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小说的民俗之研究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75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本章旨在对“小说文本中的民俗研究之方式”进行研究之前,先将研究动机与目的加以说明,并对相关的学术成果汇整综览,也就研究范围和方法作拥要的阐释和界定,期能将上述研究条件厘清后,立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上,对本文研究展开论述。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

一、研究动机
胡适曾说:“我们的韵文史上,一切新的花样都是从民间来的。三百篇中的国风、二南和小雅中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来的歌唱。楚辞的九歌也是从民间来的,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词都是从民间来的。词与子曲也都是从民间来的,这些都是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学范本”。胡适的这段话不仅直接简要地说明了韵文发展的过程,也间接透露了文人的文学创作,是与民间不断持续着互动及变化。在文学史上,可以发现文学作品的题材、情节、叙事往往有时代累积的特点,如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它兼受正史(《三国志》及注)和民间故事(宋元讲史和戏曲)的影响,这部著作杂揉着民间历史传说与正史的史实,当文本完成后又反过来影响民间的戏曲与讲史。有些民俗与民间故事则在作品中被记录下来,或被改写重构,如古典小说《红楼梦》所描写的饮食、节日等民俗,凡此种种在在显示着文学与民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现象引起诸多学者的注意,进而从这个层面各个角度对它提出了研究,这些研究面相不同,数量丰富,引起笔者的注意,希望对这一研究现象提出一综合的观察报告,以说明此一热潮的真貌。笔者搜集相关研究资料(共约四百一十篇:包含著作三十一本、期刊二百六十六篇和学位论文一百一十二篇),进行整理后发现:1980年前,即有研究者对“文本中的民俗”进行相关的研究,但数量较少,研究成果也较为分散;而1980年后,此方式之研究大量出现;显示从1980年至今这三十年间,有着较为集中的趋势。而在这大量的研究成果中,又以小说文本的研究尤其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笔者认为可能原因有二:其一,小说文本潜藏着丰沛的民俗资料。
不论是叙述杂事的传闻性的历史人物事件及社会生活琐事;或是纪录异闻的各种神鬼怪异的传说故事;抑或是缀述琐闻的人、事、典故等。这些作品都反映了我国历代的社会生活的面貌;通过它们,不仅为作家的文本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影像,也使得阅读小说成为观察、了解民风民俗一个重要窗口,让小说文本的民俗研究有了明确的轮廓。....................
................

第二章文本民俗研究现象的生成与发展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发展中始终没能摆脱与民俗文化的联系,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是文学发展史上两支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也是特质各异的两种文学形态。但两者之间又渗融交流,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于是在这两个领域下的民俗文化和小说文本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就成为国内外学界长期关注和探讨的一个论题。

第一節文本民俗研究之视角背景
“文本民俗”研究的兴起,与民俗文化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并获得重视有很大的关联,进而展幵相关议题的研究;是以“文本民俗”,可以说是民俗文化获得重视后所产生的结果。而民俗文化能否受到重视,则与作家和研究者的民间视角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要探讨文本民俗的研究背景,应当从整个文学体系出发,从作家与研究者的民间视角来进行讨论,追溯他们面对民俗文化在文学发展的脉络中,其视角转变的情形,以了解“民间”在文人作家的视野中被重视的过程。
所谓“民间视角”,是指研究者理解民间文化的一种角度,也是指作家和研究者如何看待民间的一种观念和态度;创作文学作品的作家,是站在叙事者的观点,通过文本,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等;因此文本中的民间特质与作家的民间视角,有着紧密的关系;而研究者把文学作品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面对文学作品时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通过研究者,作品的特征、意义、价值、作用等才能被实现。例如鲁迅的著名的杂文《门外文谈》,对传统民俗孕育了中国整个文艺,可说是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说:就是《诗经》的《国风》里的东西,许多也是不识字的无名氏作品,因为比较的优秀,大家口口相传的......东晋到齐、陈时的《子夜歌》和《读曲歌》之类,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作品,经过文人采录和润色之后,流传下来的。这一润色,流传固然流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本来面目。到现在,到处还有民谣、山歌、渔歌等,这就是不识字的诗人的作品;也传述着童话和故事......因为没有记录作品的东西,又很容易消灭......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倒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的养料。
鲁迅在给姚克的信中更明确指出:“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这两段话中皆显示了鲁迅身为一位研究者的民间视角。所以文本民俗的研究,正是作家与研究者面对文本时,民间视角差异下互动的结果。...............
..................

第三章文本民俗之多面向研究.........................................20
第一节古典小说文本民俗研究之综述.............................20
第二节现代小说文本民俗研究之综述............................26
第三节小结....................................................................32
第四章文本民俗研究现象下之探讨................................36
第一节学科的交会:当民间文学遇上文学.......................36
第二节文本中的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并置研究..........42
....................................

结论
文本民俗研究,是以文本为资源面向民俗文化,和民俗文化之间产生种种链接的一个过程。而“文本民俗研究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即是文学和民间文学二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而后所产生的一种被独立出来的研究方式。因此,所呈现的内容不仅能与文本、作家的内在发生联系,也能涉及民俗事象等外在形式事物。本文以1980年至今的“文本民俗研究现象”为讨论主题,透过研究者在“古典小说文本的文本民俗研究”、“现代小说文本的文本民俗研究”及“文学与民俗关系研究”这三方面的研究成果,考察研究者在面对这些小说文本时所着重的面向,以及针对此研究现象下的研究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下就本研究的研究发现、限制和心得等进行阐述,以作为本文的总结。

一、研究发现
首先,笔者通过对古典小说文本民俗研究和现代小说文本民俗研究的结果梳理,可以看到在研究者的研究面向上,着重的几个方面:直接从文本搜集民俗材料的研究方式在古典小说文本研究中较多;而在作家与民间的关系以及作家与地域文化关联方面的研究,则较常见于现代小说文本民俗研究。这与不同时代小说文本的性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影响了研究者的切入视角,而产生了研究的偏向。
其次,在研究意义而言。从以上的检视过程,看到此研究方式有正反两面意义。

第一、就正面意义而言:
(一)显示了民间文学的价值和重要性已摆脱了过往的争议,获得了全面的肯定。
(二)为民间文学长久以来与作家文学不可分割的关系找到了交会点。尽管民间;产生的文学和传统文学的性质在根本上存在着差异,但在研究者层面似乎有一个共同点,即无论是口头传述的,还是书面记载的民间材料,都是作家视为可资取用的丰富资源,对于民间文学研究的发展及提升都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01、北京大学《歌摇》周刊复刊词,1936年。
02、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0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04、邓云乡:《鲁迅与北京风土》,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05、邓云乡:《红楼识小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06、汪扮玲:《蒲松龄与民间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07、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08、陈金涂:《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况》,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09、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10、鲍昌主编:《文学艺术新术语辞典》,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
11、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
12、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