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企业内部市场化的现实背景
当今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已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粗会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为全球一体化创造了实现条件。全球一体化的程度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高,跨国竞争已成为经济常态。此时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便发生了变化,人们进入一个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消费时代,因此就要求企业能够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迅速的反应,保持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此时以科层制为主的传统企业模式所带来的过分刚性的企业结构、过于平稳的企业文化与效率低下的工作氛围使得企业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
外部环境和内部问题的双重压力使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现行的企业制度与运行机制。因此在企业实践领域,新的企业模式不断涌现。企业内部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新塑造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下放权力,减少管理层级,提高信息化程度;甚至只作为平台,只对企业内部各单元之间关系进行机制设计,构建更加开放的组织。在此基础上的管理创新与流程再造也必不可少,以求最大限度的整合内部与外部资源。这些新企业模式的显著特征就是同时运用市场和权威两种调节手段在企业内部对资源进行配置,这与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思想存在鸿沟,这就要求理论界对此进行解释。
........................
1.2研究问题
科斯认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一组契约的联结"用权威机制替代了市场机制,而替代的边界在于企业内部管理费用与市场交易费用的比较。也就是说,当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的管理费用大于其由市场组织时的交易费用时,企业将实行外部化,即把迭笔交易交由市场处理。但在当今经济社会中,许多大型企业选择了另一种处理方式,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的运行逻揖,在企业内行为主体之间实行价格机制和权威机制的融合,将其作为市场交易主体,形成企业内部市场化。这与传统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作为市场机制的替代观点存在冲突。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内部市场化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市场机制部分,而对其本质仅认为仅是权威机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并没有对其更深层的意义进行研究,对内部市场化程度问题也缺乏深入研究。而分工理论自亚当斯密提出以来,直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出现才重新回到研究视线当中,分工理论中对企业问题的研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因此本文试图从对企业的认识出发,以分工视角对企业内部市场化进行系统研究,望对其本质及其演进过程探求一二。
虽然企业内部市场化已经得到实践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现存文献的研究内容多倾向于企业内部市场化的市场要素研究,对本质问题仅认为是权威机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对内部市场化程度问题也缺乏充分研究。本文基于科斯企业本质理论,从我们对企业的认识出发,以分工视角对企业内部市场化的本质及演进过程进行论述。本文认为,企业内部市场化的本质是运用权威机制与市场机制的顯合协调企业内部分工的过程,企业内部更高的分工水平体现了企业内部市场化的不断加深。这一新的认识,能对阿米巴、自主经营体等新企业模式提供较好的解释,并突出传统企业理论所认为企业在其本质上是作为市场替代这一命题的局限,为企业理论的发展和企业本质问题的思考提供新的启示。
.......................
2文献综述
2.1企业本质理论硏究综述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企业被看作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由外在技术所定义的纯粹函数,此函数只与生产有关,没有就企业是如何出现、企业内部是如何运作等问题进行有为解释,而直接将企业作为"黑箱’’保留下来作为自身分析的假设条件。科斯正是在对企业理论不足的思考中,重新提出在市场价格机制在杜会范围谓节资源配置的情况下,企业为什么会出现的问题,由此掀开了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序幕。
2.1.1交易成本解释
交易成本是科斯企业本质理论中的核也概念。科斯认为,企业产生的真正原因源自于在人类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运用是有正值成本的,包括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合同的谈判与最终签约的费用等。他对当时存在的几种企业起源观点进行了驳斥,包括劳动分工、风险承受能力等,认为企业的出现是使得‘某一生产要素(或他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其他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契约",企业内部取消了市场,市场中存在的契约数量大大降低从而交易费用得以减少。所以科斯认为,企业的根本特性就是作为市场价格机制代替。同样的,一笔交易在企业内完成同样会产生成本,即管理成本,而企业边界则是由內部管理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比较来决定,当组织一笔交易所増加的管理成本同此时所减少的交易成本相等时,企业边界此时则趋向于稳定。
科斯认为企业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关于其中的劳动的让渡。企业是由各方生产要素所有者对于其生产要素使用权的部分让渡共同形成的,其中既包括物质资料使用权的让渡,也包括劳动使用权的让渡。他认为这种劳务的购买让渡行为比单纯的物品购买更有研究价值的地方在于,"契约中的所有陈述是要求供给者供给物品和劳务的范围,而要求供给者所做的细节在契约中没有阐述。"由于企业未来经营中的面临众多的不确定性使得无法在企业成立时就将劳动要由交易双方的相关权利和义务进行详细阐述,所以科斯认为,劳动这种特殊商品使得企业只能限定该要素的使用边界,而其中如何供给的细节问题则成为要素购买者可在企业成立后行使的权利。
......................
2.2企业内部市场化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内部市场化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学者们对企业范围内市场机制的嵌入融合的认识是比较一致,并且学者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企业内部经营主体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内部市场化的讨论也集中在企业肉部交易主体与交易主体间交易规则的研究,这也为我们对企业概念的认识提供启发,我们再此基础上加入对分工理论的理解,认为企业内部市场化是运用权威机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协调企业内部分工的过程。
对企业内部市场化成本研究大多从交易成本出发,其核心观点是要达成交易成本最低。威廉姆森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中对交易的三个维度分析中认为,当交易频率较高,交易不确定性较大,资产专用程度较大时,将交易双方一体化在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配置的方式更好,因为权威的存在能对机会主义进行有效的督查;而反之则由市场配置资源更为有效。但现实经济活动中普遍不存在如此纯粹的协调机制使用。因此就需要有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另一种调节机制,于是就出现了处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双边、多变和交叉的混合型组织。威廉姆森"中间组织"理论的真正贡献在于打破了传统思想当中所认为的企化与市场的"两分法",让学术界将目光拓展到其他的组织形式,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和权威调节机制组织企业肉部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组织治理机制的选择。但罗珉则从交易成本理论所隐含的假设条件当中指出其不足之处。交易成本理论假设交易成本与技术无关,但此假设随着技术的发展失去了意义;交易成本理论假设企业资源是同质、可转移的,而罗珉认为内部市场交易主体的资源的异质性是获得超额经济租金的前提;交易成本理论假设市场当中的交易主体交易能力同质,罗珉认为它忽略了专业分工所导致的知识分化、大脑的秘密知识和难于表达的隐性知识对企业运作的重要作用。因此罗珉认为科斯所提出的企业替代市场定律存在逆定律:在企业内部存在着价格机制对权威机制的反替代。
..........................
3企业内部市场化的分工分工................22
3.1企业内部市场化定义的再认识...............22
3.2社会分工与企业内分工..............22
4对海尔企业内部市场化的分工解释..............33
4.1案例选择...........33
4.2资料获取................33
5结论与思考.................42
5.1结论与启示.................42
5.2研究不足与展望.................43
4对海尔企业内部市场化的分工解释
4.1案例选择
Yin认为,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其特点是在不脱离现实生活的情况下研究当前正在进行的现象,可以发现,研究对象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模糊界限是其特征之一,这也意味着有进一步清楚阐释的需要。选择案例的原因或者是因为它们非同寻常的启发性或是极端的范例,或是难得的研究机会。海尔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来,作为中国本土发展的一个典型,多年来始终走在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前沿。在海尔五阶段的战略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较大规模的组织体系与管理控制系统的持续性变革,为管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实践素材。海尔模式从企业的流程再造开始,在企业内部实行价格机制:再到自主经营体,内部市场化程度持续加大:再到小微企业的出现,真正实现"每个人做自己的老板"的管理理念;而此时的海尔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平台,只为企业内部的各个行为单元做出方向指引与提供支持,而各行为主体则对自身日常决策进行控制与管理。海尔模式的变迁可以说就是企业内部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大的过程,其案例对于我们金:业内部市场化研究极具典型性:由于本研究拟采用长期纵向研究方法,前期研究越丰富越有利于本研究的顺利展开,而海尔模式作为管理创新的典型案例,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王钦等学者对海尔的持续跟踪并对其观察结果的持续发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从不同视角对海尔模式的深入分析,由此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素材,这对我们的顺利研究提供助力。
...........................
5结论与思考
5.1结论与启示
企业内部市场化作为现代商业社会的重要现象,值得学术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而以分工视角来理解企业内部市场化,有助于我们对其产生更深的认识。本文在总结现有企业内部市场理论、企业理论与分工理论的基础之上,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对企业与市场的探讨本质上是对权威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探讨,而两者作为对资源的调节形式可以同时在企业内运用;
2.就是运用市场机制与权威机制对进行调节。企业内部包括行为主体与主体间的行为规则,企业内部行为主体与内部分工水平有关,企业内部市场化的典型特点就是引入了市场机制作为主体间的行为规则,调节企业内部分工。此时内部的便也成为市场主体,带有市场性质了;而作为企业本身的权威调节赋予行为主体雇佣性质,因此企业内部市场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企业内部行为主体的双重性质。
3.深化的过程本质上是市场机制对内部分工协调程度的不断加深。但协调规则与协调主体之间需要彼此匹配,因此这样一个不断加大的过程并不是外生的,而是分工协调机制与分工水平彼此影响,螺旋上升的结果。企业内部交易主体随企业内部分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演进,因此要求行为主体间的协调规则进行调整。权威手段都可以对其协调。但由于外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要求企业更加开放,对用户需求反应更加快捷,因此,市场机制的调节方式在分工深化的同时也得到深化,企业内部市场化不断加深。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