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现在实行的退休年龄依然是上世纪 50 年代的规定:男性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 岁,女性职工的退休年龄为 50 岁,后又将女干部退休年龄向后推迟至 55 岁。然而,历经 60 多年岁月的中国万象更新,而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却依然停滞不前。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日新月异,人口基数和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劳动力供求的变化、代际养老负担的加重、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等社会因素都对我国退休年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几年,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议从未间断。早在 2008 年,人社部提出,实施延长退休年龄政策已在酝酿等待时机,将采用“小步渐进”模式,将职工退休年龄逐步延迟至 65 岁。2013 年 6 月,延迟退休方案因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过大而搁浅,之后相关工作仅作为学术研究探讨。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延迟退休再次被提上议程,“提高退休年龄已成必行之势”。2015 年 3 月 10 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等在回答有关养老和就业问题时指出:我国将于 2017 年出台延迟退休方案,2022 年正式实施。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代表省份,最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最高、老龄化问题最复杂。辽宁省与全国相比来看,人口老龄化趋势整体同步,但辽宁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其他省份,就这一指标来看辽宁省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全国居于前列。延迟退休改革政策呼之欲出,实施延迟退休改革政策将会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延迟退休能否缓解养老基金收支的不平衡?延迟退休又是否会对辽宁省的劳动力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辽宁省将如何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延迟退休?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比我国更早面对老龄化问题,延迟退休的相关研究比我国的更加深入。在国外的研究中,更多地通过建立模型和实证测算的方式对延迟退休相关问题进行微观细致的分析,研究内容基本上分为支持和反对延迟退休两种观点。
(1) 支持延迟退休的主要观点
Gustman,Steinmeier(2002)运用退休和财富结构的生命周期模型,论证了延迟退休能够转移同龄人群退休高峰,进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财务状况的观点;
Colin Gillion(2002)指出,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员工退休之后拥有更多的“剩余生命”,这会不断提高养老金的支付成本。要解决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况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参保人员工作期内的缴费率,二是降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三是延迟退休年龄;
Cremer(2002)提出调整退休年龄能够有效解决人均寿命的延长及人口增长率的降低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维持现有养老金替代率和工资税的前提下,保障国家养老金收益;
Chulhee Lee 和 Jinkook Lee(2011)研究表明,不同职业者会因为养老金收入、身体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等的差异对退休年龄做出不同选择,工人阶层(工资高、福利好)相比于其他工作者更倾向于早退休。因此,制定退休年龄政策时应针对不同工作性质的职业者差异化实行。
骆正清等(2010)实证分析了人口因素对基本养老金收支平衡的影响,证实提高退休年龄能减小基础养老金收支缺口,国家应当鼓励延迟退休。张熠(2011)构建连续时间养老金收支模型,实证检验表明,延迟退休会对我国养老金收支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很大意义。实行延迟退休改革应综合考虑不同群体的延迟退休行为,在设定参数调整方式时根据收入不同而呈现差异化,注重对低收入群体利益的保护,延迟退休的补贴政策也更多地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申曙光、孟醒,2014)
............................
第 2 章 辽宁省延迟退休改革背景分析
2.1 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特征和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基数和年龄结构变化显著,老龄化问题愈来愈凸显。据相关部门统计,辽宁省比全国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 2014 年末,辽宁省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 19%,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老龄化问题最复杂的省份之一。在延迟退休改革方案出台之前,正确分析研究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为辽宁省积极应对延迟退休改革做好支撑工作。
2.1.1 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国际上通常把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 7%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本文采用 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这一标准对辽宁省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
2.1.2 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全国性问题,辽宁省并非“特例”。不同于其他省市的是,辽宁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经济发展落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人口高龄化特征明显。
(1)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与全国相比来看,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趋势整体与之同步,但除北京、湖北、天津、江苏四个地区,辽宁省人口平均寿命高于其他省份,就这一指标来看辽宁省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全国居于前列。据统计,截至 2014 年末,辽宁省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 851.1 万人,占 19.38%,比全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5.5%的平均比例高出 3.88 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处于较高水平。
......................
2.2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快、程度高,不论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财政支出情况还是养老及医疗保障等方面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会严重阻碍辽宁省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2.1 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辽宁省的家庭结构发生改变,特别是城镇家庭, “4+2”或“2+1”的小型化家庭普遍,完全由儿女照护老年父母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困境的因素较多: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转变,劳动力逐渐从家庭流出而转向社会,家庭规模也渐渐由“大家庭”转为“小家庭”,个人养老负担加重使家庭养老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家庭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传统道德规范的缺失,老人被赡养扶助的机会减少,儿女照顾老人的观念变得淡薄,儿女与老人在情感上的交流联系也越来越少。此外,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加速了城乡人口的迁移,增加了空巢老人的数量,导致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模式陷入困境,而相应的老年人生活保障不到位,造成老年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家庭赡养和社会服务。
2.2.2 养老金支出总额逐年加大
一方面,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面,辽宁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逐年增加,由 2000 年的 1029.9 万人增加至 2014 年的 1769.2 万人,同比增加 739.3 万人,提高了 71.78%。在这其中,参保职工和参保离退休人员同比分别增加了 442.4 万人和 296.9 万人。14 年来,辽宁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总收入和总支出虽然同在增长,但养老金收入远小于支出。随着辽宁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退休员工的基本养老金连年增长,平均涨幅 13.9%。另一方面,辽宁省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14 年参保人数已达到 1089.4 万人,比上年增加 81.3 万人,同比增长 9.27 个百分点。辽宁省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到 55.3 万人,其中城市 14. 1 万人,农村 41.2 万人。参保人数的增长、离退休人数的增加以及养老金水平的提高,这些都直接造成政府养老金支出总额逐年提高。
........................
第 3 章 辽宁省现行退休制度及弊端分析 ......................... 23
3.1 辽宁省现行退休制度 ................ 23
3.2 辽宁省现行退休制度弊端分析 .............. 24
第 4 章 渐进式延迟退休对辽宁省的影响分析 ........................... 29
4.1 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发展历程 ............................. 29
4.1.1 渐进式延迟退休的产生和发展 ...............29
4.1.2 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内涵和特点 ................. 30
第 5 章 辽宁省应对延迟退休的对策建议 .................. 47
5.1 激励促进员工延迟退休 ....................... 47
第 5 章 辽宁省应对延迟退休的对策建议
延迟退休方案将于 2017 年出台,2022 年正式实施,虽然国家采取了“小步慢行”的渐进式延迟退休,并给民众提供了五年的过渡期,但延迟退休改革仍困难重重,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延迟退休政策,减缓延迟退休的阻力,辽宁省要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延迟退休改革,创造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新面貌,形成经济实力强、社会风气好、幸福指数高的新局面。
5.1 激励促进员工延迟退休
促进员工提高退休年龄,鼓励员工自愿选择延迟退休,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渐进式推行。在目前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生活节奏较快的情况下,强制从业人员提高退休年龄,必然会引发激烈的反对浪潮。基于以上原因,若想顺利贯彻落实延迟退休政策,不仅要研究出科学的退休方案,加大对新制度新方案的宣传力度,更要以保护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解除他们退休的“后顾之忧”。
5.1.1 工资几何递增制度
为提高从业人员对延迟退休的接受程度,激励从业人员自愿提高退休年龄,企业可尝试推行工资几何递增制度。把每一年作为单位期间,如果职工选择退休年龄延后1 年,那么延迟退休期间工资在原工资标准上增加 10%;退休年龄延后 2 年,延退期间工资在原工资标准上增加 15%;退休年龄延后 3 年,延退期间工资在原工资标准上增加 20%;退休年龄延后 4 年,延退期间工资在原工资标准上增加 25%;退休年龄延后 5 年,延退期间工资在原工资标准上增加 30%。选择延后退休的职工在延退期间不领取养老金,待退休以后,遵照原标准领取养老金。
.........................
第 6 章 结论
辽宁省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居于全国首位,且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现行的退休制度与辽宁省的人口情况有很大的矛盾,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极大的影响。延迟退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国家已经提出将进行延迟退休改革,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预计 2017 年开始公布,2022 年正式实施。延迟退休改革方案呼之欲出,该政策的出台必然对辽宁省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辽宁省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延迟退休改革。
本文通过模型构建先对辽宁省未来人口进行了分时间分年龄段的预测,结果表明辽宁省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均开始下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未来人口结构持续恶化。以此为基础,本文又深入挖掘辽宁省历年来养老基金和就业失业等方面的数据,实证分析延迟退休对辽宁省养老和就业问题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退休将会减轻辽宁省养老金支付压力,弥补养老金收支缺口;就业方面,虽然短期内延迟退休会对辽宁省就业造成一定的压力,但青年人和老年人就业没有直接的挤压和替代关系,且长期来看,由于辽宁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为负值,人口总量和劳动力人口都开始下降,延迟退休反而会给辽宁省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增强辽宁省社会内在动力,促进辽宁省经济发展。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延迟退休方案,积极应对延迟退休改革,辽宁省可以建立工资几何递增制度、养老金奖励制度及养老金减免制度,促进和鼓励从业人员自愿提高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缓解养老金压力,结合延迟退休政策多渠道解决养老金来源问题;以企业职工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优化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改善员工工作条件,提高员工满意度,减缓延迟退休改革阻力;提高就业者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减少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