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AM的志愿者信息管理平台采纳之企业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93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对志愿者信息管理平台展开研究,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探讨影响志愿者对平台使用意向的采纳因素。以技术接受模型(TAM)为基础,参考计划行为理论(TPB),理性行为论(TRA),引入任务技术匹配度和同辈效应两个变量,构建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设计与调研,获得相关数据后利用 SPSS 软件进行分析。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作为现今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引领着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由此引发,它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涌现,也是对经济多样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回应[1]。人类正迎来第三次浪潮文明,农耕社会和机器工厂正逐渐退出人类社会的主流,过去的时期正慢慢被信息时代替代,即是由工业社会的社会形态进化到信息化社会。根据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他的著作里对“信息化时代”的表述,第三次浪潮大约始于 1950 年代中期,被称为信息革命,以发掘和创新知识为重点[2]。

世界正迎接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正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现代社会材料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也逐渐变得跟这两者不相上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快速融合;信息产业的高经济增长使其发展成世界范围内的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信息技术已成为一个助推器,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判断一个城市或地区是否具有足够的实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所以,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全球各国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的一项国家发展战略。

1.1.2 中国的信息化浪潮
对中国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80 年代初,从全国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大力推广为起点。在那之后,党中央提出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所向,也在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工业化、现代化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由于信息化是牵涉整个现代化局面的重要对策,国家大力推进并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首要位置。今天的信息化对促进经济、科技、军事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的企业。信息化不仅关系到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而且关系到企业的内部创新能力、财务状况、组织结构和人才发展,信息化对企业影响深远。在国内目前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作为核心特征被单独提炼,并与各行各业如商务行业、服务行业、金融行业等进行全面整合,“互联网+”的概念由此被提出。

........................

1.2 问题的提出
尽管信息管理平台是一个具有实用性的系统工具,然而现阶段我国志愿者对平台进行运用的情况并没有像预期一样。本研究以 2016 年全国统计数字及 2017 年广州市两个志愿者信息管理平台的几个数据,举例说明志愿者总人数与使用信息管理平台的人数对比。
根据图 1-3 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6 年,中国官方注册(在官方信息管理平台登记注册)志愿者人数总计接近 7300 万人。然而,根据报告推算,未使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任何注册登的志愿者接近为 6300 万人(指的是参与过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并有记录,但没有使用官方的志愿者信息管理平台登记注册的志愿者)[6]。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技术接受模型及相关理论
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模型——技术接受模型(TAM),是 1989 年的时候由 Davis等学者基于理性行为理论(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PB)提出的。出于对技术接受模型予以全面掌握的目的,首先围绕涉及计划行为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的有关文献展开深入分析与概括。
2.1.1 理性行为理论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简称 TRA),其为围绕个体行为关联展开预测和解释的相关理论模型,由著名研究人员 Fishbein 于 1975 年进行阐述。在针对用户态度与行为间关联展开探析的大量理论模型里,此理论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理论立足社会心理学层面,分析哪些要素对人类活动具有影响,是其中一个最基础最有影响的人类行为理论。理论模型(见图 2-1)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行为结果在个体执行行为之前会被合理考虑,它包括 4 个变量: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意向和行为。对于个体而言,其行为意向会被主观规范以及态度影响,其中的具体行为将遭受行为意向直接影响。早在 1980 年,Fishbein 和 Ajzen 就对理性行为理论所对应的主要假设予以明确:(1)大部分人的具体行为将遭到自身的影响以及控制;(2)个体具有的行为意向可以迅速对行为是否最终将产生予以决定[7]。


.......................

2.2 本研究借鉴的其他理论
2.2.1 任务技术匹配理念
根据上述综述,虽然 TAM 模型应用广泛,但基于技术视角的模型是单向的。它不考虑技术与工作任务之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技术使用行为。根据多位学者的研究显示,技术任务匹配是影响用户感知的重要外部因素。任务技术匹配理论,是借助于对认知心理与行为展开深入研究,进而对信息技术于用户任务绩效里的影响机理进行反映,并对信息技术和任务需求二者间的关联展开充分体现的理论。通过技术任务匹配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用户对新技术的使用行为。Dishaw 和 Strong发现,TAM 和任务技术匹配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用户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整合[29]。

2.2.1.1 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基本观点

1995 年,古德休和汤普森发表了《任务技术适配性和个体绩效》一文,其为首篇涉及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文献资料。此文章用“技术—绩效链”(Technology to PerformanceChain,简称 TPC)阐述了该理论的基本架构[30]。对对“匹配理论”而言,其基本组成涉及下列方面:(1)任务特点;(2)技术特点;(3)个人特点以及(4)任务技术匹配,其中前三个要素被视作个人操作技术所对应的触发点,而第四个要素为个人操作技术所对应的主要要求,其被定义成“个体实施任务期间的技术对其的支持程度”。该理论还说明,个体取得相应绩效之后,将形成针对结果的相关评判,如果绩效区别于期盼形成的结果,则会适当调整对结果的预期[31]。

2.2.1.2 任务技术匹配理论与技术接受理论的结合

许多学者将任务技术匹配变量融进技术接受模型里,围绕其对个体技术认知以及技术采纳活动的相应作用展开深入探析。感知有用性是技术接受模型里的基本变量(Davis等,

1989),其围绕个体对技术所对应的感知有用水平予以充分反映,学者们分别以不同的对象开展研究,探讨任务技术匹配如何影响感知有用性及其影响程度,各种对象分别有 Mathieson 和 Keil(1998)的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的用户、Junglas 和 Watson(2003)的无线个人数字助理技术用户、王长林等(2011)的移动政务系统用户、盛亚和尹宝兴(2011)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用户、Lee 和 Lehto(2013)的 You Tube 网站用户、Ma等(2013)的在线学习系统用户等,这些研究有效填补了 TAM 未以匹配视角分析技术采纳的空白[32]。
........................

第三章 研究设计..............................................22

3.1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22
3.2 对主要变量的解释说明.........................................22
第四章 实证分析............................................29
4.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29
4.2 样本概况分析.......................................29

第四章 实证分析

4.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研究完全采用线下发放纸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时间为 2017 年 11 月 1 日至12 月 15 日。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次问卷的发放对象为广州地区在校大学生,通过工作接触向广州市内各大高校志愿者团体以及在本单位注册的大学生志愿者派发问卷邀请他们参与调查。
调查共在线下发放纸质问卷 243 份,完成调查工作之后回收 238 份问卷,对未满足规范的或无效的问卷予以剔除,最后获得 215 份有效问卷,满足数据分析的相关要求,接下来针对样本状况展开统计分析。

...........................

结论

5.1 研究结论

本文在大量阅读和梳理相关文献之后,针对志愿者对信息管理平台的采纳意向的作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将技术接受模型视作理论根基,立足于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引入任务技术匹配度和同辈效应两个变量,将其与 TAM 模型进行结合,最终形成研究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
本文首先对样本的基础情况、网络使用经验和类似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经验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在保证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基础上,围绕概念模型里的基本变量展开相关分析,涉及作用于感知有用性的要素和感知有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感知易用性和同辈效应彼此的相关关系;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同辈效应与平台使用意向之间的相关关系。接着围绕模型里的变量展开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从而通过定量的形式对不同变量存在的关联展开描述,进而全面熟知概念模型对应的影响机制。
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从分析结果中得知,经典的技术接受模型即使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依然适用。将同辈效应以及任务技术匹配度引进模型里,可以围绕技术接受模型对志愿服务方面所具有的解释力予以增强。通过深入分析可知,感知易用性显著作用于感知有用性,任务技术匹配度和同辈效应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影响,而志愿者之间的同辈效应、对信息管理平台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都对平台的使用意向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