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成果在面向知识管理中评价体系的构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9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1、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知识经济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几乎每一个产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知识经济的兴起,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它的提出,使目前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各种管理工作和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得到了综合提炼和理论升华。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他的《社会变革时代》中指出:“历史上任何世纪都没有像即将过去的20世纪那样发生如此众多、如此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些社会变革改变了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形态。正是这些社会变革孕育着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知识社会的出现。”知识经济、知识管理引导了社会知识化的新潮流。目前,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与企业管理的结合己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并由此引发了向纵深方向的发展,知识管理已经成为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学者们讨论与研究的热门课题。 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实现科研管理领域的创新,将知识管理作为构建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理论支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交叉学科特征的研究课题。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应仅仅局限于企业管理范畴,科研管理领域作为新科学、新技术的诞生传播基地,也是社会知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中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科研工作者的个人能力,促进多门类学科体系边缘知识的开发,有利于交叉学科的整合,节省研发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有利于改变我国科研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状况。另外,在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中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还有利于保护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遵循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建设一支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同时还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制度环境,促进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把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与科研管理的有机结合,与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新颖而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构建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立足知识管理,服务科学研究,探讨了知识管理与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从三个层面勾画出体系的结构,确立了实现评价体系的关键指标,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多处于两个领域—企业和图书馆。前者偏重于对人和对组织的管理,后者则偏重对图书信息资源的管理。本文利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指导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也是对知识管理理论的一种完善和补充。 研究面向知识管理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在构建这个体系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体系需要的知识是什么?现有的知识在哪里?我们从哪里获取?知识如何传播?如何生成新的知识?如何利用知识来进行有效的管理?[l]
2、本文的研究背景
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知识作为一种生产因素已经广泛渗入到各个传统行业,以新技术、新知识、新思维、新管理为依托的科研管理领域也在不断变革来适应新经济的挑战。在科研管理领域中受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限制与制约,管理体制、管理方法上还存在着不足,有些方面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对社会科学成果评价问题一直都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全面、完善、公正、科学的评价体系,己经成了制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瓶颈问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己难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管理体制的变革大势所趋。知识管理作为随着时发表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实现科研管理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下面从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现状、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应用情况和知识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三方面进行详尽论述。


参考文献
Susan E. Cozzens. Are new accountability rules bad of science?[J] 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5. No. 4 (summer 1999).
PETER VINKLER. Subfield problems in applying the Garfield(Impact) Factors in practice[J].Scientometrics, Vol. 53, No. 2 (2000) 267-279.
Samuel C. Certo. J. Paul Peter.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Process. Nextbook Publishing Group,工ne. 1997. Frame 6-4.
Erik Amold, Katalin Balazs. Methods in The Evaluation of Publicly Funded Basic Research. A Review for OECD. www. technopolis. co. uk.
Mansfield, E. Academ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J].Research Policy, Vol. 20, 1991:1-20.
Griliches, Z. (1995)‘RD and Productivity’in Paul Stoneman [C].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Oxford:Blackwell, 1995.
Rikard Stanliewitz. Spin一off Companies from Universities [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Vol 21, No.2, 1994.
Ken Guy, Erkko Autio, Tomi Laamanen et al .The Evaluation of the Otanniemi Science Park Cluster[R].Technopolis, Brighton, 1995.
Eril Amold and Ben Thuriaux. Forbairt Basic Research Gants Scheme:An Evaluation[C]. Dublin:Forfas, 1998.
A Arundel,G Van de Paal and L Soete. PACE Report:Innovation Straegies of Europe’s Largest Firms:Results of the PACE Survey for Information Sources. Public Research.
Protection of Innovations and Government Programs[R].Final Report. Maastricht:MERIT. University of Limburg, 1995.


1 导论 6-14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6-7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 7-10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0-12
1.4 本文的创新点 12-14
2 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基本问题 14-26
2.1 知识、知识管理及其与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关系 14-18
2.2 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方法设计 18-22
2.3 面向知识管理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2-24
2.4 面向知识管理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构成原则 24-26
3 面向知识管理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结构 26-31
3.1 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对象 26-27
3.2 社会科学成果的基本类型 27-28
3.3 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28-31
4 面向知识管理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分解及分数合成 31-36
4.1 社会科学成果价值指标的分解 31-32
4.2 社会科学成果科学性指标的分解 32-33
4.3 社会科学成果难度指标的分解 33
4.4 社会科学成果专家评审分数合成方法 33-36
5 社会科学成果专家评价个案分析 36-40
5.1 创造类成果评价 36-37
5.2 传播类成果评价 37
5.3 文献类成果评价 37-38
5.4 多重归属成果的评价 38-40
结束语 40-41
参考文献 41-43
后记 43-4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