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转轨经济的变迁而产生的,虽然时间跨度只有短暂的三十年,但其形式与内容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并伴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纵观新中国经济史,新中国的金融产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新中国的金融监管史。回顾历史,用经济史的眼光来看待新中国金融改革与变迁,看待金融监管的历史变迁,显得尤为重要。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与金融产业不再是计划模式与封闭运行,金融产业的发展更多融入了国际化的元素,从国外引入新思维、新作法与新机制。由于政治经济体制变革及金融创新,中国的金融监管的制度供给与需求往往不均衡,不断产生新问题,发生新矛盾。关于新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论述,许多专家学者皆有独树一帜的观点。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从金融监管学角度、从国际间金融监管体制比较的角度、从金融实务及内部控制的角度,参考的文献颇多。因此,系统全面地探究新中国金融改革与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特别是对政府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在此方面做一些探索性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金融危机演变成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2010 年 7 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开启了金融监管改革的路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逐步接轨,中国金融体系是否在将来会独善其身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金融监管成为国人聚焦的重点。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论断是,制度可以用来减少不确定性并降低风险。制度作为一种重复博奕的规则,其主要功能就是为组织提供一种适应外部不确定性的适应效率,有效制度及有效组织就能够在复杂的竞争环境和不确定性世界中生存与发展。因此,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如何建立,如何演变,值得深入探讨。
国内学者对新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过分析研究,并划分了演进阶段。王广谦(2009)将新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演进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1978-1983)、拓展阶段(1984-1993)、全面推进阶段(1994-2002)和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以来)。根据很多学者的分析,本文认为,新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历史演进过程与金融体制改革的演进过程一脉相传,有相关之处,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混业经营、集中监管阶段(1978-1992年),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阶段(1993年-2003年),综合经营萌芽下分业监管阶段(2003年以来)。混业经营、集中监管阶段(1978-1992年)。此阶段的特点是中央政府谋求实现金融机构的全面发展。因此,政府逐步通过激励金融机构的设立,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单一、传统的中央银行体制,初步构建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与金融管理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加快国有独资银行的企业化进程,金融机构体系之间的业务领域实行了业务交叉,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竞争格局,货币市场应运而生。
国有独资银行业务领域扩大,地域开始扩张,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作为新生事物,进入人们的视野,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快速发展。随着众多金融机构在数量上的扩张,金融机构与实体在投融资方面的投机行为开始出现,政府监管部门开始采取手段,控制通货膨胀,整治金融机构的无序化,具体措施包括控制信贷资金流向与规模,清理整顿商业银行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央政府在规范风险的同时,加快资本市场建设。80年代后期,中央政府实行股份制试点,股票市场出现。1990年—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成立,中国资本市场的雏形搭建起来。分业经营、分业监管阶段(1993 年-2003 年)。中央政府在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同时,运用行政手段维护金融市场秩序。1995 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标志着“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基本形成。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相继成立;一批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7-2002 年中国政府将控制金融风险和防范金融危机作为金融改革的重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其负面效应,对亚洲各国及至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金融安全尤以银行体系的安全问题成为中国政府最为关切的问题。为解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问题,中央政府启动了产权制度改革,并付出巨额的改革成本。1997-2001 年,中央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重点工作是规范股票市场投资行为。对于资本市场监管行为的改善,政府主要从《证券法》颁布实施后,开始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 2 章 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格雷夫认为,制度起源于积极的文化信仰,是自发演化的产物。社会的经济、法律、政治以及道德制度总是伴随着社会建构、信息传递和协调机制来完成。制度变迁的过程不但是规则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它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斯密式的经济增长,但要通过运用国家强制力,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
2.1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2.1.1 制度变迁新制度
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作为替代过程,制度变迁是效率更高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作为转换过程,制度变迁是更有效率的制度的生产过程;作为交换过程,制度变迁是效率更高的制度的交易过程。因此,按上述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认识:(1)制度变迁发生时,各种制度安排的性质、种类、作用不变,但相对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2)发生制度变迁时,原先的制度安排没有完全消除,出现新的制度安排,所有制度安排的相互地位可能发生变化;(3)原有的制度安排逐渐消失,社会的整个制度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4)原有的制度安排变迁为新的制度安排,可能会保留原先制度安排的某些特征,但已不同于原先的制度安排。制度变迁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变迁行为本身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诺思认为,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及教育组织等。李飞(1992)认为,制度变迁是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改变了制度变迁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并被视为制度变迁的外部条件。
第3章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历史演变...................... 29-46
3.1 金融监管理论 ......................29-38
3.1.1 金融监管及目标、模式 ......................29-31
3.1.2 金融监管体制与金融监管模式...................... 31-32
3.1.3 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及监管模......................32-34
3.1.4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34-36
3.1.5 金融监管成本...................... 36-37
3.1.6 金融市场与金融风险...................... 37-38
3.2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迁轨迹......................38-40
3.3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迁的动......................40-42
3.4 监管体制与政治制度的依存关系...................... 42-44
3.5 本章小结 ......................44-46
第4章 混业经营、集中监管体制与制度学习...................... 46-67
4.1 混业经营、集中监管体制的制度安排...................... 46-56
4.2 中国人民银行集中监管体制的探索 ......................56-61
4.3 混业经营的制度移植与改革成本...................... 61-65
4.3.1 混业经营与集中监管体制的制度试错...................... 61-64
4.3.2 集中监管体制变革的政府思维 ......................64-65
4.4 本章小结 ......................65-67
第5章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及制度修正...................... 67-92
5.1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分业监管体制...................... 67-73
5.2 分业监管体制下的中国金融市场 ......................73-78
5.3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成本......................78-84
5.4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适...................... 84-90
5.5 本章小结...................... 90-92
结论
中国金融市场是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决定了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变迁是二元制经济结构演变过程中的制度变迁。本文认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变迁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在制度结构非均衡状态下,不断进行制度调整,政府行为不断进行自我强化。这种制度安排在过去三十年内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育及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制度安排出现了大量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导致金融风险频发,金融秩序遭扰。中央政府始终是在“制度学习—制度变革—制度失衡—制度调整”过程中,不断推出法律制度及金融政策,在变革中不断获益,并在变革中不断付出巨额成本,再调整出新的制度供给以及监管模式。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金融市场,在其发育早期,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市场基本格局和基础架构,拓展发展空间;在其后期,政府工作的重心转向完善的金融市场,开始行政变革和自我完善,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更为有效的配置①。“中央治国者之所以选择渐近式的改革方式,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对市场经济制度性质及其演进过程中的风险缺乏相应的充分知识,因此才‘摸着石头过河’”。②正因为如此,中央政府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是在成本与收益分析之中不断进行学习、不断进行调整,不断强化自身监管能力,将付出的成本转变为“经验值”,当“经验值”达到一定程度时,转化为自我强化的动力,进而形成制度变迁行为。在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过程中,从集中监管到分业监管模式,中央政府在每个阶段的思维重心与行动准则皆有所不同。因此,监管模式的演变与监管体制的变迁反映了政府对金融制度改革的决策思维及对利益格局调整的偏好。
参考文献
[1] Akerlof,George A, 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http://sblunwen.com/jrss/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Mechanism.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MIT Press,1970
[2] Bryant John. A model of reserves,bank runs and deposit insurance. 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1984
[3] Cario,Kingebiel. Bank Insolvencies: Cross-country Experiences. World Bank PolieyReseareh Working PaPer,1996,1620
[4] De Luna Martinez,Jose & Rose,Thomas G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IntegratedFinaneial Sector SuPervision. World Bank Poliey Researeh Working PaPerNo.3096,July8,2003
[5] Diamond, Dibvig. Bank Runs,Deposit Insuranee,and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1983(91)
[6] Diamond D,Rajan R. Liquidity Risk,Liquidity Creation and Finaneial Fragility: Atheory of Bank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1
[7] Douglass,C. North. 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13-116
[8] Douglass,C. North.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W.W.Norton &company. 1981
[9] Grossman,S., and Stiglitz J. Information and competitive Price systems.AmericanEconomic Review, 66,May 1976
[10]Gary s.Becker.A Theory of ComPet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iticalInflu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eonomics,1983,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