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我国证券市场成立开始,关联交易就与之相随,上交所、深交所的《股票上市规则(2018 年修订本)》规定,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是指上市公司或其控股公司与其关联公司之间进行资源或义务的转移所产生的事项1。随着资本市场的日渐活跃,企业并购、借壳上市等现象逐渐增多,关联方变得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以被认定,隐性关联方应运而生。隐性关联方无法根据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识别,是由于高管层的私人关系等因素实现对企业的控制或对其施加重大影响。因此,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利用隐性关联方进行财务舞弊。尽管,证监会对企业财务欺诈等行为加强了监督力度,但仍有企业为了保持上市的地位,保持融资能力而冒险进行隐性关联方交易。
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关联方交易舞弊的现象也与日俱增,利用关联方舞弊的手段也纷繁复杂,无论是利用隐瞒关联方而虚增利润的登云股份,还是众所周知,自买自卖的紫鑫药业,亦或是虚构或未经批准关联交易的*ST 博元等等,仅2014-2016 年就有 183 家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财务舞弊,而各种各样的舞弊手段加上隐蔽难查的隐性关联方都无疑是加大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难度。上市公司的隐性关联交易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威胁资本市场发展的企业弊病,所以,针对性的研究隐性关联交易的识别和界定都会帮助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建立防范对策,从而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关联方舞弊动因研究
国外对于关联方舞弊动因研究起步较早,1950 年左右,Lawrence B?Sawyer便提出了财务舞弊发生三要素;1995 年,Albecht 提出了舞弊三角论;20 世纪90 年代,Bologua 等人提出了“GONE”理论和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具体如下表1-1 所示: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关联方
《企业会计准则第 36 号--关联方披露》将关联方定义为:“一个公司对另一个公司构成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受同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2。”而判定关联方主要依靠以下三个因素。
(1)控制,在本文中是指,一个企业持有另一个企业 50%以上的股权,在经营决策方面,对一个公司有实质性的控制和影响,有能力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经营决策获取相应回报。
(2)共同控制,在本文中是指,双方公司遵循共同设立的合同,共同控制第三方企业经济活动,且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有联系的重要领域应该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共同允许时成立。
(3)重大影响,在本文中指的是在经营和做财务决策的董事会上,一方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无法做决定。能否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在于在董事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在对事项进行决策的会议上是否拥有投票权。
本文所指的关联方是可以通过财务报表披露来识别、与企业具有关联关系的企业、关键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企业,包括该公司的母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舞弊三角论
史蒂文·阿伯雷齐特(W.Steve Albrecht)的舞弊三角论认为,压力、机会和借口是导致舞弊的三个因素,只有三个因素同时存在才会导致舞弊的发生,就好比植物的光合作用一样,光能、二氧化碳、叶绿体缺一不可,如此才能生成氧气。同时这三者也是美国最新的反舞弊准则(SAS No.99),注册会计师应该关注的舞弊产生的主要条件。具体如图所示:
.............................
(1)压力因素——舞弊者的主要动机
压力因素具体分为两个方面:员工面临压力,以及企业面临压力。员工压力来源于:个人经济压力和工作领导压力;公司所面临压力来源于外部投资者、监管机构以及公共媒体和同行。
①受到融资压力和上市压力。对于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都不高的公司,无法通过证监会审核。想尽可能上市,降低财务负担势在必行。资产重组、虚增收入、伪造现金流等手段便成为企业的“宠儿”。上市以后,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大股东手中,为了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关联方交易最为便捷,常规关联方交易容易引起注册会计师注意,隐性关联方交易则不同。隐性关联方交易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常规审计程序很难找到证据。因此,为通过上市审核并取得发行股份的权力,公司大股东通常使用较强隐秘性的关联交易作为最大化自身利润的有效方法,这也是中国企业会计欺诈的根本原因。
②操纵股价,实现收益。评估咨询公司和金融分析师在当前发展时期的股票交易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分析师和评估师对于股价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业绩的影响作用反而逐渐减少,分析师对公司股票上涨的预测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发展,但也会给企业融资制造机会。为了创造良好的经营成果,企业毫不犹豫地利用非法手段进行会计信息欺诈。一旦分析师对股价下跌做出预测,企业便采取相关措施稳定股票价格,保护自身利益。牺牲中小股东利益,制造商业运作良好的错觉。
............................
3.1 2008-2018 年上市公司隐性关联方交易统计..................... 23
3.1.1 年度数据统计......................... 23
3.1.2 行业数据统计 ........................ 25
4 *ST 百特公司利用隐性关联方交易案例分析 ............... 34
4.1 *ST 百特公司概况.............................. 34
4.1.1 公司简介........................... 34
4.1.2 案例背景........................... 34
5 识别隐性关联方交易审计程序及方法优化设想 ............. 51
5.1 识别隐性关联方交易审计程序优化设想 ........................ 51
5.1.1 总体设想........................... 51
5 识别隐性关联方交易审计程序及方法优化设想
5.1 识别隐性关联方交易审计程序优化设想
识别隐性关联方不同于其他审计程序,有其自身的复杂、隐秘的特点,对于利用法律空隙的隐性关联交易,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隐性关联方的识别流程化。
5.1.1 总体设想
笔者根据雅百特的案例研究,针对性提出识别隐性关联方交易的审计程序总体优化设想,以期为注册会计师在识别隐性关联方审计过程中提供重点关注对象,降低审计风险。
5.1.2 具体设想
(1)了解情况,审计准备
在审计准备阶段,首先应了解项目基本情况、确定审计的前提条件,分析被审计单位股权结构,判断是否存在个人股权比例过大,使其他股东无法对其形成制约的情况,了解过往史,曾经是否存在被证监会特殊关注或惩罚过的情况,考虑是否承接该项目,若继续承接,则考虑评价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获取资料,评估风险
调查客户的相关资料,主要为公司关键管理人的社会关系、近亲属关系、其控制或间接控制的公司名单;与其关系亲密人所控制或间接控制的公司;公司最新财务信息资料;公司会计、出纳、财务经理等财务相关职工任免情况;与主体公司存在关联关系的公司情况;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以及经营管理情况等。了解与被审计单位同行业的平均情况,对其诚信度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分析历史经营情况及舞弊动因。
............................
6 研究结论及建议
6.1研究结论
本文首先对隐性关联方进行界定,梳理隐性关联交易的一般表现形式,通过对雅百特隐藏关键关联人并利用隐性关联方虚构海外工程项目以及国内外建材贸易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识别隐性关联方的审计程序及方法优化设想,对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提出建议。旨在帮助注册会计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本文研究结论如下:
一是从舞弊动因来看。本文通过雅百特利用隐性关联方交易的案例,根据舞弊三角理论、“GONE”理论和企业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分析企业利用隐性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的原因。首先,压力是第一驱动力。企业基于对赌协议、外部投资者、避免 ST 或者是迫于上市的压力等原因而选择财务舞弊;其次,机会是温床。内部控制不严谨、审计程序不完整、外部监管不到位等都是管理者或员工的不法行为的“培养基”;最后,暴露程度是催化剂。隐性关联方的复杂性、隐蔽性;识别隐性关联方交易审计程序的不完整;审计人员执行程序不到位,职业怀疑度不高等都降低了隐性关联方交易的暴露程度,让企业更大胆的进行财务舞弊。
二是从统计数据来看。通过对 2008 至 2018 年利用隐性关联方交易的公司数量的统计分析,上市公司利用隐性关联方交易整体呈上升趋势,虽然近些年证监会加大处罚力度使数量有所回落,但 2018 年的数量仍然较 2008 年有所增长。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 97 个行业中,制造业企业利用隐性关联方交易的数量最多,教育类最少。且对于隐性关联方交易的企业整体惩罚力度较弱,治理上市公司隐性关联方交易现状仍需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法律法规,重点关注制造业等程序繁琐的行业,结合国家经济形势适度作出调整。
三是从舞弊手段来看。雅百特首先隐藏了李马松在企业高管的身份,隐藏关联人及其控制的公司,其次,利用隐性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手段包括:通过第三方“桥公司”分解关联交易;借助于隐性的社会关系进行关联关系“非关联化”;利用隐性关联方伪造资金流动,虚构国内建材贸易;虚构海外工程项目,利用隐性关联方上海罗雄伪造虚假贸易出口,实现利润的虚增。如此一系列的造假手段并非无迹可寻,但众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执着于“闭门造底稿”的方式审计,审计证据不足,盲目相信企业提供的现场照片等证据,使企业逍遥法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