性移动,即存在结构断点的问题。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经济形势的恶化使得对产出和通胀动态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宏观经济中的结构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效应的探讨。然而,由于对结构冲击内在关联性和长短期冲击效应的假设差异,结论往往莫衷一是。计量模型的发展推动了对经济系统动态的研究,VAR (向量自回归)模型便是其中的典例。Sims (1980)提出了非限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Unrestricted VAR)或称作简化形式VAR模型,将其引入到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分析宏观政策的效应,并探究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他同时提出的脉冲响应分析(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方法则有助于理解冲击在经济系统中的扩散路径。自此,VAR模型及其拓展形式广泛用于预测相互关联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项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的影响。VAR模型将系统内的所有变量视为内生变量,用其滞后值构建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变量本身。与结构性模型不同,VAR模型完全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不受任何先验的理论约束,也不考虑变量间的同期相关。针对这一缺陷,Blanchard&Quah(1989)对VAR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引入了变量间的作用和反馈作用以便得到唯一的结构关系,从而解决模型的信息识别问题。
……….


3B-Q模型中的冲击动态.........13
3.1 B-Q方法的说明.........13
3.2数据处理和相关检验.........14
3.3 B-Q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17
3.4标准B-Q模型的方差分解.........19
4AD-AS模型的估计和识别.........22
4.1模型的推导.........22
4.2数据处理和相关检验.........24
4.2.1数据处理.........24
4.2.2单位根检验.........26
4.2.3模型的滞后阶数.........26
4.3 SVAR的参数估计.........27
4.4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28
4.5供给冲击受需求冲击影响的解释.........34
5结论和政策建议.........36
5.1主要结论.........36
5.2政策启示和建议.........37


4 AD-AS模型的估计和识别


4.1数据处理和相关检验
为了避免模型采取的数据类型的差异导致估计结果的偏误,结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所定义的产出缺口一通胀缺口的AS曲线,本章将产出的替代指标换为相对产出缺口?,通胀水平则为季度同比通胀率,因为环比通胀率的波动较为频繁,且幅度较小,用其与产出缺口的拟合优度不及同比通胀率。产出缺口的估计需要先估计潜在产出的值。鉴于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的生产函数形式的不确定和缺乏必要的指标,而利用Phillips曲线和奥肯定律的状态空间模型又因为我国所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镇失业登记率作为失业率无效,故现有文献中对潜在产出的估计方法大多采用统计分解趋势法,虽然采用真实GDP的参数平滑来得到潜在GDP还存在争议(Kojima等人,2003)。统计分解趋势法将GDP序列分解为永久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如线性趋势法、BN分解法、HP滤波和卡尔曼滤波等。其中,HP滤波广为用于产出缺口的估计。Zhang & Murasawa (2012)比较了采用多变量BN分解和HP滤波得到的真实GDP缺口估计量,发现二者大体相似,存在提前和滞后的关系,但并不同期相关。HP滤波的应用比较灵活,不像阶段平均法那样依赖于对经济周期波峰和波谷的确定,最大限度获得趋势。HP滤波把经济周期看成是宏观经济对某一缓慢变动路径的一种偏离,该路径在期间内是单调增长的,也即是经济增长的趋势。考虑到这些特性,本文也釆用HP滤波来估计潜在产出的值。

……..


结论


本文在Cover等人(2006)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产出缺口-通胀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AS曲线)进行修正,构建了产出缺口和通胀率的SVAR模型,并将识别结果同B-Q约束条件下的识别结果进行比较,以此来探究我国近三十多年来宏观经济系统中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对产出和通胀动态的效应。经过上文的一系列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供求冲击之间高度相关。这说明Cover等人(2006)在工业化国家发现的情况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本文进一步拓展Cover等人(2006)的分析,基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供给冲击受需求冲击的假设。实证发现,如果不允许供求冲击相关,用B-Q方法识别宏观经济中的结构冲击将会出现积极的供给冲击引起通胀增加的异常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当允许需求冲击影响供给冲击时,通胀动态波动的异常现象明显改善。具体而言,需求冲击将引起供给冲击同向变动,且需求冲击导致供给冲击的幅度较大。
第二,需求冲击是我国通胀波动的决定性因素,并且存在持久稳定的效应。无论长短期,供给冲击对通胀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存在小幅增加的长期效应。单位标准差(1%)积极的需求冲击使通胀水平短期增加0.75%,长期增加0.27%。这是放松B-Q两个约束条件后假设供给冲击受需求冲击影响的结果,同B-Q约束条件下得到的结果相反。这与范从来(2002)认为的供给冲击对价格水平的作用是短暂而不可持续的结论不同,也与李春吉、范从来(2010)通胀主要受供给冲击影响的结论不同,但与吕光明(2009)和黄桂田、赵留彦(2010)的结论一致,然而后者是基于B-Q约束条件,本文在B-Q约束条件下却发现近三十多年来的通胀主要是供给冲击拉动的。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