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关系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95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聚焦于探索环境动荡性对企业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动荡性对知识积累各维度与企业渐进性创新、企业突破性创新之间关系的权变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具体为,环境动荡性显著地负向调节企业知识积累各维度与企业渐进性创新之间的关系,而仅正向调节网络知识积累与企业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知识作为企业创新的投入要素,在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得到了大多学者的充分肯定。如知识管理领域大师野中郁次郎(2012)直接将知识创造与创新等同,并提出了经典的 SECI 知识创造模型[1]。柳卸林(2014)在论述创新的链环模型过程中认为知识贯穿创新整个过程[2]。然而,多家企业实践表明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之间悖论关系存在的可能。比较典型的企业代表为柯达、诺基亚、华为。

柯达公司(全称伊士曼柯达公司)成立于 1880 年,在百年来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无数商业传奇。如,1966 年,柯达海外销售额高达 21.5 亿美元;1975 年,创造出全球的第一台数码相机;鼎盛时期,胶卷占据美国近 90%的胶卷销量,85%的相机销量,占据全球 2/3 市场份额,全球员工规模高达 14.5 万人;截止 2010年,累积专利数 1 万多项。然而,随着外部技术环境的剧烈动荡(即数码相机的诞生与普及),柯达的经营业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急速下滑,2003 年的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 2000 年的 143 亿美元锐减至 41.8 亿美元,跌幅高达 71%;公司市值由 1997 年的 310 亿美元骤降至退市前仅存的 0.97 亿美元,短短十余年,公司市值蒸发 99%以上,无奈之下于 2012 年 1 月 19 日申请破产保护。

无独有偶,诺基亚的发展历程又何其相似,同样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企业,曾经创造过无数商业传奇,也同样当面临环境剧烈变动时,在自身曾经的主营业务中入不敷出。诺基亚是一家芬兰企业,成立于 1865 年,至今已有 153 年的历史,以伐木、造纸起家,最终发展成为一家举世闻名的手机制造商。在其发展手机业务的过程中,创造了众多辉煌战绩。1996 年开始,连续 15 年占据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2003 年,“诺基亚 1100”仅一款手机就在全球累计销售 2亿台,毫无悬念地成为世界上卖的最多的一款手机,而到 2005 年时,全球的手机用户才刚突破 20 亿;2007 年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走向巅峰,其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均设有研发中心,且其全球员工的总数的 27%都属于研发人员,换言之,每四个员工中,就有一个多员工专门从事研发工作;多年来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几乎均保持在 10%左右。然而,

2013 年 9 月诺基亚手机业务被微软以 71.1 亿美元收购。尽管曾经在手机制造行业叱咤风云,但依旧没有摆脱被收购的命运。
..............................

1.2 研究问题
通过上述的实践背景及其理论背景的阐述与分析,本研究围绕“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一基本问题展开探讨,基于知识行为这条线索,试图打开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的内在作用机制,及其探讨两者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逐层深入分析并回答以下五个具体研究研究问题(本研究的五个问题的逻辑框架图如图 1.1 所示):

研究问题一:知识积累是否影响企业创新?
知识基础观/理论(Knowledge Based View)认为知识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知识累积、整合、重组等过程创造知识,形成自身知识库,并且不断的丰富完善知识库,进行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优势。随着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化与延伸,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知识积累在企业创新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尽管现有研究已经做出了很多非常优秀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研究远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结论,因此,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研究问题二: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的内在机理如何?
尽管现有研究从知识积累的诸多方面出发,探讨了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如知识基特征、知识特征、知识网络特征、知识积累方式等,但现有大多研究均停留在两者关系的探索,对于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的内在机理的研究仍旧不足。因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大样本统计分析,进一步探索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的内在机理。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创新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创新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广泛关注[62]。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快速提高,企业创新不再仅仅是决定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更是关系企业生存、发展、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64, 65]。自“创新”概念出现伊始,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解构创新,如过程、能力、行为、战略等视角。本节以三个小节回顾了有关创新的主要研究成果:首先,对企业“创新”的内涵及其分类进行回顾;其次,介绍了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内涵及其测量;最后,从企业特征、资源、能力、行为、战略、网络等六个视角分别回顾了影响企业创新的前因因素。
2.1.1 企业创新内涵及其类型

2.1.1.1 企业创新内涵

经济学家 Schumpeter(1934)首次提出“创新”概念,不同于以往的从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视角对经济增长的解释,

Schumpeter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分析,发现技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是决定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3]。他强调了“创新”这一概念“新”的特征,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新要素或新生产方式的组合。
Schumpeter(1934)的“创新”概念的提出,激发了大多学者探索“创新”的研究热情。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创新进行研究,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的差异性,对“创新”概念的定义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但是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结果观、过程观、能力观。
(1)结果观。结果观认为创新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结果,无论这种结果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示。如产品、生产方式、服务等。如 Schumpeter(1934)作为最早的创新概念提出者,将“创新”定义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定义中的“新的生产函数”体现为五个结果:即生产的原材料可以是新的、生产的工艺方法可以是新的、生产产品的组织结构或组织系统可以是新的、产品的销售对象可以是新的、当然最后产品可以是新的。Schumpeter(1934)的“创新”定义从结果观出发,认为创新的关键是为企业创造或引入了新的东西。
从结果观出发定义“创新”并深入分析,是 Schumpeter(1934)所创建的先河,是多年来创新领域研究的主流。随后的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以“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过程创新(process innovation)”、“市场创新(market innovation)”、“管理创(administrative)”为主题的学术文献即是最好的例证。
...........................

2.2 企业知识积累文献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发展,知识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受到了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外部环境变化速度不断加快,企业想要在当今时代求发展、求生存,就必须不断的创造知识[1]。本节通过三个小节对知识积累的相关研究展开综述,分别为:企业知识内涵及其分类、企业知识积累的内涵及其分类、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静态关系的实证研究。最后,对知识积累相关文献进行评述。
2.2.1 企业知识内涵及分类
对“知识”一词定义的探索早已有之。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们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的本质进行了研究。而对企业知识概念的研究始于“企业知识观”概念的提出。这一概念是 Penrose(1959)在“资源基础观”的基础上提出的[190]。目前,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在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等领域。资源基础观(RBV)强调了稀缺性、高价值性、不易模仿、不易替代性资源在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资源基础观不同的是,知识基础观认为知识这一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一样,对企业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决策、战略等方面影响更为深远。

不同视角赋予“知识”不同的含义,为了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知识”的全貌,有必要对多个角度的知识概念进行探讨。Huber(1991)、Nonaka(1994)认为知识能够使人们更有效的行动.Alavi 和 Leidner(2012)从五个视角对知识进行考察:(1)一种对象;(2)一种过程;(3)一种能力;(4)一种思想状态;(5)一种获取信息的条件。对象观认为知识是一种可以对操控的对象,这种观点在技术信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我们可以对知识进行存储,组织,处理等操作;过程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应用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力观认为知识是能够影响企业未来行为的一种潜在能力;思想状态观认为知识是一种认知状态或者事实;获取信息的条件观认为知识是进一步搜索新知识的基础。前者从知识的功能上界定知识,而后者则将知识视为一种对象,从对象的本质内容角度界定了知识的内涵。

.............................
第三章 概念模型构建 ................... 61

3.1 相关理论基础................................ 61
3.1.1 知识基础理论 ............................... 61
3.1.2 吸收能力理论 ........................................ 64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95
.1 静态研究设计................................ 95
4.1.1 问卷设计过程 ............................ 95
4.1.2 问卷设计内容 ......................... 96
第五章 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静态关系实证分析 .........................123
5.1 样本数据描述...................................123
5.1.1 样本企业特征及被调查者特征描述 ..................123
5.1.2 变量测量题项的统计描述 ..........................125

第六章 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动态反馈关系模拟分析

6.1 “知识-创新”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有效性检验
由于“知识积累-企业创新”系统中各变量难以获取实证数据进行有效性检验,

因此本模型主要采用常用的极值检验方法,以测定模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本文选择外部知识源这一变量作为模型极值检验的标准变量,检验结果如下。

图 6.1、图 6.2 分别表示了知识存量在外部知识源取极值(外部知识源为 0)、正常值(外部知识源为 5)时的动态演化趋势图。其中,

横轴表示时间,单位为年,纵轴表示知识存量,单位为知识单位。从图 6.1 可知,当外部知识源为 0 时,企业知识存量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累积,到模型模拟结束时刻,知识存量达到1000 知识单位;而从图 6.2 可知,当外部知识源为正常值(本研究选取 5),企业知识存量仍旧表现出不断累积的趋势,且到模型模拟结束时刻,知识存量达到1500 知识单位。

对比两图可知,企业的外部知识源(知识溢出)趋近于极值 0 时,知识存量动态变化趋势与外部知识源取正常值时的演化趋势保持一致,表明,从系统中知识存量的变化来看,模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探究知识积累与两种不同创新类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焦点,综合运用了理论归纳与演绎、统计分析、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及 SPSS、AMOS、VENSIM PLE、STATA 等一系列数据分析工具,回答了以下五个问题:即“知识积累是否影响企业创新?”、“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的内在机理如何?”、“环境动荡性如何权变影响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环境动荡下,‘知识积累-企业创新’系统的结构如何?”、“环境动荡下,‘知识积累-企业创新’系统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系统行为模式?即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如何演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如何?”。首先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了解现有的研究现状。并在其基础上,采用理论归纳与演绎方法,明晰了知识积累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并分别构建了环境动荡性情境下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的概念模型、与表征环境动荡性情境下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之间动态反馈关系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图与流图。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分别检验了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类型的直接效应模型、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类型的内在作用机制、环境动荡性这一情境因素对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权变影响、“知识积累-企业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与系统行为。下文将主要对本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论、理论贡献、管理启示、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进行汇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