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对我国城市型进程影响之实证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804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导论


本章首先概要阐述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之后对本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汇总,并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内容结构和所研究的问题。


1.1选题依据及背景
世界城市化进程在加速,但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城市化进程有很大差异。Beier(1975)将世界各国划分为四类:高速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在 50%以上、居民收入较高、没有人口压力;刚刚进入城市化,即半数以上人口在农村、收入水平低、有人口压力;以农村人口为主但城市化进程很快;存在很大的人口与土地的压力、依靠国际捐助。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国家各个方面事业发展的速度,因此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快速经济增长过程中,也伴随着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统计资料显示,建国之初中国共有城市 136 个,城镇人口仅为 5765.32 万人,以此计算城市化水平为 10.63%。1978 年改革之初,城市数量增加到了 191 个,城镇人口 17245.36 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19.31%。可以看到 1949 年~1979 年之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快。而截止 2009 年底,全国共有城市 660 个,城镇人口增加到 60852.42 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42.37%。虽然中国在改革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市化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也有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是存在着严重的滞后问题。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行之有效的综合手段,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工业化、城市化起步晚,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因此,探讨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机制,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滞后”的原因,对于推进中国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农业产业向非农业产业转换的条件,产业结构向非农产业为主导的变化成为经济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成为最突出且直接的标志。为了弄清楚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机理,许多学者从经济学以外的诸多学科包括地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其进行过不同层面的论述和解释:城市化进程是一个空间演变过程、地域演变过程、经济行为主体谋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城市化进程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无论怎样,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与经济水平提高相关联的。所以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城市化是一个经济过程,解释城市化问题需要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经济因素作用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规模扩展机理,从本质上把握城市化进程并且导出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进而指导城市化实践。这对于处于转轨经济发展中我国的城市化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
在城市化进程中,金融要素是推动城市化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一些公共设施以及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在中国高速的城市化建设中,往往依靠银行贷款、国家财政投入以及土地出让等渠道获得城市建设的资金;但是城市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这种投资具有数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限长的特点,仅仅依靠上述的融资渠道是远远不够支持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所以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扩展城市化建设的融资渠道,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另外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可以有效配置市场资源,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动力。所以,本文认为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实背景作为依据,分析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探索城市金融发展对城市化影响的机理和影响方式,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第 2 章 中国金融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分析


本章首先对中国金融发展和城市化现状进行一个描述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后续逐渐展开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衡量城市金融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统计指标;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数据,描述性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


2.1 中国金融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国的金融发展也呈现出了一定的阶段性特征。1949年~1952年是新中国的国民经济从内战中逐渐恢复和调整的时期,而此时中国金融发展取得了两大代表性成果:第一就是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货币-人民币,统一的货币制度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另一个就是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金融机构体系。这个统一金融结构体系是在取消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开办银行特权以及接管官僚资本银行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国金融发展取得的这两大成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金融需求。
1952年~1978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计划经济建设的要求下,中国的金融体系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组织形态以及计划管理的特征,各种各样的金融业务也按照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在集中和计划的金融管理制度下进行。在计划经济建设的初期,这样的金融运行体系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也逐步呈现出经济结构的多样性、投资需求的变异性以及市场需求的持续性等特征,此时按照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在集中和计划的金融管理制度下的金融体系逐步暴露出非常多的问题,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不相匹配。


第3章 金融发展对城市化影响的作用机制...................... 45-58
3.1 金融发展理论解析 ......................45-51
3.2 金融发展对城市化影响的现代理论解析 ......................51-56
3.3 本章小结...................... 56-58
第4章 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关联性检验...................... 58-70
4.1 城市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互影响性...................... 58-60
4.2 城市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PVAR 模型...................... 60-64
4.3 城市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脉冲响应分析...................... 64-67
4.4 城市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之间关系...................... 67-69
4.5 本章小结 ......................69-70
第5章 金融发展对城市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 70-82
5.1 城市金融发展对城市投资行为的影响机制...................... 70-73
5.2 城市金融发展和城市投资行为的长期均衡关系...................... 73-78
5.3 城市金融发展对城市投资行为影响的短期...................... 78-80
5.4 本章小结 ......................80-82


结论


本文利用 34 个中心城市 1993 年~2009 年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与 GDP 的比率-FD、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率-BS 和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INV 建立面板协整模型,分析金融要素对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力度,研究中国各城市投资行为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由此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与 GDP 的比率-FD对于城市投资均是正向的拉动作用。从中国东、中、西这三个大的地域分类看,西部城市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与 GDP 的比率-FD对于城市投资的影响相对于东、中部城市的影响要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率-BS 对于城市投资呈现出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从总体来看,东部城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率- BS 对城市投资影响要显著的高于对西部城市的影响。南昌、成都、呼和浩特、福州、太原这五个城市金融发展对城市的短期投资效率影响是最高的。短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率-BS 的变化对城市投资的影响是一个负向的作用关系。从短期来看,金融业发展的竞争程度越高越是有利于城市投资的增加。
本文还围绕金融发展对城市产业升级的作用这一主题,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金融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金融发展确实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一定的正向的推动作用,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期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会对当期的城市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城市的金融发展会影响后续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本期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与 GDP 的比率对本期的城市产业结构情况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前一期全部金融结构的贷款与 GDP 的比率对本期的城市产业情况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本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率对本期的城市产业结构情况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前两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率对本期的城市产业结构情况具有负向的影响,其中前一期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前两期。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 保罗.贝罗克.城市与经济发展[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4] 陈彦光,周一星.基于 RS 数据的城市系统异速生长分析和城镇化水平预测模型:基本理论与应用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819-826.
[5] 崔功豪,马润朝.中国自上而下的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54(2):106-115.
[6] 代合洽.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其形成机制[J].人文地理,2001(10):40-44.
[7]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8] 冯云廷.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集聚机制[J].经济地理,2005(11):814-816.
[9] 高佩仪.中外城市化比较[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10]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缀区成长和略研究[J].城市研究,2000(1):20-2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