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缘起
政府信任是普遍信任的一种关系,存在于民众和公权力之间,是政府提升治国施政效率与号召力的重要因素。在由爱德曼公关咨询公司举办的“2020信任峰会”上,爱德曼发布了“2020 信任晴雨表”,其对全世界 28 个主要经济体3.4 万人进行的信任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打出的信任分数高达 82,连续三年位列各经济体首位 1。这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在维护人民的政府信任感这一工作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政府信任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一份成绩单,它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有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以往潜在的矛盾会浮出水面,原本突出的矛盾会更加明显,此时民众的政府信任感决定了国家和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民众信任政府,对应急管理政策的接受度就会提高;不信任政府,则会导致应急措施推进困难,错过控制事件负面影响范围的最佳时机。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网络上散布着大量关于疫情防控进展的信息,其中不免充斥着许多虚假信息与有意制造舆论混乱的谣言。不同地区的网民身处因信息不对称、谣言四散导致的混乱舆论环境中,对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人员的行为产生质疑,从而动摇其心中对政府的信任感。网民作为在网络社会中积极活动的虚拟居民,同时也是现实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民群体对政府的信任感,不仅会影响其在网络上的行为,更会对网络上和现实中的其他成员造成传导性影响。据独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布的报告,在 2019 年的信任度调查中,美国民众对联邦政府的信任度达到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相信联邦政府“几乎总是”或“大多数时候”会做正确的事情的民众不到两成 2。联想到美国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间发生的诸多游行示威、警民冲突、种族矛盾和枪击事件,可以看出美国民众的政府信任感降低对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政府信任是一种人民对国家和政府表现出信任状态的政治关系,这种信任与人际信任、群体信任有着相同的特点。政府信任推动国家、政府与人民共同参与权力的互动和政治生活的建构,这也意味着在研究政府信任的同时,必定要对这种信任关系中的主体、客体和关系要素进行研究。本文尝试分析网民群体的信息媒体选择、政治价值观及政治参与意愿,研究这些因素对其政府信任感的影响,对信任与政治信任的研究有一定拓展。
政府信任也会受个体的性别、宗教信仰、党派、职业等社会人口因素影响。本文也会将这些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在完善分析维度的同时,也对以往的政府信任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社会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社会治理的视角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借助社会治理的视角,研究网民群体、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尝试探究网民群体对社会治理的参与意愿及其对政府的信任感情况,丰富了网络社会与网民群体的研究视角。
二、现实意义
互联网络社会可以看作是人们在现实社会网络的扩展,网络社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更多影响政府信任感的因素。这也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政府不能主动通过网络传播正面信息,那么一些负面信息就会占据政府信息的空间,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网络社会如果没有制定舆情引导与信息发布的相关机制,在政府信任感降低的同时,一些话题带来的群体冲突有可能延伸到现实生活,阻碍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和谐稳定开展。
研究网民群体的政府信任感,不仅是研究网民群体本身,同时也是对网络社会从其成员作为切入角度的一次探索,具有推动社会治理在各个领域创新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学术回顾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跨学科分析视角
对于政府信任的研究,不同的学科给出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框架。如政治学认为政府信任具有增强政治合法性的能力;心理学认为政府信任介于乐观主义世界观和悲观主义世界观之间,受民众与政府互动的经验和个人的情感联系所影响;历史学认为政府信任不仅来源于政府在治理和建设过程中的表现与成绩,也取决于民众对政府产生信任的条件与标准,这种标准是由特定的国家文化传统与民族道德规范、约定俗成所决定的;公共管理学则是将政府信任视作政府履行职能的效率、质量、成果等效果反映在民众感受上的成绩单;社会学的视角认为政府信任受到制度与文化的双重影响,因此有学者总结国外学术界对于政府信任的研究分析路径分为“制度主义解释路径”与“文化主义解释路径”6。
一、政治学视角
政治学对政府信任的研究主要从政府信任的形成和政府信任的功效两个维度出发。政府信任的形成研究方面,美国政治学家 Easton 将民众的政府信任分为“特定的”和“广泛的”两种形态,“特定的”政府信任指的是民众对政府政策、服务等的执行感受及政府绩效的好坏进行评价后产生的信任感与支持的力度,这种信任的形态来自于民众的期望实现情况,即政府的运作是否满足了民众的需求;“广泛的”政府信任指的是民众对政治符号、政权形象、领袖人物等的态度,对政府绩效并不在意 。政治学领域对政府信任形成的原因更多的还是认可以政府绩效及民众期望实现度为形成依据的观点。
政府信任的功效研究方面,提升政治合法性,提高政府的施政效率,实现社会的有机整合,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需要维持并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对政权有足够的信念,政府信任就是这样的信念 8。当政权具备合法性时,社会成员才会遵守由政权制定的社会规则,成员与成员、成员与组织、组织与组织在同等同向的信念基础上,才会形成有机的连接,实现社会的整合。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相关研究
社会学对政府信任研究的路径,可以分为制度主义解释路径与文化主义解释路径,这两种路径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切入点不同,制度主义解释路径将作为信任对象的政府作为研究切入点,分析政府的表现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政府的表现包括政治绩效、经济绩效、领导人的言行、履行职能过程中给公众带来的印象与体验;文化主义解释路径则是将作为信任者的公众作为研究切入点,研究公众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社会资本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同时也关注信息接触、政治参与意愿对公众政府信任感的影响。
早期的政府信任研究中,西方学者通常会将政府信任放置在信任和不信任的二元框架中进行分析。在二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公民的政府信任态度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状态,政府信任感应该有三种类型:信任、不信任、两者都不是,即反思性信任或怀疑主义 18。在经历了研究公众政府信任状态的阶段后,对政府信任的研究阶段转向探究政府信任的来源与生成机制。
社会人口因素会影响政府信任。Mishler 和 Rose 认为,人们的政府信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价值观会发生变化,个体的政府信任会经过终身学习而形成政治经历加权,结合经验观察,研究者发现年轻人更有可能参与政治抗议,对体制的规则更不能接受 19。尤斯拉纳认为,不同年龄段的政府信任状态变化代表的是时代更迭带来的信任的变化,年轻群体比老年群体更缺乏信任 20。经济地位也是影响政府信任的因素之一,Chen研究发现个体经济地位与政府信任度呈正相关 21。教育也是影响政府信任的重要社会人口因素,公民的政治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也是伴随着其社会化的过程而进行的。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塑造政府信任的重要机制。但学界对教育的影响机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民的教育水平越高,其政府信任水平越高。教育水平越高的公民,其获取信息的渠道越丰富,对政府及公共部门履行职责、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过程越熟悉,更能了解政府运作的流程与理解政府的处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育水平越高的公民,其政府信任水平越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提升,教育水平较高的公民,崇尚自我的发展,反对权威与官僚制度,因此对政府、军队等公共部门越来越丧失信心。
...............................
第三章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 21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21
第二节 样本基本描述 ................................. 21
第四章 变量测量及分析结果 ............................. 29
第一节 变量与操作化 ................................. 29
一、因变量 ................................ 29
二、自变量 ............................... 30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40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40
一、我国网民的政府信任感处于较高水平 ................... 40
二、我国网民的政府信任感呈现“差序格局” ................ 40
第四章 变量测量及分析结果
第一节 变量与操作化
通过对样本的基本描述,目前已初步了解本次调查受访网民政府信任感的基本情况。为分析信息媒体接触、权威主义政治价值观、政治参与意愿对网民政府信任感的影响,本文将先使用 SPSS 中的“计算变量”功能将各选项得分计算出来,并形成新变量,进而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因变量
本文的因变量为“网民的政府信任感”,或称“网民的政府信任水平”。在本文使用的数据库中,与政府信任相关的题项为:“对下列团体或机构,请用‘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不太信任’、‘完全不信任’、‘不知道’来表明你的态度。”。我们将“不知道”选项赋值 0 分,对“非常信任”赋值 4 分,“比较信任”3 分,“不太信任”2 分,“完全不信任”1 分,将网民对各级政府及政府的信任水平分数加总计算后生成新变量“网民政府信任感”。
社会学论文参考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我国网民的政府信任感处于较高水平
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网民的政府信任感处于较高水平,对政府整体持“信任”态度的网民比例达到 81.2%,政府信任感平均得分为 16 分(满分 24 分)。这一数据与其他相关机构对中国民众的政府信任调查结论有一定差距,但仍处于高信任水平,并且本次调查开展的时间为 2018 年 5 月,至今已过去三年,且中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新冠疫情爆发等重大事件,正如上文所述,政府信任是一种动态关系,领导人和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政策制度的落实推行、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政府施政的效率和温度,都在这一动态关系中不停地滚动和消长。中国能够拥有如此之高的民众政府信任感,离不开党和国家做出的卓越政治绩效,也离不开人民群众浓烈的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我国网民的政府信任感呈现“差序格局”
我国网民的政府信任感在层级上呈现递减趋势,即对层级越低的政府机构的信任度越低。这一结论与过往我国居民的政府信任感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党中央及中央政府、省级政府这两个层级政府之间的信任差距较小,且信任比例较高;乡镇政府与村、居委会这一基层自治组织间的信任差距较小,但与上面两级政府的差距较大,且自身的信任比例较低。网民的政府信任在层级上呈现“差序格局”,除了因为层级较高的政府机构权威性更高外,基层政府本身的因素不容忽视。
伴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和发展,社会转型已经广泛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转型带来改变,改变影响社会公众的具体生活和切实利益,因此各种矛盾冲突不可避免。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承受了大量的矛盾化解需求。公众对政府化解矛盾有期望,这种期望的实现与否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基层政府作为离群众最近的权力机构,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而基层政府对公众诉求的回应与解决情况与公众的期望不免存在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了公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水平。加之网络社会的发展,每个个体都能成为扩散信息的起点,基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失范”现象会随着网络渠道的传播被聚焦和放大。一方面是公众需求的扩张和期望值的升高,一方面是对基层政府治理效能的挑战深化,加上负面效应的易放大性,公众对基层政府的信任水平较低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