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正规金融保障缺失的政策机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80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及问题界定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能绕过“三农”问题,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最难解决、任务最重的就是农村地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连续八年聚焦“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农村发展速度加快,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民得到了实惠、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为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但“三农”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制约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体制、机制矛盾还没有彻底解决,没有形成保证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农民收入增长依然缓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而农村金融服务的长期缺失问题就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之一,因此,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可见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已迫在眉睫。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的核心,破解“三农”问题离不开农村金融。尤其是在当前统筹城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迫切需要得到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由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银行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服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商业性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组织、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截至2008年末,全国约有7%的镇乡、共2751个镇(乡)处于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空白状态,没有任何的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拥有一家营业网点的乡镇9134个,约全国乡镇总数的23%。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服务的载体,只有高覆盖面的金融才能满足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由于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大幅度收缩,县域经济获得的金融服务力度不足,县及县以下的金融机构网点中,只有不到20%的金融机构网点能够提供基本的金融业务(存、贷、汇)之外的业务,在行政村一级就连基本的贷款服务也没有(焦瑾璞、杨骏,2006)。
除此之外,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缺失还表现在农业贷款效率低下、农村地区小额贷款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现状、农村资金外流严重等方面。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国外的经验表明,高质量的农村金融服务是解决农业信贷问题的关键。因此立题研究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对于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缺失问题,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顾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可知,自1978年起,尤其是1990年以来的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基本上是“机构不足建机构,补贴不足加补贴,监管不足改监管”(焦瑾璞,2007)。仍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农村正规金融制度改革一直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农村正规金融制度体系与农村正规金融服务之间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促进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提升没有起到推动作用。虽然造成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认为制度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本文将研究的基本问题界定为:哪些制度安排导致了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同时,需要探讨制度视角下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的现状和缺失强度,以及怎样创新农村正规金融制度来强化我国的农村正规金融服务。


1.2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本研究的总体目标: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的制度原因,为农村正规金融制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强化农村正规金融服务。为实现本研究的总体目标,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有:(l)把握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及其相互关系、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的演进及规律;(2)弄清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的现状、强度及其影响;(3)弄清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的制度机理,并提出创新制度的建议。研究内容:
第1章,导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第2章,理论借鉴。主要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进行综述;对农村金融服务、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等进行概念界定,对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制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度量指标进行描述。
第3章,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现状及变迁。对目前的农村正规金融制度进行描述,分析三种不同制度之间的关系,同顾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的变迁历程,总结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变迁特征。
第4章,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的表现及影响。通过农村正规金融服务覆盖面、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效率、农村地区小额贷款、农村资金利用情况等方面全面衡量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现状。通过全国平均金融相关率(FIR)水平、农村实际金融相关率(FIR)、农村地区理论金融相关率(FIR)和农村地区GDP测算农村地区的金融缺口。并分析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的影响。
第5章,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的原因。主要从国家层面、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产权制度、金融信贷供给制度、贷款利率定价制度、制度的利益目标等方面研究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的制度机理。


第2章理论借鉴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实物经济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村金融组织对农村经济主体的服务,并以此促进中国农村经济乃至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是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是实践的产物,又是新实践的先导。本章将对国内外经济学家在制度研究以及农村金融研究的理论源泉作必要阐述,为后面章节的论述奠定理论基础。


2.1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
制度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作用的经济学流派。按照时间顺序及其分析的层次和分析的环境,可以将其分为老制度主义(Theoldinstitutionalism)和新制度主义(Thenewinstitutionalism)。前者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其创始者和代表人物为托斯坦•凡勃伦(、飞blen,TOrstein)、约翰•R•康芒斯(JohnCommons)、维斯雷•米契尔(WesleyC.Mitchell)等;后者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立弗•威廉姆森(OliverE.Williamson)提出,以区别于老制度经济学,其代表人物包括科斯(RonaldH.Coase)、诺斯(DouglassC.North)、阿尔奇安(ArmenAlbertAlehian)、德姆塞茨(HaroldDemsetz)、张五常(StevenN.S.Cheung)等。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有多个理论分支的综合体,主要包括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代理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等,其理论和研究方法影响广泛、深远,受其影响较大的是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


第3章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现状................47-65
3.1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及金融服务................ 47-55
3.1.1 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及政策性................ 47-49
3.1.2 农村商业性金融制度及商业性................49-51
3.1.3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及合作性................ 51-55
3.2 我国农业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 55-58
3.2.1 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引导和补充................ 55-56
3.2.2 农村商业性金融出现市场失灵................ 56-57
3.2.3 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迟缓................ 57-58
3.3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变迁历程................ 58-65
第4章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的表现................ 65-81
4.1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的现状................ 65-74
4.1.1 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65-67
4.1.2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 ................67-70
4.1.3 农村小额贷款 ................70-72
4.1.4 农村资金利用 ................72-74
4.2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 74-78
4.2.1 农村金融缺口测算的基本思想................ 74-75
4.2.2 农村金融缺口测算................ 75-78
4.3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的影响................ 78-81
第5章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缺失的原因................ 81-101
5.1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81-82
5.2 农村金融市场的信用环境................ 82
5.3 制度安排 ................82-101


结论


(l)完善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扶持机制。财政政策方面:一是减免县域金融机构营业税、城镇建设维护税及相关附加费用;对在县域尤其是农村设立网点的金融机构每年给予一定补助;建立涉农贷款激励制度,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进行适当奖励。二是适当降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所得税税率或返还所得税。三是完善财政配套资金政策,发挥财政对信贷资金的导入功能。四是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给予补贴,增加其吸引存款的能力和盈利能力。货币政策方面:通过中央银行在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信贷窗口指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加农村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数量,对农业信贷给予必要的支持。
(2)改善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信用环境。一是培育农村信用文化,提高农户的征信认知水平,将农村诚信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倡导“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示范活动;二是大力发展信用中介机构,促进征信业发展壮大,使农村金融的信用中介主体到位,并通过市场化竞争方式提供完善的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以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信用信息服务;三是完善农村信用的征集、评估、发布与服务体系,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信息征信和使用范围;四是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提高失信者的违约成本,依靠政府和司法部门,使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失信者予以严厉制裁,强迫其规范信用行为。
(3)构建合理的农业保险体系。一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二是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三是引导建立互助保险组织,由农民、农村经济单位自愿出资形成非营利性的合作保险组织:四是实行农业再保险;五是完善农村信贷的担保体系。
(4)建立农业信贷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提高公众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心,增强其吸引存款的能力,引导社会资金流间农村地区。


参考文献
凡勃伦:参考文献《中国农村金融史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64。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王群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
E.G菲吕博腾,S.配杰威齐:《产权与经济理论:近期文献的一个综述》,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