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21 世纪的企业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的,当今社会具有一种独特的新型能力:获取并探索海量数据,使企业获取有价值的咨询。如今,数据正在成为一项资本,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搜集、处理并合理利用数据,成为企业能否在市场立足的关键因素。
人类对探索世界的渴望成就了大数据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数据正在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经济增长的新型能源,势必会在创新创业、运营模式、市场机会等诸多方面起到全新的开拓作用。而中国作为拥有众多人口的新兴发展经济体,面临着数据量庞大、复杂多变的现状。作为产业升级、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手段之一,大数据引发的问题,应该由发展大数据本身解决。由数据引发的管理变革,尤其是数据挖掘方面的突出成就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数据的流动性及可获取性成为“大数据”发展的障碍,中国借由此次变革缩小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也应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数据的价值体现在其具备的流动性及可获取性,而信息化的发展和变革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投入有以下构成部分:硬件设备的购置,相关系统的投入,信息人才的合理利用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合理选择和利用,有利于企业数字化提升,方便获取有价值的数据,能够在进行深入分析后成为企业的软实力,使得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数十年间,企业信息系统已成为新型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信息化使得无数中小企业将运营模式提升到数据化层面,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现代企业基于信息系统的发展,将战略目标着眼于深度挖掘客户信息,运用大数据的模式和手段,提取已知数据,创造企业价值以获取竞争优势。
基于以上时代背景,企业需要更为丰富的数据库和有效的信息系统。一方面,企业家逐渐认识到大量数据中的有效信息能够最大限度的支持组织战略决策,另一方面,行业内外竞争压力的提升和顾客选择的增多,使得关系管理成为组织关注的焦点。全新的竞争环境要求企业有效的利用已知信息,调整经营策略,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市场拓展中抽取回来,将已有用户作为企业新的销售增长点,通过建立客户档案、有效挖掘数据,对客户进行引导式销售,以提高销售效率。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大数据背景下,如何突破信息的流动性和可取得性成为企业和国家的难题。信息化是解决以上困境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的倡导和企业家的认识不断深入,信息化投入成为企业资本投入的重要构成因素。然而方式、力度、策略、效果之间联系的模糊性成为信息化战略实施的阻碍。目前学者们在企业信息化领域的不断探索,已有了显著成果,从普遍意义来讲肯定了信息化的积极作用。但近些年来“生产率悖论”理论的提出,又将该领域推上了争论热点。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将研究目光定位到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上,利用对投入产出的定量分析,试图研究该类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如何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判断生产率悖论在我国的适用性,从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否进行信息化投入,信息化投入力度及投入时间与效果的滞后性提供理论支撑。旨在弥补国内该领域实证研究欠缺的同时,帮助新兴企业明确信息化的作用,更好的为自身信息化寻找合适的建设路径,从而提升企业市场表现和财务表现,建立竞争优势,成为行业领导者。
1.2.2 研究意义
随着数据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加大信息化投入,成为多数企业的共识。中国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式较为粗放,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问题更为显著,大量基础建设并未为企业带来正向的回报。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企业能够利用的资源有限,如何选择合适自身的信息化战略,合理规划信息建设过程,突破瓶颈,对该类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甚至会深刻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因此,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路径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尤其是在目前国内国际竞争环境和技术环境发生巨大变革这一背景下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具有突出意义。
虽然关于企业信息化的课题已经在近些年来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是很少有相关文献对企业的信息化投入进行细分和度量。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理论框架不断提出,但是仍然缺少相关的实证研究。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有所不同,合理的信息化投入及应用战略也应有所差异,把信息化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国内对创业版上市企业的关注逐渐升温,但大多数研究聚焦于企业的融资、文化、创新能力的研究,对信息化研究严重缺乏。本文借由对信息化投入产出的测度探索,可以为该问题的今后研究提供参考,理论意义较强。近些年来,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屡次刷新历史新高。但是大部分管理者对信息化的理解层面过浅,导致投入效果差回报小,质疑声也越来越大。本文试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投入提供路径指导,帮助该类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战略的信息化战略,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信息化的概念及范围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作用被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信息论创始人申农在通信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的定义: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彼得德鲁克认为信息的价值性不是来自信息技术本身,而是由信息技术的多种应用产生的,是通过改善信息流来降低资源的需求量,并且能提高知识共享效率,改进组织决策过程。现代信息的主要属性及发展方向是数字化和可数字化。信息的条理化与系统优化产生了知识。21世纪带来新的时代特征,信息对于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伴随着全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信息已然深入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统计称,信息化带来的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已占据绝对优势。信息带动全球经济向知识化快速推进。
信息依靠了解客户的特性、需求及满意度,完善组织的客户维度,判断需求趋势,并且能够通过收集竞争对手产品和动向为组织制定战略服务。信息对组织的最大贡献是它成了整个组织和为组织工作的人提供绩效的源泉,通过信息资源的使用,可以交付更好的产品和提供更优的服务来改善组织的经营,可以提供相关性更强、更具及时性的信息来支持员工的决策,从而改善员工的个人绩效。
企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根基,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构成。在国家及社会范围内提升整体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在于完善企业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就是把信息和信息技术作为手段,提高生产与运营全过程的决策水平和效率,从而显著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管理效率,缩短信息传播路径,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由于企业信息化涉及的职能部门多、环节丰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因此对该系统的评价涵盖较多因素。已有研究表示单一的指标体系或定量方法无法对信息化整体的水平做出客观评价。结合我国实际,科学的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应涉及五方面内容。第一方面为基础建设。如果对各级管理层对信息技术需求进行分层分析,可以看出,高层(战略层)需要 DSS(决策支持系统)、EIS(执行经理信息系统)、ES(专家系统)和 SIS(战略信息系统),而中层(技术层)对 ERP(管理信息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及 e-business 的需求较大,ERP 及 OA 也同时应用于底层(操作层)。构成以上信息系统的前提在于企业的软件、硬件网络及环境三大基础条件的建设。综合来讲,企业的信息化所包含的企业支出包括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为代表的软件支出,计算机服务器等为代表的硬件及网络支出。
............................
2.2 竞争力及资源理论观
竞争力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使得相应的研究难度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成为引发该领域研究和世界热潮的导火索。企业竞争能力是企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所特有的。该类综合能力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能够支持企业生存和发展并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顾客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知识性、持久性、动态性等为其显著特征。剖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主要包括九大要素:核心科技竞争力、信息竞争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核心生产制造能力、核心市场营销能力、核心产品竞争力、知识创新和管理能力及核心响应能力。
今天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外部环境,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化及企业竞争激烈化都考验着当今企业。企业与竞争对手间的强弱对比转换不断加快,采取简单的一种战略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难以使企业保持长久的优势。信息时代企业面临愈加险峻的竞争环境,要想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企业不仅仅应该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加应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通过积累独特的竞争优势,凝聚成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的角逐,其本质在于核心能力的竞争。
竞争力的抽象性及复杂性致使对其的测度难度加大。有观点表示,核心竞争力能够通过鉴别、培养和提升普通竞争力得以实现,也有学者在此观点的基础上将企业竞争力进行层次分析。产品、服务、环境、价格、便利及沟通是竞争优势的六个组成因素,而市场营销、发展空间、财务运营、成本规划、市场响应则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由以上各因素抽象化形成的资源、机制及文化则是企业的竞争资源。
能力论、环境论和资源论是核心竞争力的三大学术派别。竞争力资源观认为企业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具有“ VRIN ”特征的资源来获取。该类资源与普通资源具有明显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四个特征:Valuable(价值性)、Rare(稀缺性)、Imperfectly Imitable(不可模仿性)及 Non -Substitutable(难以替代性)。信息以企业新型经济资源的身份,正在通过与企业战略的有效融合成为企业的竞争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赋予信息以上四个特征,在充分发挥信息化投资的作用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信息资源则是企业信息化的灵魂所在。企业可以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应用等各个阶段实现有效控制,来引导企业走上知识管理的全新高度。信息作为企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与各类生产要素的融合,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建。
...............................
第三章 信息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 15
3.1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15
3.2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构成因素 .................... 16
3.3 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能力的构成及测度 .............. 16
3.4 信息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路径 .................. 17
第四章 信息化投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19
4.1 信息化投入分类及度量 ...................... 19
4.2 企业竞争力指标的选取和测算 ................... 20
4.3 研究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20
4.4 信息化投入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21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30
5.1 论文主要结论 ................ 30
5.2 对策及建议 ................... 30
5.3 研究贡献 ....................... 32
5.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33
第四章 信息化投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企业竞争力指标的选取和测算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可以分为直接效益和潜在价值。企业信息化的直接效益包括办公成本及人力成本等构成的企业总体成本的降低,以及企业生产周期缩短、资金周转加快带来的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与此同时,信息化通过各个信息系统的综合作用,推动企业市场扩大、响应速度加快,以潜在价值累积的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国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经济效益指标能够作为信息化产出的测量指标,包括库存资金占用效率、财务决算速度、流转资金周转率及企业增长效率。也有研究表示,企业竞争力应该涵盖组织规模(员工人数、主营业务收入、企业资产总额、市场份额)、企业效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和企业创新力(研发人员比例、研发投入)。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度量指标,综合考虑样本数据的客观性和可获得性,本文将企业竞争力分为财务表现和市场表现。为了度量企业的财务表现,本文从三方面的指标入手进行分析:一、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人均销售额);二、运营能力(存货周转率、营业利润率);三、成长能力(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针对企业的市场表现,本文则选取市场份额、Q 值、市盈率离差(分别为创业版和 AB 股总体)四个指标进行度量。由于企业规模对财务数据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剔除企业规模对分析结果的作用,本文将绝对数量的指标用企业人数进行平均,保证了不同规模企业的可比性。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论文主要结论
通过对 97 家在创业板上市的非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较大的企业具有较强的企业竞争力。目标组企业的成长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市场表现都明显优于参照组。(2)重视信息化人力资本投入的企业市场表现更为突出。信息化人力资本投入包括 CIO 和信息部门投入两类,已有文献证明良好的 CIO 表现对企业的竞争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再次论证了这一观点,同时肯定了信息部门的作用。(3)信息服务的外包有力的提升了企业的成长能力,同时对企业在行业间树立竞争优势具有推动作用,尽管从统计意义上来说,有些指标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性,但是从总体而言,外包服务的确摆脱了小规模企业资本的局限性,利用更低的成本为企业扩展了市场份额,加速企业成长。(4)整体信息化投入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财务表现和市场表现。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应抓住机遇,在国家加速产业转型、加大第三产业投入的今天,尽快完善企业信息化系统,能够为企业在红海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5)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进行信息化投入带来的影响有所不同。未达到成熟期的企业战略目标是扩大市场份额,增加销售量,扩展融资规模,财务表现并非其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一阶段的信息化投入能够带来明显的市场表现优势,相较于财务表现而言,市场表现的差异更为显著。成熟期的企业加大信息化投资,则财务表现和市场表现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由此可见信息化投入在企业生命周期中发挥的作用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基本趋同。(6)非信息服务业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能够带来的竞争优势明显优于信息服务业。该现象的出现与信息服务业对信息化需求的特殊性有关。(7)生产率悖论在非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的确存在。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初始年份,不仅仅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财务表现,并且由于资本投入与产出中间时间滞后性的影响,企业的各项数据指标出现明显降低,竞争能力出现低谷。该滞后期不短于 2—3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