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隐藏视角下个体目标导向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之企业管理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92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研宄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知识型员工为样本,通过262份有效问卷,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来验证本文提出的模型及提出的相关假设,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学习目标导向和证明目标导向均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回避目标导向负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2)学习目标导向对知识隐藏具有负向影响;证明目标导向与回避目标导向对知识隐藏具有正向影响;知识隐藏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负向影响;知识隐藏在目标导向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3)发展型绩效导向负向调节知识隐藏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评估型绩效导向正向调节知识隐藏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近来,已有学者从个体特质层面去探索个体进行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中目标导向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元分析表明相对于个体认知能力和人格特质,目标导向更能预测行为绩效,所以影响员工创新的关键个体变量是目标导向。不同的目标导向使员工有不同的学习行为动机,成就过程,如一些员工想要逃避困难的任务来掩饰自身能力不足的尴尬情况,有的员工急于努力学习,寻求各种资源的帮助积极完成工作,所以不同的目标导向会产生不一致的创新行为,而且现有相关研究对目标导向的维度的界定存在差异,并且还未对不同目标导向与创新行为的关系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这是本研究期望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流畅性和可得性成为组织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信息的流畅不仅取决于组织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织内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行为。知识共享对员工创造性行为的影响是创造力研究中一个很经典的话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迄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促进员工知识共享方面。此外,有研究表明知识共享作为目标导向与创新行为的关系之间的路径。虽然知识共享无疑在创造力方面具有竞争力,但知识隐藏-故意隐瞒或隐瞒他人所要求的知识-可能对有益结果构成威胁如创新行为。存在组织中,但长期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忽视。因此,本研究引入知识隐藏中介变量并从社会交换理论来探究目标导向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这是本研究期望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

1.2研究目的
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其研究目的是在中国情境下探究个体目标导向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
(1)梳理和总结个体目标导向、知识隐藏、绩效考核目标导向及员工创新行为的内涵、维度测量及研究现状;
(2)探究不同类型目标导向对员工知识隐藏及创新行为的影响;
(3)探究知识隐藏在目标导向与员工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
(4)探究绩效考核目标导向的两维度对知识隐藏与员工创新行为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知识隐藏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
个体目标导向在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已引起国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大多数相关研究主要锁定在目标导向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动机和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方面。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从目标导向的角度发展创新管理理论。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了目标导向和创新行为,然而,在一个模型中对目标导向和创新行为的研究很少,从目标导向的角度研究个体创新行为是非常稀缺的,目标导向行为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不是很了解。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有必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成员间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知识隐藏行为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中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知识隐藏不止是知识共享的对立面,所以本文引入知识隐藏这个中介变量,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了目标导向、知识隐藏、创新行为研究模型,填补了在知识隐藏视角下,目标导向是如何影响创新行为的研究空白,进一步丰富了个体目标导向与创新行为相关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绩效考核导向在知识隐藏与创新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并且在中国企业的文化背景下,引入绩效评估导向,深化员工创新行为的情境研究。该研究遵循“情境因素与个体特质-目标设定-创新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逻辑框架,充分说明了情境因素与员工之间的互动是如何影响创新行为的过程,它从一个新的视角深化了员工创新行为的情境研究。
................................

2文献综述

2.1员工目标导向相关综述
2.1.1目标导向的概念内涵
对于第一个问题,孩子们都解决得很好。然而孩子们对于第二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部分孩子因为感觉问题比较困难就表现出了沮丧与无助感,没有解决问题的兴趣了,产生负面情感,减少坚持并逃避挑战。而另一部分孩子显示出完全不同的反应态度,他们没有因为难而沮丧或者失去信心,相反,他们却有很大的兴趣和很想去征服这个问题,他们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困难情境中迅速失去信心和兴趣的孩子倾向于从别人那里获得积极的反馈,而另一组的孩子则倾向于不断发现新知识并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挑战,这两类目标导向的孩子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努力,并实现不同的表现和结果。20世纪90年代,目标导向引起了众多心理学和管理学界的关注。学术界将目标导向的研究对象从儿童转向企业背景,研究企业背景下个体目标导向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

2.2知识隐藏相关综述
2.2.1知识隐藏的槪念
Connnelly等最早明确提出个体层面的知识隐藏概念。他将知识隐藏定义为:知识隐藏是对工作组织的同事要求的相关信息或知识、想法和专门知识的隐瞒或隐藏。作为个体层面的概念,知识隐藏专注于一个员工向另一个员工提出所需知识的情况。例如,一名员工在向另一个同事询问一份报告的副本时,那么这个同事可能会回复说这份报告是保密的,因此她不会透露。在这个例子中,即使不涉及欺骗,但所请求的知识也不会出现。也许是另外一种情况:这个同事提供了该员工询问的知识,但不是提供了所有,而只是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涉及欺骗行为。知识隐藏还意味着个人提供较少的信息来贡献组织知识。此外,隐藏知识可能会损害组织内部的合作关系,发展新的想法或政策实施和程序,并且通常对个人在大多数工作场所的知识贡献有消极观点。
2.2.1知识隐藏的结构与测量
知识隐藏涉及三个相关行为:装傻,含糊隐藏和合理化隐藏。装傻是指隐藏者假装她或他不知道知识寻求者所要求的特定信息。这使得知识隐藏者“假装不知道成员所要求的相关知识”,例如我不知道请求的知识。含糊隐藏是指当一个人假装他或她将向知识寻求者透漏信息时,但是总是拖延或者提供了不准确的信息,并不愿意把信息提供给别人,带有欺骗性。合理隐藏是指知识隐藏者为无法提供知识请求者所提问的知识以及将责任转移给第三方,例如,信息是机密的,不允许告诉第三方。
............................
3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25
3.1研究假设...............................25
3.1.1个体目标导向与创新行为的关系...............................25
3.1.2知识隐藏的中介作用...............................25
4研究方法与设计...........................33
4.1研究对象...........................33
4.2问卷设计...........................33
5预试问卷与修正.......................37
5.1预试问卷的信度分析.......................37
5.1.1目标导向量表信度分析.......................37
5.1.2知识隐藏量表信度分析.......................37

6统计分析与假设验证

6.1样本措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基本样本分析主要涉及样本被试者的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262份总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见表6-1。


.......................

7研究结论与展望

7.1研究结论
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学习目标导向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这一结论与前文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证明目标导向对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结论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在中国情境下,企业的员工都比较爱面子,所以为了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出色,表现得有能力,对于重要的任务活动,他们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其中,因此,具有证明目标导向的员工能够直接带来创新行为的增加。最后,回避目标导向消极影响创新行为,这一结论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
研究结果还表明,学习目标导向和证明目标导向与知识隐藏是相关的,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学习型员工倾向于积极分享基于丰富的集体知识存量的期望的知识和相互的积极的知识交流能力,从而可以满足他们的学习目标,以及交换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陈倩倩指出证明目标导向的个体更像是现实中的完美主义者,并且具有强烈的个性。尽管他们不愿意在追求目标方面分享知识,但他们非常关心能否得到别人的赞扬。他们很可能以“完美”的方式呈现自己,并交换真实的信息,有可能以“慷慨”的方式掩盖不情愿。而回避目标导向与知识隐藏是张相关的关系,这一结论与以往结论不—致。其原因可能是:具有回避目标导向的个体认为对别人分享知识或为别人提供帮助的过程中,担心自己会犯错误或者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能力不足,显得自己能力低下,为了面子,就不愿意参与到这些学习活动中去,更不会分享知识。常亚平也指出回避导向的个体只求避免差评,消极悲观的心态通常使这类人持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研究发现,对别人的不信任往往也会导致人际关系中不信任的恶性循环。同事之间曾经的互惠行为也可能会影响员工进行隐藏行为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