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节对传统民俗元素传颂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74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 1问题的提出
当我们远离村落、远离乡土中国的民俗风,踏入奔涌着人流的现代化城市,为生计而忙碌的时候,再回望过去遵从的规范、举行的仪式,它们都变成了矫揉造作的繁文缛节。可是,曾几何时,那是我们心灵的归处。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社会,历史留给我们国家和民族一份独一无二的特殊遗产——文化,不管它是精华、还是糟粕,是动力、抑或阻力,人们都不能回避它,无视它,或者甩开它,而必须从现存的文化基础出发,开创新的历史局面。
当前,在文化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这片过去自在于国家力量之外的世外桃源受到了政府公权的介入,再仅将传统民间文化视为自给自足的、田园风光式的自在体的想法显得不够明智。政府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正视的课题。2003年6月,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是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文化产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这个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的术语在现代中国能被引入和运用,与中国的发展需要相关。中国的文化产业化是在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型过程中被提出来的,是在中国文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吋期被提出来的。
在文化产业化和复兴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国内的许多地方大办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或属于对传统节的重新包装,或属于对当地文化资源深入发掘后的创造。这些节庆活动的一个共同点是:政府在其中一般都扮演了参与管理甚至“主办”的角色。庆阳香包民俗义化节是在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之下,在原有端午民俗的基础之上举办和发展起來的。自2002年始,庆阳市以“民间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全力打造庆阳文化品牌,走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子,实现小香包、大产业、大效益”为发展思路,连续举办了十届香包节。
节庆活动是政府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开发旅游资源等事项的努力。似足,节庆活动的举办是否攻有利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在平办节庆活动的过权中,如何发现和尊重民俗传承人,如何发扬传统民叫技艺,如何在政府策略中反映出地方民俗文化传统的传承性等都是容忽视的屯要课题。................
.....................

第二章节庆文化与文化传播的内涵

2. 1节庆文化的内涵
现在意义上的节庆活动一般指依托本地社区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以整合包装,能够展现出本地独特的区域风貌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重复举办的活动。传统的节庆活动又称节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满足人们某种心理需求,由民间自发的,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举行的内容相对固定的松散性集体活动。传统节庆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
淀下来的心理、性格、观念、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诸多方面,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传统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节庆是人类社会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一宗重大的显形文化事象。将节庆内化成为人们共通共享的文化符号,即为节庆文化。节庆文化以节円为载体,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适应生产、生活的各种需求而创造出来的、节庆文化的产生不一定与农事节气有关,而也不一定是与节日同步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原本就有或晚于节円然而却都能附丽于节日之上,成为节庆文化现象。
如,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之外,还有吃粽子、饮雄黄酒、扎五彩绳、戴香包等文化现象,而且这些活动早己有之,并非专门纪念屈原的。一般来讲,越是传承久远、民众参与度高的节日,节庆文化的复合成分也就越多。节庆文化的某些内容虽然附丽于节日之上,却不意味着始终不渝地依附。由十社会变迁、文化融合等因素的作用,有些文化现象会发生变化,有的在原有的丛础上进行创新,有的彻底离逝而去。如庙会原本是神圣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越来越博杂,现在的庙会除了祭祀活动,还有文艺表演、集市贸易、民问艺人献艺等活动,带上了娱乐性的色彩。

2.1.1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涵义
在对节庆、节庆文化内涵界定的基础将我国传统节庆文化的涵义表述为: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致遵循和共同享仃的整隹文化通则和符号系统。
是我国传统及其沾特质的合体,它足以中华民族独冇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氛围和节庆文化活动为主要表象,以华夏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精神气质、道德伦理、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为深层底蕴,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广博的华夏大地为时空布局,以我国特定的文化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文化现象,包括节庆信仰、节庆心理、节庆艺术、节庆实物、节庆习俗、节庆伦理等等。..................
........................

第三章庆阳民俗文化概述............................18
3.1庆阳民俗文化概览..................................18
3.2香包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18
3.2.1香包的由来..........................................18
3.2.2香包的文化内涵.....................................19
3. 3香包节的缘起.............................................21
3.4香包节作为一个平台..................................21
第四章香包节对民俗文化横向传播的影响......23
4.1政府仍然是“操办者”................................. 23
4.2展销者的态度...........................................25
4. 3受众分析..............................................27
4.3. 1认知分析...........................................27
4. 3. 2态度分析.........................................29
4.3.3行为分析..........................................32
.................................

结论
香包节在举办之初,扩大了庆阳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庆阳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可是近两三年以来出现了传播效果日渐衰弱的现象。香包节将庆阳民俗文化的名头推向全国,甚至国外,但是对民俗文化具体内涵传播却很少关注。本文以庆阳香包节为例,分析了节庆活动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香包节是在传统端午节的基础上,由政府参与承办的节庆活动。如今,香包节己历十届,政府仍然是其实际的组织者和操办者。
香包节举办后,市场上对于民俗文化产品的需求量大增,催生了香包民俗文化的产业化,起到了推动庆阳民俗文化横向传播的作用。但是,香包节自举办以来,一直沿用原有的模式,向同一受众群体持续传播相同的信息,这在本地民众中引起了腻烦心理;加之当地旅游资源匮乏、媒体宣传不力,难以吸引外地观众。因此,利用香包节持续传播民俗文化的措施已日渐失效。
另外,香包节的举办所引起的对民俗产品的机器化、规模化生产,不利于民俗文化的纵向传承。以香包节的举办为导火线,庆阳民俗文化产品在内涵、制作流程、工艺水平上都发生了变化,同时,香包节的举办进一步加剧了庆阳民俗文化传承环境的改变。庆阳民俗文化的传统工艺,目甜面临着手丁产品被现代机器复制品取代的局面;刺绣工艺渐已失传,具备民俗文化知识的极少数工作者多半退休或离世;民俗文化研究人奇缺,后继乏人,亟需拯救和保护。
总之,通过香包节进行庆阳民俗文化的传播,目前无论在横向传播或者纵向传承方面都出现了 问题。横向扩散的乏力、纵向传承的危机促使当地政府改变原有的传播策略:利用“走出去”战略扩大香包的影响力;通过技术培训强化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但是,“走出去”战略目前还处于设想阶段,技术培训形式大于内容。
研究的缺陷及未来设想本研究迅在探究作庆文化对民俗文化传承的影响方面有所创新,并分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承两个方而,较为个面地阐述了香包节的举办对庆阳民俗文化的传
播、传承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第五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周星.国家与民俗[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郭文奎.庆阳史话[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4](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邱泽奇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庄晓东.传播与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9]张春秀等.民俗:在适应与变迁中传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10]朱增补.文化传播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11](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江苏:江苏人K出版社.2006.
[12]李岩.传播与文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