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现在又进入了数字社会。与信息社会的信息经济一样,数字社会的数字经济将深刻重塑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面貌。
据统计到 2018 年为止,在全球服务贸易的交易过程中,已经有 50%以上的贸易实现了数字化交易,其中在跨境贸易中数字化占 12%。2018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 31.3 万亿元,占 GDP 比重 34.8%。数字经济已然变为驱动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并且开始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领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话中明确表示要“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数字经济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数字经济可以推动经济加快发展,可以利用自己优势培育新市场,创造出产业的新增长点,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目前,进一步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让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快速融合发展,已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数字制造就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制造同时也是实现生产过程绿色、智能、精密、自动的基本工具,它可以培育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数字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集成与融合,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在面对生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出口贸易形势严峻等现实问题时,制造业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转变思维方式、服务理念、管理模式,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
1.2 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 6 章,具体安排如下。
第 1 章 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叙述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阐明本文的创新点。
第 2 章 文献综述。本章是数字化投资与企业绩效理论综述章节,从资源观入手,介绍资源观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延伸,然后对企业绩效、数字化投资、数字化投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及机制进行了详细梳理,为下文奠定理论基础。
第 3 章 探索性案例研究。在第 2 章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第 3 章探讨了数字化投资对企业绩效的机制,对 5 家制造企业进行了探索性案例研究,试图揭示出数字化投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本质联系。本章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的步骤构造了本文的初始概念模型。
第 4 章 概念模型构建。在第 3 章探索性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章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数字化投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假设和最终的概念模型。
第 5 章 实证检验。本章利用 SPSS 22.0 软件和 STATA 13.0 软件对三省一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第 4 章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通过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创新点并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进一步研究问题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资源观理论
2.1.1 资源观理论概述
资源观的提出是随着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解释而来的。对于竞争优势的来源,学术界有两种比较系统的观点:一种是产业经济学派的观点,另一种是企业资源学派的观点。产业经济学派受传统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的影响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企业外部,企业的绩效差异主要在于所处产业结构不同。产业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企业面临的竞争程度不同,从而决定了企业潜在的盈利能力。以此再分出两大流派:以 Mason、Bain 为首的 SCP 范式和 Porter 为首的定位学派。这两种学派究其本质是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它隐含了两点假设,一是产业内部所有的企业战略和资源都是一致的,二是资源是完全流动且在企业内部短暂存在。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企业在相同条件下为什么竞争优势会存在差异性。产业经济学派无法解释这一点,在此背景下,部分研究人员开始将重点转移到企业内部。
Penrose[1]在 1959 年发表了《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一书,提出企业的成长程度依赖于它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并将企业视为一组“异质”资源的集合。正是由于企业是这些异质性资源的集合,因此它所拥有资源的生产性或者潜在生产性服务赋予了企业不同的特征,这些由自身异质性资源而获取特征的概念就是资源观的基础。Wernerfelt(1984)[2]从企业资源的视角来探寻企业拥有的优势,通过开发识别企业资源位势的工具进行战略分析。战略管理领域的学者们也开始从这个角度着手分析,资源观逐渐成为研究主流。
.............................
2.2 企业绩效
2.2.1 企业绩效概念
企业绩效问题是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概念,同时也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核心指标。在有关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中,此概念被认为是清晰、边界明确且可量化的。但是正如 Holton 等(2010)[14]所说,绩效是一个综合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国内外学者由于思考角度不同对企业绩效定义的认知也有所差异。Yamin 等(1999)[15]认为企业绩效是指企业实现市场和财务目标的水平;周国光等(2001)[16]认为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内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其中经营者业绩表现为企业实际经营者在经营企业时取得的成效和对企业做的贡献,主要是看在企业经营、成长、发展等方面的表现;类似地,张兆国等(2002)[17],肖玲诺等(2005)[18]认为企业绩效指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经济情况和经营者业绩情况;冯丽霞(2004)[19]认为绩效是一段时期内企业为了实现目标做的一系列工作和取得成果的总称,包含了活动的效率和结果两方面;刘辉(2015)[20]则认为企业绩效是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果的综合体现,反映了企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包括运营状况、获利、偿债、成长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
在本研究中,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认为企业绩效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状况的体现。
.............................
第 3 章 探索性案例分析........................................ 21
3.1 案例分析方法............................... 21
3.2 研究设计...................... 22
第 4 章 理论假说与概念模型............................ 36
4.1 企业数字化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6
4.2 研发强度的调节作用................................... 37
第 5 章 实证分析....................... 43
5.1 研究方法................................. 43
5.1.1 变量测度........................................ 43
5.1.2 样本来源与收集................... 45
第 5 章 实证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变量测度
(1)数字化投资(QT)
数字化投资从投入主体上划分主要是两个部分,一是企业数字化投资,二是政府数字化投入。企业数字化投资是由企业为主导,所有涉及数字化项目投资的数额都来源于企业自身,企业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技术为企业的执行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有效的信息,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67],同时还包括工业化的改造,为实现生产线、车间、工厂智能化、数字化而进行的一系列投资。对政府数字化投入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引导企业加强对数字化的投入力度,主要表现在政府的补助上,从中手工挑选出数字化部分的补助。考虑到企业数字化投资和政府数字化投入的计算方法不一致,分别对这两者进行计算。一般而言,数字化投资的范畴要大于信息化投资的范畴,还需要考虑对车间、生产线、工厂等进行智能改造的花费,但是由于这部分投资金额无法在年报中反映出来,考虑数据的易得性,在计算方面,参考企业的信息化投资的计算方法。
对于企业信息化投资的计算方法,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李长英(2019)[93]在研究信息化投资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时,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固定投资额与服务和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总和作为地区信息化投资额;汪淼军等(2007)[29]让信息化主管的企业对每年的设备价值和投资做估值,并利用价格指数调整后得出信息化的投资额;林丹明等(2008)[31]在考虑 IT 硬件投资和综合性 IT 投资(包括人力和软件投资)的相关系数在 0.75-0.8 之间,使用 IT 硬件投资额反映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但是 Melville 等(2004)[94]却认为软件部分的投资也应该考虑在内,不能被忽略。因此在参考了多数学者的观点后,本文将企业信息化投资界定为企业在信息技术硬件、软件、相关人员支出等方面的投资,包括硬件投资产生的硬件资产和对相应软件、人员产生的无形资产。考虑到数据易得性,硬件投资部分以年报中的电子类设备代替,软件投资则由软件或信息系统代替。在计算上,本文将数值进行对数化处理,用 QT 表示。
..........................
第 6 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对通过理论进行梳理和探索性案例分析提出了数字化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发投资、企业规模在两者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并进行实证检验。为保证本文研究既符合理论逻辑又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在撰写过程中始终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对相关理论(资源观,企业绩效,数字化投资)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论预设(数字化投资正向影响企业绩效,研发投资起调节作用),然后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对理论预设进行调整,按照数字化投资主体划分为企业数字化投资和政府数字化投入,分别进行机制的研究,形成初步理论框架,接着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提出正式的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最后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基于全文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四个结论:(1)企业数字化投资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2)研发强度正向调节企业数字化投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3)政府数字化投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4)企业规模调节政府数字化投入对企业绩效有的作用。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 5 点。
(1)结合当前数字经济,数字制造的热点,从制造业着手研究数字化发展较快的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的有关情况,从现实实际中看到企业在数字化中过程中做出的努力,获得的成就。
(2)从理论研究数字化投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破除“生产率悖论”,使企业、政府更加坚定走数字化发展道路的自信,加大对数字化投资的力度。
(3)对数字化投资的主体进行区分,分为企业的数字化投资和政府的数字化投资,且不同投资主体的影响机制不同。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