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我国沪深 A 股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为国资控股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扫除了制度性障碍。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已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而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成为了重要突破口。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不再单纯地实施资产管理,而是选择向资本管理转变,使国有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成为市场竞争强有力的主体。2015 年国务院更是颁布了相关的正式政策法规,该年成为加速落实改革的一年。此后,中石油(601857)、中石化(600028)、白云山(600332)等央企与地方国企,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深化改革,如中石化(600028)启动油气业务重组,引入民营资本响应混改,并且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赋予董事长在外部资本比例不超过 30%的情况下行使企业职权。回顾我国国企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混合所有制正是源于该项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单一的公有制已不再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弊端日渐显露,所有制的改变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均提出了相关政策促进国企改革。国企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高效率的现代公司制应当是股权多元化的,不应仅仅具备国有资本,还应当引入民营资本实现国有资本的增值保值,各资本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的公平公正,也应当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得到体现。然而长期以来,大众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解却有所偏颇,过度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认为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实质,以致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一股独大,因而我国的国企改革虽进行多年,效果却差强人意。国企改革的目的在于简政放权,使企业实现自主经营,所以国企改革中企业的自主权不断加强,但同时公司高管的控制权也在不断提升。中央或地方政府通过金字塔股权层级的延伸将企业决策权逐渐由上向下转移,企业管理层权力得到了空前加强(Fan et al,2010)。而且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理解的偏颇以及国企改革的不彻底,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一股独大” 现象,中小股东仅持有较为分散的股权,最终由政府人员代为监督管理层,但由于监督动力不足,高管权力寻租等一系列因素,政府人员并未实施有效监督制约,公司高管权力空前加强。此外,国企高管“亦商亦政”的角色也使得高管钱权结合,最终导致超额在职消费、薪酬差距过大等一系列问题。并且,高管权力过大也可能对企业信息披露进行操纵,最终使得企业信息披露机制丧失有效的治理作用。
........................
1.2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1.2.1 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在于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对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逻辑框架进行简要阐述,总结归纳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并提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本章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方法,对股权多元化、内部人控制、金字塔股权结构、控制权配置以及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概念界定。其次,对作为本文逻辑基础的双重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以及控制权理论进行简单阐述。再次,对国企内部人利益侵占的机理进行分析,包括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的历程与其中治理结构的演进、因高管控制权加强而导致“内部人控制”的内在机理;最后,梳理与分析有关企业金字塔股权结构与内部人利益侵占、控制权配置与内部人利益侵占以及会计信息披露与内部人利益侵占相关的研究,为整个研究搭建理论平台。
第三章,金字塔股权结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内部人利益侵占影响的实证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其次,选取适当的变量指标和研究样本,构建相应的模型。再次,运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探讨金字塔股权结构特征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分别对国企内部人利益侵占的影响,并分析信息披露对金字塔股权结构特征与内部人利益侵占二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以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设是否成立。最后,对该部分的研究结论进行小结。
第四章,控制权配置对内部人利益侵占影响的实证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及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控制权配置对内部人利益侵占的影响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其次,选取适当的变量指标,构建相应的模型。再次,运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控制权配置对国企内部人利益侵占的影响。最后,对该部分的研究结论进行小结。
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这一章主要总结了前几章的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解决现阶段我国国企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此外,本章还对论文研究的所存在的局限性和下一步的重点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第二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股权多元化的定义
股权多元化旨在模糊国有企业的性质与边界,使得国有企业能够成为自由竞争的市场主体。股权多元化主要通过引入民营资本、战略投资者持股,尤其是在竞争性行业,放开部分产权,降低国有股持股比例,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最终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股权多元化更是现阶段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实现形式 。
2.1.2 内部人控制的定义
在阐释内部人控制的定义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内部人的定义,主要包含以下三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以日本学者青木昌彦为代表,认为国企内部人包含企业经理和职工[1],费方域(1996)的研究认为掌握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经理层为企业的内部人[2]。他们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并不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最后由经理层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取得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其二,国有企业的职工可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经理层的形成监督,经理层为了讨好员工从而为自身获取控制权攫取私利而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等,从而出现所谓的“工资侵蚀利润”现象。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的内部人不仅仅包括企业经理和职工,还包括企业的出资人、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股东可以通过股东(大)会对企业的重要决策进行投票,从而对企业经理形成制约。而债权人则可以通过约束借款用途制约经理层。第三种观点认为,在企业中通过掌握企业内幕消息攫取个人私利的经理层才是企业的内部人,而出资人和职工则并不掌握这些信息。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经理层对企业的现金使用和人事变动有着较大的控制权,相比股东更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更可能从经营活动中谋取非公开信息,攫取个人私利。
本文认为上述观点中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完善。首先,第一种观点认为内部人除了包含经理层,还应当包含职工,但职工代表大会虽然存在于国企当中,但并不影响企业的实际经营,并且经理层主要由政府委派,所持控制权源于与政府谈判的结果,所以职代会对经理层的约束更是一种形式主义。其次,内部人也不应当包含债务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债务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不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对经理层的限制也是有限的。最后,认为企业的内部人仅包含运用内幕信息攫取私人利益的经理层也是有所偏颇的。企业的经营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经理层攫取个人私利的途径也比较广泛,而不仅仅局限于内幕信息,还包括在经营活动中过度投资构建商业帝国、超额在职消费等。
..........................
2.2 理论基础
2.2.1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
我国资本市场变迁的特殊性,使得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的同时,也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了研究集中型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问题,冯根福(2004)、严若森(2009)等提出了双重委托代理理论,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为第一种委托代理;而中小股东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为第二种委托代理。即一种是控股(大)股东与公司经营者之间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另一种是公司的中小股东与公司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7,8]。双重委托代理理论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两种委托代理关系,并且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作为核心。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由 Akerlof(1970)[9]提出,并在经济学中广泛运用。它主要指的是交易双方之间信息的一种不对称状态。在市场交易中,交易一方不能有效监督和观测另一方的行为,或者完全掌握另一方行为的全部信息,亦或是观测、监督的成本较高,由此产生了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与事后信息不对称(按时间划分)。委托人在并不知晓代理人属于何种类型的情况下与之签订一系列契约,而这种代理人类型并不是委托人真正想要的,这就是逆向选择问题,主要由事前信息不对称引发。而双方签订契约后,委托人不能有效监督代理人行为,代理人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而侵害委托人利益,这就是道德风险问题,由事后信息不对称引发。
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当企业发布好坏参半的信息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理性的投资者是不能完全区分上述信息的,因此他们的最优选择应当是平等对待好坏信息。所以,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上述信息就会被投资者理性地过度低估为坏,抑或是理性地过度高估为好。上述信息不对称的改善,有赖于上市公司信息的充分披露,包括企业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和企业的强制性信息披露(Kreps,1980)[10]。要改善信息不对称,就有赖于监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规范有效分析信息的行为。
................................
第三章 金字塔股权结构、会计信息质量对内部人利益侵占的影响 ................ 233.1 引言 ............................ 23
3.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23
第四章 控制权配置对内部人利益侵占的影响 ................................. 35
4.1 引言 ............................... 35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35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47
5.1 研究结论 ................................. 47
5.2 政策建议 ............................ 47
第四章 控制权配置对内部人利益侵占的影响
4.1 引言
我国已进入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模式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层往往由上级委派,其“企业家”与“准官员”的身份使得未受到市场规则和行政纪律的严格监督。我国的放权改革使得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个体,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内部经理层掌握了过大的权力。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更是阻碍了深化国企改革的步伐的前进。高管任职期限过长、不以业绩受职位考核以及两职兼任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高管权力积聚,高管掌握控制权的同时,还掌握了部分的决策与监督权,但企业内部机构却并未对这种权力加以适当约束。公司控制权作为公司治理理论和公司实践的核心问题,其配置模式是内部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控制权配置角度探讨内部人利益侵占驱动因素尤为重要。
从根本上讲,内部人利益侵占的发生源于权力过大且权力不受有效监督,本章节拟基于我国控制权的制度背景,试图对内部人利益侵占行为的内部控制权诱因解析剖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机理,从企业内部控制权配置机制探讨其与内部人利益侵占行为的相关性,构建企业控制权配置的模型,为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企业管理层控制权的配置提出合理的建议,也为进一步抑制内部人利益侵占提供建议。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