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野上的Q技术的基本原理自编问卷探讨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94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导语: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视野上借鉴Q技术的基本原理自编问卷,对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并获得了相关的结果。 该研究首先通过讲座方式调查50名医学院大学生,收集有关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的词条并进行词频统计,整理形成64个题项的预测问卷,并以此预测186名医学院大学生。由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1相关研究成果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以往人们更热衷于素质的相关研究,例如:医学院大学生(以下简称医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定行业从业者的素质研究等等。而关于素养的研究少之又少,且多数情况下素质和素养已经被等同使用。素质和素养确有近似或相同之处,但素养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从理想的角度上来看,素养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所以研究素养首先要明确素养的内涵、来源、应用等相关内容着手。
1.1素养的内涵
素养,《辞海》的解释为,“素养:经常修习培养”彭小明认为,“素养:从词素构成上看,应由‘素质’和‘修养’构成。就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1]周一农认为,“所谓素养,一是指素质,二是指修养;素质主要指偏于先天的察赋、资质;修养主要指偏于后天的学习、锻炼,但从心理学的意义来说,素养指的是人的‘性格’特征;而性格是一个人的德、识、才、学、行的综合和集中的表现,先天资察与后天训练是互为因果的,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
刘佑认为,“‘素养’即平素的修养,作为名词,‘素养’指长期养成的符合社会要求和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涵养;作为动词,‘素养’指通过学习和锻炼,使品德、学识等得到完善或提高”。〔幻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于光远认为“从社会学角度看,人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而素养则集中表现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具有鲜明社会属性的意识和行为模式特征”。再从教育学角度分析,“素养就是社会个体在持久而深刻的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优秀个性品质”。最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素养就是人类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心理特性”。然后得出结论:“素养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既体现出一般的意义,又体现出由于对象差异所带来的特殊意义。但从总体来看,素养一般指的就是人们在后天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所获得的以社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社会特性”。
由上述可以看出,要搞清楚素养的内涵,必须与素质进行比较。素质,《辞海》的解释为:“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5〕于光远认为,“依据《辞海》对‘素质’概念的解释,人们可以对其作出多种意义的理解。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人或事物的某些先天性特点,也可以理解为人或事务的某些后天性特点,还可以理解为先天性与后天性相互作用的某些固有特点,更可以理解为发展性事物或人类社会个体向某种高级状态发展时的原有基础。实际上,人们多是以刚才所述“素质”的最后一种理解为依据对其加以使用的,,。〔6〕对于素质与素养的关系,从素养形成过程中的因素分析角度来看,于光远认为“以一定的素质为基础;接受时代精神引导;以最先进最科学的事物为追求目标;以修养为主要方法;以主动自觉探索为动力源泉;以贯穿始终的顽强意志为支柱;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物化目标。这几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个人的素养不断呈现出新的境界。某种素养水平的提高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个人发展过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01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分析道,素养与素质的区别在于素质是人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是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而素养则是“经常修习的涵养”,所强调的是人后天修习和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内在的文化特质或精神、观念和态度上的特点,修习和学习是素养赖以形成的途径。〔8〕综上所述,对素养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名词,“素养”指长期养成的符合社会要求和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涵养;作为动词,“素养”指在一定素质基础上,通过学习和锻炼,为达到有效的目标所要求的水平所做的自我努力过程。


参考文献:
[1] 郭玲霞,张勃,张华. 张掖市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19) .

[2] 唐步龙. 江苏林农购买苗木决策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36) .

[3] 王保勇,束昱. 探索性及验证性因素分析在地下空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 地下空间, 2000,(01) .

[4] 李卫平,易灵芝,朱建林,张林亭. 碳酸化塔CO_2浓度的软测量[J]. 兵工自动化, 2001,(02) .

[5] 易灵芝,朱建林,张林亭,李卫平. 软测量的工程化设计[J]. 兵工自动化, 2002,(06) .

[6] 史海玲. 大学教育质量的危机——“考前突击现象”剖析[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03) .

[7] 李文利,钱铭怡.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国大学生常模修订[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1) .

[8] 张劲松. 基于因子分析的领导干部成长影响因素研究[J].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3) .

[9] 纪秀玲,王保国,刘淑艳,戴自祝. 江浙地区非空调环境热舒适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4,(12) .

[10] 熊晓辉.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音乐人类学深度意识的消解[J]. 毕节学院学报, 2009,(06) .

[11] 王龙飞.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 2010 .

[12] 彭康洲. 基于测试使用论证的听力理解任务效度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

[13] 邹本旭. 中国休闲体育俱乐部指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研究[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0 .

[14] 史宝康. 企业网络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辽宁大学, 2010 .

[15] 王毅. 国家形象和品牌形象对于产品评价的影响研究[D]. 南开大学, 2010 .

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8
1 相关研究成果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11-18
1.1 素养的内涵 11-13
1.2 关于素养的研究 13-16
1.3 医学生素养测评标准 16-17
1.4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7-18
2 研究过程 18-32
2.1 研究目的 18
2.2 被试 18-19
2.3 研究工具 19-32
3 研究结果 32-39
3.1 医学生专业素养的总体特征 32
3.2 医学生专业素养的比较分析 32-39
4 讨论与分析 39-42
4.1 医学生专业素养的影响因素 39-41
4.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 41-42
5 总结与建议 42-44
5.1 总结 42-43
5.2 医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几点建议 43-44
参考文献 44-45
附录 45-51
致谢 51

您可能有医学教育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医学教育论文频道选取: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