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进入平稳较快增长阶段,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幸福感有了很大提升,但同时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鉴于这种形势,党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通过发展城镇化来促进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的解决,同时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出了战略部署;2012 年《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之一,来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并进一步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了 2013 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2013 年,《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趋势,并提出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系列文件、决议充分表明,城镇化建设将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结构性调整的破冰之路,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的推动力。城镇化建设绝对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同时,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挑战;从现实中来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供求严重不均衡,金融支持的力度不足、作用弱化等问题。因此,如何更好地强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金融支持效应,也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重点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力图通过对二者现状的分析及相互关系的探究,充分地揭示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如何更好地使我国金融各行业发挥群力推动城镇化建设,从而使金融真正成为城镇化建设的助推器。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城镇化是中国的专属名词,在国外称为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国外对于城镇化的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Homer Hoyt(1936)运用经济学相关原理对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城市经济和人口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来自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着力进行了探讨;Richard B.Andrews(1953)收集了英国和美国主要城市的数据,建立了经济发展水平、投资水平等经济因素指标,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来分析这些指标对英国和美国城市化的影响,最终他认为资本投入对于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起到了最为重大的作用;Thomson(1965)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分析,引入土地、资本、技术等增长因素,探讨它们对于推进城市化的作用;此外,Barton(1972)、Hida(1977)和 Hirsch(1978)分别利用英国、日本和美国主要城市数据,建立统计分析模型,分析各种经济因素对于城市发展的推动效应。另外,国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推动源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产生了诸多有关城市化推动力来源的不同观点。Sundquist(1970)和 Segal(1976)从资本和劳动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两者生产率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他们认为,资本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城市化水平的增长,但并不是后者增长的全部原因。
………..
2 金融发展对城镇化作用的理论分析
2.1 城镇化的理论综述
在二部门经济与无限劳动力供给的两个假设下,他分析认为,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差距是造成前者的剩余劳动力向后者转移的诱因,同时资本主义部门依靠其资本积累和技术改进可以持续扩张,从而不断吸纳更多的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他进而认为,促成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拉尼斯和费景汉在此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做了进一步研究,他们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前两个阶段,即如何把“伪装”失业者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同时,拉一费模式重视农业部门的发展,认为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向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还在于向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而且,农业剩余与工业部门的扩张密切相关。由于拉一费模式是对刘易斯模式的发展,因此二者统称为刘一拉一费模式,并成为在古典主义理论框架下分析二元经济问题的经典模型。1961 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提出一个新古典主义理论框架下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他分析道,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重要条件,而且,这两个部门的工资水平是上升的。乔根森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强调要推动农业发展和促进技术进步,注重引导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2.2 金融发展理论综述
1968 年,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 W. Goldsmith)在其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系统阐释了其金融结构理论,由此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他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造性的提出和分析了金融结构的内涵,对其性质、特点、作用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并通过分析提出了其衡量指标及类型。他认为,一国现有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完整的金融结构,而且金融发展的实质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对金融发展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金融结构变化趋势与过程的研究,金融结构不同形态对金融发展乃至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二,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量化一国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FIR(金融相关比率)及外部融资比率、物价上涨率等几个重要指标,并得出了 FIR 的值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基本结论以及 FIR 与其它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认为(1)一国的金融相关比率,虽然会有一定时期的回落,但从总体上看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在达到一定水平后,金融相关率就会进入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2)当一国金融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其金融结构中,间接融资的比重将下降,直接融资的比重将相应上升。第三,戈德史密斯认为,虽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但总的来看,各国都具有一致的发展趋势与过程,而且,经济增长总是与金融发展存在密切相关的联系,从而为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奠定了理论基础。
……….
3 山东省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支持状况......... 16
3.1 山东省金融发展现状及分析 .........16
3.1.1 山东省金融发展现状.......16
3.1.2 山东省金融现状分析 .......20
3.2 山东省城镇化进程现状及分析 .......22
3.3 山东省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支持现状 .......25
3.3.1 山东省金融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建设的支持.........26
3.3.2 山东省金融对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调整的支持.........26
3.3.3 山东省金融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城镇化的支持.......29
4 山东省金融发展对城镇化作用的实证分析..... 31
4.1 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金融要素分析 .....31
4.2 计量模型的选择 .......32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4.4 金融发展对城镇化作用的实证分析 .........34
5 结论与建议 ...... 44
5.1 结论 .....44
5.2 建议 .....44
4 山东省金融发展对城镇化作用的实证分析
4.1 影响城镇化进程的金融要素分析
通过对上文山东省金融发展对城镇化作用的理论分析和支持现状描述,本章对影响山东省城镇化建设的因素进行整理、归类、概括,建立起相应的综合指标体系,从而为下文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通过分析,本文选取了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个代表金融发展的指标。本文中的金融规模用金融资产的规模和金融机构的数量来表示。金融规模扩大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规模扩大,使得各个金融机构的资产数量增加,具体集中地体现在银行业存贷款总额增加、证券业金融交易总量扩大、保险业保费收入及相应的赔偿支出增加,金融机构总量的这种扩大,带动了社会金融资源的流动与汇聚,从而形成更好的规模经济优势,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配置金融资源,从各个方面对城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持;另一方面,金融规模扩大,使得各个金融机构的数量增加,从而使金融的触角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扩大了金融机构的服务区域,从而使更多的城乡居民享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各种金融工具可以更好地针对相应的客户群体,从而真正形成普惠金融的良好形势,有利地推动城镇化进程。
……….
结论
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城镇化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对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机制从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三个角度展开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为本文接下来的论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理论阐述完成后,本文再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先后描述了山东省的金融发展现状和山东省的城镇化进程现状,并对山东省金融发展支持城镇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通过指标选择和模型构建,进行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对山东省金融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最终形成了以下结论:
(1) 近些年来,山东省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为代表的金融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但由于人口较多、发展起步较晚,一些观念、理念、思想等较为落后,山东省的金融发展水平与以广东、江苏为代表的先进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当然也就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近些年来,山东省城镇化建设进程有了较快的发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逐年提高,人民生活因此得到极大地改善,但同时也存在着城乡、地区差距拉大,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所以,以后山东省在努力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更要注意发展的质量,不能盲目求高,要打好基础,调整好结构。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