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我国,创新主要依赖于企业与政府,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与政府相比,对于可带来诸多益处的技术创新,企业变得更加活跃,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为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渐占据主体地位。同时,在创新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的驱动下,非国有控股的企业作为市场的先驱,在不遗余力的推动着企业的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逐渐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对于这类企业的研究就显得极为迫切。目前现有文献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多集中于影响因素方面,从内部治理结构角度来看,股权结构、高管薪酬、两职合一会显著影响企业的经济决策,从而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研发、技术转化、产品推广;从外部环境来看,制度环境、法律环境、产品竞争同样影响着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进一步的,在制度环境方面,目前我国正加大力度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审核政策、人才政策等政策;在法律环境方面,针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我国政府给予了很多税收优惠政策。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产品竞争能力是企业竞争力最直观的体现,
而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二者可以说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产品的竞争能力,而行业内的产品竞争则不断推动企业的创新。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这种关系尤为明显,所以产品竞争也是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 Berle 和 Means 提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理论后[1],La Porta 等人以该理论为研究起点,以多个公司的股权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发现公司始终存在着一个或多个股权较高的大股东,并且向上追溯,在大股东之上存在着一个终极控制人,在终极控制人存在的情况下,他所掌握的控制权与所有权不是对等的[2]。这种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普遍存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在这种的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人的所有权、控制权及两权分离将如何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这种影响是否会因为终极控制人属性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以及在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这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目前而言我国学者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研究方向也不尽相同。有的从行业角度出发,研究医药类等企业不同因素对于企业财务绩效影响;也有学者以不同地区为切入点,研究特定地区影响该类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更多的学者从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环境角度出发,研究终极控制人、高管薪酬等内部因素以及制度环境、机构投资者等外部因素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的角度、内容虽然多种多样,但是不难发现,大多数学者都是以企业绩效这一最终结果为因变量,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研究内外部因素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而只有一少部分学者,能够以创新绩效这一直接结果作为因变量,研究不同因素对于企业创新的作用。如徐向艺(2013)他在研究中以中小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金字塔结构对于技术创新绩效存在抑制作用[3]。
以往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企业股权结构有明显的股权集中特点,并且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股权集中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终极控制人。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影响因素时应该把这一特征作为重点考虑在内,而以往文献对存在终极控制人的条件下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研究则很有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行业间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从产品市场竞争角度研究高新技术创新绩效显得很有必要。本文希望能够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首先从终极控制人角度研究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于其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考虑到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市场竞争的特点,将终极控制人与产品市场竞争相结合,研究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拓宽研究领域,丰富理论研究。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科技企业顾名思义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企业,而高科技企业在世界上没有明确的定义。在国外,高新技术通常被称为先进技术或高科技,但在中国,高科技和新技术是指对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可以形成行业的先进技术集团。从这个定义来看,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不仅指具有先进技术或高科技的企业,还指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相互促进经济增长的工业集团,并且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有关。在本文中所指的高新技术企业,则是指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 号)中所认定的企业。
2.1.2 创新绩效
在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创造出一种新的生产组合形式,将已有互不关联的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重新组合,该组合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从而能有效的改善现有的组织形式[32]。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涉及到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从企业内部的新产品开发以及运用现有技术降低企业成本,外部拓宽新的市场领域将新产品投放,新产品进入市场后与相关产品形成产业间的协同效应,最后反馈于企业促进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升级。创新不再单单意味着新发明被创造出来的一个过程,而是包括了创造、转化最后形成价值的整个过程,由于创新最终形成了经济成果,因此创新活动是可以衡量的。
创新绩效是企业创新活动最直观的体现,并且为企业的创新决策提供了基础。企业的创新绩效高,表明企业拥有较高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代表着企业在市场中拥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创新的界定标准目前来说国内外并不一致,因此学术界对于如何衡量创新看法并不统一。德鲁克在 1993 从创新环境、生产程序与市场结构角度出发,提出创新绩效的定义[33]。国内则是高健首先提出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他认为技术创新绩效是指创新过程的效率、创新的产出成果以及最终转化的市场价值,提出技术创新绩效应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角度进行衡量,包括了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两个维度[34]。虽然创新绩效并不等同与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在公司角度而言,创新绩效与技术创新绩效所衡量的经济价值一致,因此,本文中采用技术创新绩效代替创新绩效,并且主要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进行衡量。
...........................
2.2 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与创新绩效
2.2.1 控制权与创新绩效
根据 1976 年简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企业成立所必须的资金、技术、厂房设备等资源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而负责管理、利用这些资源创造出更大价值的经营者则是代理人[25]。企业成立最初,委托人和代理人角色是合二为一的,代理人会获取企业全部剩余收益。但是随着企业发展需要引入更多投资者,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角色逐渐分离。当企业的经营者与企业所有者身份不一致时,经营者从企业获得的是固定收益,其自身利益与企业业绩不存在较大关联,经营者不再拥有剩余索取权,因此企业管理人员会产生一种“消极怠工”的心态,表现为提高在职消费,自我放松并降低工作强度而企业所有者是不希望这些差别出现的,他们将通过一些方式如内部审计委员会等约束经营者在职消费等行为,代理问题由此产生。
当企业股权集中度不同时,委托代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当股权高度分散时,委托代理问题表现为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被称为第一类代理问题,多存在于英美等国家;当股权相对集中时,委托代理问题则表现为终极控制人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被称为第二类代理问题,这类问题多存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一般而言,企业的所有者(无论是控股股东还是中小股东)都希望能够获得最大回报,而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行为。但是由于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在企业中地位的不同,控股股东可以主动利用手中控制权获取私利,最终造成企业利益受损,而中小股东只能被动接受这一结果。由于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与自私天性,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实施这种行为,进而损害了中小股东利益,由此产生了控股股东或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
3.1 变量选择.......................................20
3.1.1 被解释变量.................................. 20
3.1.2 解释变量............................... 20
第 4 章 实证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43
4.1 实证结果分析................................. 43
4.1.1 控制权抑制创新绩效...............................43
4.1.2 两权分离抑制创新绩效.........................................43
第 4 章 实证结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4.1 实证结果分析
4.1.1 控制权抑制创新绩效
经过上一章的实证检验,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说明高新技术企业中终极控制人控制权能够抑制创新绩效,控制权比例越高,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由此证明了假设 H1。
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主要体现在参与企业决策,控制企业资金、人员投向等方面,强调的是一种控制的权力。当终极控制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不一致时,终极控制人身为理性人,出于对利益的追求,这种控制的权利会促使终极控制人做出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但利于自身的行为,从资金投入等角度来看,终极控制人很可能会利用控制权减少金额大、投入期限长的项目投入,进而将资金投向于周期短、获利快、风险小的项目,而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项目恰恰具备周期长、投入高、风险高的特点,终极控制人很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抑制高新技术企业中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投向等决策,从而影响创新绩效;从利润分配角度来看,当控制权比例高时,利用控制权从底层沿控制链条向上输送利润,侵占中小股东的权益成本低,获利高,风险小,终极控制人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更可能实施这种行为,因此也会抑制创新绩效。
在验证假设 H1 的同时,通过观察控制变量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创新绩效呈负相关关系。这不难理解,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能够用于创新研发的投入就越少,资金人员投入少相应的创新产出就会减少。与之相对应,公司规模越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越高,创新绩效越高。因此,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企业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也是影响创新绩效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也说明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实施创新的主体仍然是规模较大、企业运营良好的企业。
...........................
结论
本文从理论方面综合分析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产品市场竞争以及在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两权分离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以 2015-2017 年属于电子信息技术、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生物制品、信息技术业、专业、科研服务业行业的全部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分析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产品市场竞争以及二者结合情况下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 本文首先系统的归纳了控制权私利假说、激励效应以及产品市场竞争促进论等相关理论,并分析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是否会发生变化,丰富了相关理论。
2.证明了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与创新绩效的负相关关系 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比例越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就会越低。这种影响实际上是控制权抑制效应和所有权促进效应两种影响叠加的结果。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比例越高,企业创新绩效越低;而终极控制人所有权比例越高,企业创新绩效越高。控制权和所有权不一致导致两权分离,实际情况往往是控制权大于所有权,由此导致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与创新绩效负相关。
3.验证了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与创新绩效关系 产品市场竞争会促进企业创新,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创新绩效越高。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虽然会抑制企业创新绩效,但是在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这种关系会有所改变,产品市场竞争在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和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
4.提出了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建议 为了推动企业创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监督机制限制终极控制人侵占行为;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利用多种持股方式特点提升创新绩效;此外,国有属性的终极控制人需要真正发挥他们内在的优势,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提升企业价值。除了终极控制人影响因素外,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