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13 年 7 月国家工商总局绘制企业“生命周期表”,报告显示,我国接近五成企业的生存时间不超过 5 年,企业成立后的 3—7 年死亡率最高。据国家工商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以 2015 年 12 月底作为截止日期,全国登记在册的企业总量已突破 7746.9 万户,增幅达近些年之最,其中,成功存活周期超过 5年的企业数量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49.4%,达到 652.77 万户,而生存年限在 5年~10 年区间内的企业比例占总企业数量 32.9%,成功生存超过 10 年的企业比例最低,约为 17.7%。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生命力不够顽强,绝大多数企业都极易倒闭,倒闭集中在企业的初创期阶段和成长期阶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从美国 2008 年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陷入了困境。从 2014年 10 月开始世界进出口贸易持续负增长,且负增长的趋势不断扩大。2016 年 1月份《人民日报》报道 2016 年全球经济可能有较大概率会发生金融危机。2014年底,经济工作会上提出的“新常态”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2015 年中国经济相较于前几年已经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的现象。在这种国内外恶劣的经济背景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若想获得生存并实现发展,必然需要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并且需要具备解决企业生产及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能力。
如何实现企业成长一直是国家、企业、学术界普遍关心的主体。关于企业成长性的指标学者们一般都是从财务的指标进行研究的(Antoncic & Hisrich,2001;Stewart,2003;闫晋斐,2009)主要包括利润水平、销售额、股东的收益以及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但是如何提高这些财务指标,基于资源获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而之前学者们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企业内部能力来获取企业资源的角度来诠释企业的成长性问题。近年来,王晓辉(2013)等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了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James(1996)等认为企业能够从外界获取生存资源,这是一项优势。然而,受当前外部环境影响,企业能够从外界获取资源已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企业只依靠自身的资源来谋求发展已经几乎不可能。林健等(2003)通过实践证明,企业与外部合作如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院、供应商等所建立的竞争合作关系网络已经为当代企业的生存及发展的关键性保障。
........................
1.2 研究意义
面对复杂嬗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及竞争压力,能否通过社会资本取得所需资源,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如何避免企业短命的现象?如何发现和利用企业成长的源泉等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理论,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资源获取为研究视角,以企业社会资本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研究对象对企业成长性的作用及影响,进而构建了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对假设进行验证。因此本文研究意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文以企业社会资本理论、资源获取、企业成长性为研究基础,借鉴Penrose 的“资源——能力——企业成长”理论框架结构,以社会资本、资源获取、企业成长三方面为依据建立模型。本文认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还需要社会资本,将资源获取作为研究视角,把企业社会资本作为研究企业成长性的起点,使得有关企业成长性的理论更加丰富。
第二,进一步解释了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因素,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资本——资源获取——企业成长性的概念模型,分析了企业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在资源获取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通过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资源在获取的时候得益于相对应的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成长的研究成果得到拓展,进一步揭示了部分企业“短命”“夭折”的原因,从而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和思路。
第三,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企业社会资本在企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使企业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强化了综合生存能力,文章结合了多位学者及专家的研究成果及观点,采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使企业充分意识到,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那么就需要好好利用企业社会资本,并且改变以社会资本和企业成长为核心作用的传统理念,积极投身到企业社会资本的能力建设当中去。
第四,本文利用实证分析了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成长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发现资源获取在企业成长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即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并不是直接影响的一个过程。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要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离不开获取有价值的、不可替代的、稀缺的资源的支持,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直接影响,却没有深入分析企业社会资本在外部资源获取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
...........................
第 2 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的相关文献综述
2.1.1 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早期对社会资本的研究主要是在社会学领域,Jacobs(1961)在其研究中特别突出了以信任、合作以及组织整体行动为核心的群体及个人间关系的重要性。伴随着学科交叉性的增强,近些年,社会资本在多个学科中(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截至目前,有关社会资本的概念学术领域仍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及理论。Pierre Bouadieu(1980)首次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思想及其概念,通过系统化描述社会资本的定义及理论框架,进而推动了其理论发展,也为后来学者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Becke(r1964)& Coleman(1988)认为社会资本主要是个体关系网所形成的并能为个体提供一种潜在可用的资源。Putnam(1993)认为个体之间的联系形成的社会网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互惠、信赖的价值规范。Portes & Landoite(2000)则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能力,它促使处于社会网络的组织或个体进行资源获取。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最有影响力的是 Adler & Kwon(2002)发表的文章《Social Capital》,认为社会资本是人与人、团体和组织、个体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善意(Good will)。这种善意包括信任、同情、宽容,也正是由此,人们之间在相互交往中互相帮助对方,但是由于每个人对这种善意的信任和承诺的不同,所以可以获得收益之外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与投入成本。因此个体之间、组织之间以及个体与组织之间存在着一种需要去维护的关系。
通过上述学者对社会资本的界定,梳理后发现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强调资源的重要性,把社会资本看成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获取这些资源可以转化成经济效益等(Nahapiet & Ghoshal,1998;Lin,2001)。二是认为社会资本等价于社会网络,是个体之间相联系产生的潜在或实际的资源总和。也就是说社会网络包含社会资本,并且企业及其成员能从中进行资源获取并对所获取而来的资源加以处理或控制的关系(Bourdieu,1986;Burt,1992)。三是社会资本被看作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说社会资本个体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培养并强化它们之间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来促进彼此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这是一种共有的资本 (Coleman,1988,1990;Putnam,1993,1995;Fukuyama,1995)。故社会资本的基本组织要素主要分为信任、社会网络及网络中的个体或组织之间所产生的互惠性规范及法则,根据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带来的潜在和显性资源,在特定情况下这些资源可以转化成经济成本(罗兰贝格,2014)。简单来说,社会资本就是个体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资本。
..........................
2.2 企业成长性理论文献综述
2.2.1 企业成长性的含义
企业成长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企业成长和核心竞争力是国家整体综合实力提升的基础。企业成长通常是指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企业内各个部门协作配合,使企业系统各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完善。马歇尔是最早提出企业成长概念,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企业的成长比喻成“生物有机体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过程”。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也会存在灭亡、衰落等,但是企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和生命力和灭亡对抗的一个过程。因此,企业成长决定了企业以后发展的程度以及发展规模的大小。
影响企业成长因素的众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质的成长,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重组、知名度扩大等;一种是量的成长,主要表现为销售额的增加、盈利能力增强、净利润增加等。从质的方面来说,企业质的成长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应当在管理和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作为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源,管理及技术上的创新才能促使一个企业快速的成长和发展;二是运营模式的不断创新。好的运营模式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而且在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知名度方面都能起到促进作用;三是拥有高度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会促使企业员工拥有较高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这都能促使企业的成长。最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是企业质的成长的体现。从量的方面来说,企业量的成长说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利润不断增长。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企业的资本数量在增加,这主要取决于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等增加;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企业中应用的越多,企业的生产能力也就越强,进而带动了企业的分工的明确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如上图 2.1 所示,质与量的协调统一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也不可忽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质的发展能够带动企业量的发展,并且能够为企业效率的提升铺平道路,才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才能改善产品性能,从而扩大销售、产出规模、企业利润;不断的产品创新为量的增长提供了空间,向市场推出的新产品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另一方面,量的不断积累是企业质的提升的必经途径,只有经过不断的量的积累才能促进质的提升。企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获取及升级是企业创新的基本条件;同时量的增长又需要夯实的基础、广阔的空间,这些只有质的提高才能提供保障。脱离质的支持,量的扩大增长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质和量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具有同一性。企业的成长是企业内在特征是更为深刻的方面,企业质和量的成长共同相互作用,使得企业不断由量变实现到质变的飞跃,共同相互作用促进企业的成长。
.......................
第 3 章 模型构建 .................. 19
3.1 相关概念及维度 .................. 19
3.1.1 企业社会资本 ............... 19
第 4 章 问卷设计与分析 ..................... 31
4.1 问卷设计和量表 ................ 31
4.2 问卷的收集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
第 5 章 实证分析 .......................43
5.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
5.1.1 企业社会资本结构验证 ............ 43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验证性因子分析
5.1.1 企业社会资本结构验证
根据企业社会资本相关理论和量表的测试,对企业社会资本的一阶三维因子模型进行验证分析,同时根据 SPSS17.0 的无效数据的初步处理,并运用 AMOS17.0软件构建企业社会资本一阶三维模型,模型验证结果如下图 5.1 所示,模型合度如下表 5.1 所示。
从上表 5.1 和上图 5.1 中可以看出,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总体 X2 是 784.39,总体自由度 df=378,在自由度为 378 的情况下,X2/df 值是 2.075,小于 5,符合基本要求。同时企业社会资本的一阶三因子的各项因子的负荷都基本高于 0.68,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很好,其中 CFI(0.93)和 NFI(0.921)也都大于 0.9,从整体来看,模型拟合度是基本可以接受的。
.........................
第 6 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在企业社会资本、资源获取与企业成长性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吉林省当前经济、文化背景下对企业社会资本、资源获取与企业成长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同时基于这三个变量建立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综合前人测量量表,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搜集数据资料,验证本文的概念模型和假设,最终得出研究结果,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社会资本及各个维度对企业成长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通过实证分析,在没有资源获取作为中介变量的情况下,企业社会资本及三个维度对企业的成长性都起到了明显的提升作用。这说明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独立外部关系网络进行单打独斗。企业社会资本正好为企业对外获取资源方面提供了信息、知识、资源和渠道等,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成长性。
第二,企业社会资本及各维度对资源获取及各维度的影响。进入 21 世纪,知识是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已经有很多学者的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获取知识资源来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研究也发现企业不可能通过自己来获取企业所需的知识,只有通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才能以较快的速度来获取。同时企业所需的场地、房屋、机械、材料等资源,可以通过外部的交互,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该资源,那么企业社会资本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了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认知维度与知识类资源获取和资产类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对知识类和资产类资源获取有显著的正常影响,根据标准系数发现,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对知识类和资产类资源获取的影响都是最大的,其次是关系维度。因此企业应该通过与外部合作,建立互惠互信、合作共赢的局面,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促使企业可以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此外,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对资产类资源获取有显著影响,但是对知识类资源获取的显著性不明显,此结论与孙凯(2011)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是因为企业在与外部进行交流的频率和次数毕竟是有限的,再加上有些交流的效果不尽人意,同时,知识作为一种隐形资源受到自身模糊性、不可模仿性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企业很难通过结构维度获取企业所需知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