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 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从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 William Paton 教授于 1946 年 3 月在《会计师月刊》(Journal ofAccountancy)发表了一篇题为“会计中的成本和价值”的文章后,公允价值一直是国际会计前沿中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中,最权威的并且研究成果最多的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爆发大量金融机构破产案件,破产的金融机构在历史成本会计下对外披露的超出资本管制要求的资产净值仍然为正。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及时地动态地反映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让监管机构和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早获知金融机构面临的财务困境。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 2006 年 9 月 15 日正式发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 157 号——公允价值计量》(SFAS157)明确了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一般框架,提供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的模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 2006 年 11 月,直接以 SFAS 157 作为其公允价值计量讨论稿对外公布。然而,美国 2007 年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金融界将这场危机的根源直指公允价值,认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是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要求财务会计报告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美国国会在 2008 年 10 月 3 日通过救市法案,授权美国证监会(SEC)可以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执行。同年 10 月 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迫于欧盟的压力,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9 号关于金融资产重分类和第 7 号关于金融工具相关披露的修改规定,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和我国香港特区也相继跟进。一时间,公允价值再次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落后,主要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上面。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程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坎坷历程。
直到我国财政部在 2006 年 2 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才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写入基本准则。而我国对于 2007 年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对国际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进行认真研究之后,认为金融危机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公允价值计量也不是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于是决定中国会计准则不必跟风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修改。综上所述,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金融机构破产案件呼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而 2007 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被指是造成危机的罪魁祸首,要求财务会计报告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也是“一波三折”。
鉴于此,本文在对公允价值计量在国内外的应用和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对公允价值相关理论作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和影响,分析了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应用中对企业的影响途径和影响结果,得出结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会随着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而大幅波动,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同时也留给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的空间和时间。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有所裨益,如然,则荣幸之至。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结构
公允价值一直是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的热点问题,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的争议反映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巨大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在对公允价值和金融工具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应用中产生影响的途径,详细分析了金融工具的分类、公允价值的确定和财务报表的披露可能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的深刻影响,通过采集 2007年到 2009 年所有上证 A 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得出结论。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接着明确了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文献综述。对公允价值的起源、发展和运用做出重要贡献的事件、文献作系统回顾和分析。
第三章: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现状。本章首先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梳理,接下来重点介绍了 2006 年我国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了我国新会计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动因分析。
2文献综述本章对公允价值会计
2.1国外研究成果回顾
公允价值的起源从现有文献来看,公允价值会计最早起源于法英的会计模式。发达国家现在采用的会计模式主要是由这两种模式发展演变而来。最早的系统化会计规范发源于1673 年的法国,当时政府要求对年度资产负债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以保护经济实体免于破产。法国创立的基于国家控制经济实体的会计模式后来被其他国家所仿效,并被纳入了 1807 年的拿破仑商法典。另一种会计模式被称之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普通法系给会计实务操作以及法院判决留下很大的解释空间。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英国把“真实与公允(true and fair)”
作为评价财务报表的最高原则。而当时提出的“真实和公允”并不是现行会计中要求的“真实和公允”的涵义,而是针对法律判决的。“真实与公允”的概念被美国采用,其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有关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必须说明,企业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能否公允地揭示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但在其公认会计原则中并没有明确提到“真实与公允”。20 世纪初,会计在美国伴随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极大发展。在当时的美国会计实务中,经济实体对资本资产评估增值,并将增值部分计入当期损益的行为缺乏相应的监管,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大量上市公司蓄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操纵利润,直接导致 1929 年美国股票市场崩溃。这促使会计界对这种可以蓄意操纵利润的会计计量模式进行深思,也使得历史成本的地位凸显出来。20 世纪 40 年代,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禁止了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增值的会计行为。1965 年,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 APB 第 16 号意见书中正式规定:企业不得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增值。
3 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及其在.................... 14-19
3.1 新会计准则以前.................... 14-15
3.2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 15-17
3.3 新会计准则重新采用.................... 17-19
4 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中的应用....................-33
4.1 相关理论基础.................... 19-23
4.1.1 公允价值相关理论.................... 19-22
4.1.2 金融工具相关理论.................... 22-23
4.2 金融工具的计量规定 ....................23-24
4.3 金融资产的分类产生影响的分析.................... 24-30
4.3.1 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损.................... 25-27
4.3.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变动损益....................27-29
4.3.3 不同类别的金融资....................29-30
4.4 公允价值确定产生影响的分析 ....................30-31
4.5 信息披露产生影响的分析 ....................31-33
4.5.1 报表编制者的披露选择 ....................31-32
4.5.2 报表使用者透视披露信息.................... 32-33
5 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对上.................... 33-45
5.1对金融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 33-40
5.2对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40-45
结论
鉴于此,笔者在对公允价值和金融工具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应用中产生影响的途径,详细分析了金融工具的分类、公允价值的确定和财务报表的披露可能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的深刻影响,接着笔者通过采集2007 年到2009 年所有上证 A 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业和非金融业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通过笔者从理论上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从笔者对 2007 年到 2009 年上证A 股上市金融公司金融资产结构统计分析得出,尽管现阶段金融业仍主要采用摊余成本计量金融资产,但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随资本市场波动对金融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我国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更广泛的采用,金融业采取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更为稳健的经营管理行为,避免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不确定性带来权益和损益的大幅波动,维持金融业稳健持续经营至关重要。
②笔者从理论和实际数据(对 2007 年到 2009 年所有上证 A 股上市公司披露的资产负债表统计)分析得出,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将一项金融资产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为相较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不对当期利润产生影响,而一旦现实交易,将原储蓄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转入“投资收益”,释放利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种“储水池”功能给上市提供了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的时间和空间,其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新手段。
③新会计准则赋予上市公司在金融资产分类和会计计量上的选择权,造成不同上市公司对同一金融资产可能分类各异,采取不同的计量模式。摊余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各异,不同模式下的资产和利润指标相差各异,企业会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的计量模式。不同分类采取不同计量模式,对财务报表产生不同的影响,造成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下降。
参考文献
[1] 常勋.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 财会月刊, 2004(6): 34-47.
[2] 常勋. 财务会计四大难题[M], 立信出版社, 2005.
[3] 陈敏. 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J]. 财会月刊, 2005(10): 5-6.
[4] 陈雪松, 陈敏新. 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研究. 会计论坛.
[5] 朝峰.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475 亿上市公司业绩被拖后腿 [ N]. 上海证券报, 2009(4): 3-4.
[6] 陈华, 张倩. 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问题研究财政监督[M], 中国财政经出版社,2008.
[7] 财务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国际会计准则 2000[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8]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9] 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10]财政部会计司. 美国宣布应对金融危机改进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J]. 会计最新动态. 201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