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国家统计局在二零一七年发布了全国农村人数有五亿余人,农村人口占比超过四成。当今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发展,旅游供需旺盛,随着百姓收入的增加,人们对精神层面、健康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几年发展势头较好的城市附近的乡村旅游需求,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速度,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例如农产品采摘,花海,“农家乐”,农业观光等乡村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将落后的乡村与发达的城市紧紧的关联在一起,并且将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加快改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善了产业结构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社会发展以及相关的文明化成果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乡村旅游能够帮助农村中的农民增加相应的务农收入,并且促进了农民财富的重新分配,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乡村旅游也能够帮助不发达的村屯在经济、生态等方面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能够实现游客到旅游目的地进行休闲游玩的需求,是人们休闲、康体、娱乐、放松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 1885 年在法国第一次出现乡村旅游活动开始,乡村旅游便在全世界兴盛起来,并进一步在德国,美国,日本等较为发达的国家积蓄了强劲的综合发展能力,这都为乡村旅游科学有组织式的发展壮大开启了进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农民旅游协会首次提出将会名改为“中国乡村旅游协会”,进而将乡村旅游这一说法在中国辽阔大地上,传播的更加的广阔。
...........................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国外乡村旅游概念对
应“乡村旅游”的近义词,英文主要有 rural tourism、agro/agri-tourism、farm tourism 和 village tourism[4]。有关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以各国从事乡村旅游的研究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始终没有统一的意见,所以该词汇在国内外译文中常被交替使用。欧洲是乡村旅游的发源地,如像英国、德国、西班牙等经济上较为发达的国家。早在 1865 年,在意大利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上,乡村旅游正式成为一种概念并流传开来。乡村旅游在上世纪 50 年代被西方国家熟知并快速发展。Pat-more(1983)认为城市和乡村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也没有特殊的特性使乡村成为旅游资源,乡村只是为城市和荒野搭建了桥梁,正是这座桥梁使得城市和乡村间人们的文化富有魅力[5]。Bernard 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乡村旅游的形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标准差异很大;乡村旅游不局限于城市区域,而是始终处于复杂的变化中,从城市和景区逐步扩展到了乡村;城市和乡村之间不可分割,互通有无[6]。学者 Dernoi 认为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建立在永久性的居民居住的前提之上;学者 Edward Inskeep 把在偏远的乡村以及农庄所进行的文化旅游称之为乡村旅游[7];学者 Thompson 对在日本进行乡村旅游进行研究,得到结论是维护当地传统、增强乡村认同感。Lepp A (2008)认为乡村旅游具有四要素,即旅游活动在乡村发生,旅游活动在乡村文化风俗活动基础上,旅游活动规模较小、旅游活动根植于当地居民生活[8]。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乡村旅游概念
EU 即欧盟,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乡村旅游即是发生地点在乡村的,以旅游为目的的活动。郭焕成(2010)认为,乡村旅游的活动主体和主动方是城市居民,他们依托于第一产业,将旅游作为活动的最终目的,利用服务为抓手,将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积极科学的整合的一种新型产业[1]。卢小丽等人(2014)对国内外近 20 年的参考文献进行回顾以及 50 多个乡村旅游概念进行整理和剖析,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主要场所、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群体、以乡村资源为核心的一种旅游形式[23][24]。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分析对比,笔者尝试提出乡村旅游的新概念: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农业生产、自然田园景观、人文景观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空间为旅游场所,为旅游者提供具有乡村性的相应的旅游产品的旅游活动。但无论如何定义,乡村旅游定义中均包含“乡村性”,“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特点。
笔者在研究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概念界定中,发现了三个认识误区。第一,对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不进行区分。乡村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资源中的一个分支,乡村旅游品类丰富,既有传统意义的观光型、度假型和体验型的旅游产品,又有疗养型、娱乐型、品尝型和购物型的新式旅游产品[25]。如冬季的亚布力滑雪和室内外温泉;绥芬河的俄货购买等,要有效的把具有当地特色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带到乡村旅游发展中。第二,狭义地把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理解为乡村旅游文化。乡村旅游文化不仅包含农业文化,而且还包含工业、商业等其他各行各业的文化[4]。在牡丹江市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工业文化和商业文文化早已融会贯通。如莲花湖水电站利用工业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宁安火山熔岩台地石板大米、磨刀石小米和林口红树莓等土特产依托于网络平台向旅游者出售等。第三,国内学者在界定乡村旅游概念时,没有明确提出“乡村性”在乡村旅游概念中的界定,因此导致了乡村旅游标准的混淆。
............................
2.2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有 6 种:
第一,自然观光旅游模式。即以农业景观、自然景观为主,通过体验农业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森林湿地公园游、露宿营地游、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务农体验游、采摘游、垂钓等。
第二,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乡村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为旅游吸引物,突出民俗和农耕文化特色,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节庆活动、民间歌舞、民族风俗、农耕展示等。
第三,农家乐旅游模式。即农民以自产自足的农产品及农田自然风光,利用民宿,以及低廉的价格、较高的性价比来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吃、住、行、游、购、娱等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民宿民宅体验、农事体验、农业观光、“渔家乐”、“山里人家”等。
第四,村落乡镇旅游模式。在古代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的基础上,开发的观光旅游。主要包括民族村寨游、古民居古村落游、寺庙道观游、现代村镇游等。
第五,休闲度假旅游模式。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围绕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等在乡村兴建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闲服务。主要包括度假、餐饮、健身、温泉、水上乐园、滑雪等。
第六,红色教育旅游模式。充分利用村史馆、革命教育基地、博物馆、农业科技生态园等,为游客提供了解革命历史、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红色旅游、村史馆、博览园、夏令营等。
图 4-1:牡丹江市自然资源数量
第三章 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4
3.1 牡丹江市区域概况 ..............................14
3.2 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4
第四章 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 SWOT 分析 .......................... 21
4.1 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 21
4.1.1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 21
4.1.2 民俗文化资源禀赋优异 ..................24
第五章 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 ........................32
5.1 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 32
5.1.1 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 SWOT 矩阵分析 .............32
5.1.2 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33
第五章 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
5.1 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5.1.1 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 SWOT 矩阵分析
笔者把第四章所阐述的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以及外部威胁和战略分析理论中的 SWOT 矩阵分析方法有效整合,构建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 SWOT 矩阵,详见表 5-1。
表 5-1: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 SWOT 矩阵
..............................
结论
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国外研究综述,采用文献收集法、实地探查法、SWOT 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四种研究方法,通过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以及介绍旅游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乡村旅游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以牡丹江市乡村旅游为背景,对牡丹江市部分农村进行了实地走访和调研,参考和借鉴了一些政策文件和研究成果,对牡丹江市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及开展牡丹江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牡丹江市发展乡村旅游进行SWOT 矩阵分析,根据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出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是牡丹江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良的民俗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随着冰雪旅游市场供需旺盛,自驾游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扶持,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二是尽管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问题。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生态保护不重视、文化挖掘深度不够、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低使乡村旅游发展受限,导致了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金融环境更加复杂、自然环境破坏严重、专业管理人才缺失等问题的产生,制约了牡丹江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牡丹江市乡村旅游虽初具规模,形成了特有的发展体系。但是,从总体上看牡丹江市乡村旅游目前正处在开发发展阶段,基础设施落后,同质化现象普遍以及各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不持平等问题,都未能与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对应。当前牡丹江市乡村旅游正处在发展热的良好机遇期,因此应科学布局、净化环境、深挖内涵、强化保障等,强力推进牡丹江市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促进牡丹江市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