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的问卷调查及缓解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90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导语:近年来,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逐渐被学者们所重视,但他们的研究结果不是很一致,且尚未见对高等中医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问卷调查,了解该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以及不同人口学变量对该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运用自编教师基本情况问卷和Maslach的MBI(Maslach BurnoutInventory)量表对南京中医药大学22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16.0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第一章前言
“职业倦怠”最初是由美国学者preudenbe嗯er和Maslach等人提出的。Preudenberger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情绪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表现出的身心综合反应[’]。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一种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2]。第一,情绪衰竭 (emotionalexhanstion),这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当这种疲劳感越来越强烈,情感资源就像干涸了一样,个体不能像原来那样对他人倾注关怀和情感;第二,去人格化(depersonallzation),这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言,甚至冷嘲热讽,把他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第三,个人成就感降低 (reducedpersonalaccomPlishmeni),这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满意度下降,以及对自我效能感的下降,时常感到无法胜任工作,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从而工作积极性丧失,不再付出努力[3]。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职业倦怠现象己经广泛出现在各个行业。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表现与一般的职业倦怠表现类似。“对教学工作感到厌倦,对学生态度淡漠,常发生不按时上课等教学事故,缺勤,与周围人群疏远,与领导有对抗情绪,有离职倾向或行为,有的甚至长期滥用药物等等l4]”,这些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明显征象。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主要出现在脑力劳动者身上,特别是从事人际工作的脑力劳动者身上。因为这些职业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属于情绪性工作,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存在,经过长年的精力耗损,工作热情容易逐渐消退,进而产生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以及对工作持负面态度的症候。高校教师的工作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复杂脑力劳动,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需要高度的投入、奉献,同时,教师的工作又经常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进行。这种职业特点很容易使教师的心理能量在长期的奉献中消耗过多,产生情绪耗竭的现象,继而出现职业倦怠[#]。
近年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比较多,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不少。本文将对此进行概括和总结。
1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况
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包括组织因素(学校各方面的环境)、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职业特征。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特点,一是从多种因素考察其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包括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学校类型的不同、性别差异和学历的不同对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等,特别是从只是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发展到对不同类型学校,尤其是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研究;二是本土化趋势,包括测量工具的本土化和研究内容的本土化。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学者们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找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具体影响因素,并在教师职业倦怠的本土化研究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2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有的是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表现、成因和对策的理论分析,有的是关于各种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本文将其要点综述如下。
2.1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分析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种理论分析认为,一些外部因素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有较大影响,分述如下。
职业特点。Maslach等(2001)的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多发生在脑力劳动者身上,尤其是从事人际工作的脑力劳动者身上。因为这些职业经常与人打交道,属于情绪性工作,具有较多的人际压力源,长年精力耗损,工作热忱容易逐渐消退,进而产生对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并对工作持负面态度[5]。柯友凤等(2006)认为,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高校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复杂脑力劳动,又需要高度的投入和奉献,还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进行,这种职业特征容易使教师的心理能量在长期的奉献过程中消耗过多,出现情绪耗竭,继而出现职业倦怠l4]。角色冲突。曹雨平等(2005)认为,高校教师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一个“角色集(多元的角色)”,包括教师的角色、同事的角色、父母的角色、科技创造者的角色、团队决策者的角色等。当高校教师面对各种冲突的角色情景,被期望做出不同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从而导致职业倦怠l6]。
工作超负荷和工作压力。赵玉芳(2005)认为,高校教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都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要耗费巨大的身心资源。这种超负荷的工作会导致情感耗竭。还有,他们的工作成果都不是立即表现出来的,这种延迟性会损害高校教师的成就感[7]。曹雨平等(2005)认为,在高校连续扩招的背景下和各种任职、晋升条件等硬性指标不断提高的压力下,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在教学和科研两条战线疲于奔命,工作负荷普遍增大,因此很多高校教师都出现了职业倦怠的典型特征[6]。刘桂娥(2007)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有外在环境因素,如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学历压力和教学评价造成的压力,还有社会因素,如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识造成的压力和社会对教师角色过高的期望值对教师的压力[8]。

参考文献:
[1] Maslach C,Jackson SE. MBI:Mashlash Bornout Inventory .Palo Alto,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81, :45-53 .

[2] 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74, 30 (1) :159-165 .

[3]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 :397-422 .

[4] Schutte .N, Toppinen. S, Kalimo. R, Schaufeli .W.B. The factorial validity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 (MBI-GS) across occupational groups and nation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0, 73 :53-66 .

[5] 张晓杰,金文姬.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分析[J]. 大连大学学报, 2006,(03) .

[6] 王丽平,王婷婷.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

[7] 马亚.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6,(04) .

[8] 刘新荣. 基于组织支持理论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研究[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7,(04) .

[9] 赵玉芳.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保健[J]. 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5,(04) .

[10] 李淑环,王艳,刘凤阁,宋慧军. 影响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

[11] 李国强,金源云. 浅析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2) .

[12] 姚斌. 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1) .

[13] 郑洁. 南京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

[14] 曹雨平,李怀祖. 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J]. 江苏高教, 2005,(05) .

[15] 彭腾.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经济学分析[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12) .

目录:
中文摘要 7-9
英文摘要 9-10
第一章 前言 11-21
1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况 11-12
2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12-19
2.1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分析 12-16
2.2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 16-19
3 今后的研究方向 19
4 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9-21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24
1 研究对象 21-22
2 研究工具 22-23
3 研究目的 23
4 研究假设 23
5 研究步骤 23-24
第三章 研究结果 24-37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情况 24
2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24-25
3 不同年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25-26
4 不同婚姻状况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26-27
5 子女状况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27-31
6 工作性质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31
7 教授课程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31-32
8 学历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32-33
9 职称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33-34
10 不同工作年限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比较 34-37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37-41
1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职业倦怠整体状况的分析与讨论 37
2 不同性别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7
3 不同年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7-38
4 不同婚姻状况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8
5 子女状况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8-39
6 工作性质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9
7 教授课程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9
8 学历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9
9 职称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9
10 不同工作年限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分析 39-41
第五章 教师职业倦怠缓解对策 41-43
1 全家人共同努力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41
2 更多地关注较低学历教师的发展 41
3 关注中年教师的身心健康 41-43
第六章 结语 43-44
.......
参考文献 44-47
附录 47-50
学术成果 50-51
致谢 51

您可能有医学教育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医学教育论文频道选取: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