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当代科幻文学中的韩松创作概览
众多作家中突出的一位,韩松的科幻创作生涯长达二十多年,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将近一百篇小说,而网上流传的未发表作品就更多。为了让读者对韩松及他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在第一节将首先介绍作者个人生活中影响其科幻创作的事件,化及作为创作背景的整个中国科幻文学的大趋势。后面两节将先纵览韩松的主要科幻小说,然后简单地介绍韩松其他体裁的科幻作品,及他所做的科幻文学理论研究工作和他在中国科幻界享受的特殊地位。
第一节中国当代科幻创作与韩松
科幻文学这一文学类型进入中国相对较晚,而它在整个中国文学界的发展道路更是漫长而弯曲的。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在19世纪初写的《弗兰肯斯坦》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但将近一百年后,直到19世纪末凡尔纳、威尔斯等科幻巨匠使科幻文学在欧洲风靡一时,科幻文学才开始被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很快,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着手于科幻文学创作。从一开始,这一类作品就被中国的读者和作者赋予了重大的使命。首先,人相把科幻文学当作一种教育工具,旨在普及科学知识和传达科学精神。此外,作者们用科幻文学独将的叙述方式,为读者阐述了自己所向往的祖国和民族的美好未来。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科幻文学在这一段时间里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不可忽视的使命感。这个新兴的文学类型很快被更符合政府巧知识分子要求的"科普"更替了。到50年代和60年代,出于对科学的重视,科幻文学有几次重新受政府的支持,不过其题材范围和想象空间依然被各方面的限制束缚了。
.....................
第二节韩松的科幻小说创作
韩松的科幻作品以小说为主,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中度篇。从1987年开始,他在国內外期刊上陆续发表了三十多中短篇小说。他的第一篇作品《第一句话》发表在《科学文艺》在1987年的第一期。韩松的作品很快得到认可,他1988年发表的《天道》就获得了《科学文艺》的银河奖优秀奖。
90年代的作品,《宇宙墓碑》为代表。该化品1991年发表在《幻象》杂质的创刊号,受到了来自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并获得了当年的首盾"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大奖"。《流星》(1991年)、《没有答案的航程》(1995年)和《灿烂文化》、《冷战与信使》等作品与《宇宙墓碑》一样,生活在遥远的未来的星际宇航时期人类社会为背景。在作品里,韩松探索了拥有超高科技水平的人类将遇到的新难题。
2000年,韩松开始发表发生在"海底世界"的一系列作品,如2000年的《深渊:十万年后我们的真实生活》和《海下的山》,及2001年的《水栖人》和《红色海洋》等作品。其中《深渊》获得了《科幻世界》的银河奖二等奖。送些作品里的情节和环境貌似都是一个更宏大的故事的几个片段,虽然作者从来没有对作品共有的大背景给出清楚的解释,但也能看出一个阴森森的轮廓——世界末日性的灾难导致了地球表面上无法维持生命,无可奈何之下人类只得退到海洋里。在漫长的岁月中,退回海洋的人类慢慢开始退化成水栖动物,现代社会也被更原始的社会制度代替了。几年后,韩松对这些作品进行了修改,并连起来以长篇的形式出版。长篇也起名叫《红色海详》,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
.........................
第二章韩松科幻小说中的民族意识
第一节战争与毁灭——民族之间的冲突
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一直是中国科幻作者热也于研充的一个问题。二十世纪初的科幻小说里频繁出现了中国人如何通过某种新的科学发明或新的社会或政治制度打败外国侵略势力这样的情节。饱受耻辱的中国人民因为国家政府的无能为为而感到对现实的极大不满、因为外国侵略者的肆无忌禅而感到愤戀不平。当时的科幻小说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发泄情绪的渠道,同时为如何强民救国给出了不同可能性的答案,即W科学、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实现民族的振兴。
建国后短时间内出现的科幻文学也有不少革命英雄怎么打败外国将务、外国阴谋等有关民族冲突的情节。侵略者已被打出家,但中国人仍然感到了外国势为虎视化耽、伺机待发的危机感。因此科幻小说中的民族冲突出现了变化,从最切身的假想出发。小说里的外国敌人不再是把军队直接打进国内,而是采用秘密监视、暗杀等阴毒手段。改革开放后人民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看法出现了迅速的转变,再次复苏的科幻小说也紧跟着适应了这个变化。
韩松的科幻小说继承了送个传统,从他90年代初开始创作时他的大多数作品都从当时的热门话题吸取灵感,而民族冲突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然而,韩松的作品里关于民族冲突的设想有自己姬到么处。先后出版的《地铁》、《高铁》和《轨道》这一系列故事,都是讲中国人被困在某个封闲的生存环境。《地铁》设想的怪诞未来中,国家面临着神秘的灾难。人们恐慌不已得争着买中国人的宇航飞船票,以此逃避天灾。而迫在眉睫的大灾难到底是什么却无人知晓,甚至有人怀疑灾难可能就是M国人制造的。没有买到飞船票的人只能逃到地铁里,之后他们在永远黑暗的地下隧道里生活。不知多少年后终于从隧道里爬出一些人,而他们惊奇的发现地上世界已经被相貌与自己迴然不同的"异族"。另一群人被驱离地球,只得在小行星带苟延残喘的过着艰苦的生活。地球完全被神秘的"异族"人经营的巨大"企业"统治了。《高铁》里的情节也相似,设想了一个人们生活在永不停止的高铁车厢里的未来。各种突发变化使车上的人感到恐慌,但对即将发生的灾难却一无所知。乘客们对高铁本身的性质和来源也说法各异。有人说它是一种以高速避开敌人攻击的移动掩体,有人说它是早已彻底毁灭了的民族为了向敌人发起最后一次顽强的进攻而设计的一个虚拟世界,也有人认为高铁其实是打败敌人的新型武器。
........................
第二节融合与混淆——不同文化的结合
民族冲突一直是中国科幻文学很关也的话题,而民族之间的交融却应该说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一段时间才得到了关注。送跟当时的历丈背景是分不开的。二十世纪初中国与外国己经有不少联系,但主要在经济方面。普通人民接触到异国文化的机会甚少,更不可能与外国人互相交流。当时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恨让人们的思想形成一种非常鲜明的"他一我"局势,"外国人"与"中国人"是两个水火不容的概念。因此,较之于民族冲突,在这段时间民族交融几乎是无人问津的话题。建国W后排外情绪的上涨让在华的外国人陆续离开,导致绝大多数国人只能从书上了解到异函的情况。而冷战又让整个世界陷入化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本营对時的局面。在被意识形态主导的世界里,设想两个不同世界的结合是荒谬和不可思议的,也带有一定的危险,所到了改革开放W后随着冷战变暖才渐渐出现了关于民族交融的思想。
在西方的科幻文学里,民族交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甚至被当做是所有可能性的未来中一种无法避免的事实。然而,很少有作品去分析和描述从多种民族到大统一民族的过度过程。它们更多是带着浓烈的乌托邦色彩去论述"无民族"世界具备的多种好处。诸如《3001太空漫游》、《人猿星球》、《环形世界》及《时间机器》1等经典科幻小说和电影为读者展示了生活在遥远的未来的人类社会。在这些化会里,原有的不同民族因为不知多少代人的互相交配而絕为一体,成为了一个人人相同的单一民族社会,每个人的传统、习俗、甚至肤色都极其相似。有评论者认为这种情节的反复出现是由于西方科幻主要面向的读者群体是生活条件良好、教育水平较高的中产阶级白种人。这些人大多生活在绝大多数居民都为白种人的郊区,而科幻作者们描写"无民族"的未来社会主要是为了应和他们已有的世界观,是一种有意无意地对其他种族的忽视或省略。另一些人认为这是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看到几百年来种族歧视等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而提出的"最佳方案"。没有种族、没有民族,就不会有什么原因阻止全人类的团结相爱。当然,送种解决方法未免太天真。
..........................
第三章韩松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主题.............22
第一节民族的进化..............22
第二节民族的异化.............24
第三节人类的终极命运...............28
第四章韩松科幻小说的文学史意义................31
第一节韩松科幻小说创作的世界视野.................31
第二节韩松科幻小说创作的继承与创新.............35.
第四章韩松科幻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韩松的科幻小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而世界科幻历来一直美国等西方国家教主导,因此韩松的小说为其増加了一种新类型的作品。韩松的作品为外国读者提供了一个面向中国人也灵的窗户,但同时也启发了中国读者对中华民族的未来的思考。
第一节韩松科幻小说创作的世界视野
在中国的本止科幻文学里,"无民族"类型的作扁也频繁出现。作者们只着力于创造一个新奇的未来人类社会,或许是采用日本漫画的常用手段,把一些汉字和英文字母拼在一起来表示一种笼统的"中西混合文化"。然而,这个笼统的多元化社会最多只是象征性的,代表着作者希望各个民族能和平解决之间的冲突。但达到这个境界的具体过程,包括各个民族的得失、未来人民的民族意识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等等,却都未涉及到。这些问题早在80年代就有中国的科幻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指出,他们认为一方面是崇洋媚外的作者特意把未来人的中中因素写得淡一些,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写作经验的作者不得不模仿他们所熟悉的西方科幻名著,导致了作品的洋里洋气。
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贯穿全世界科幻文学的这种一致性其实只是个假想。美国德波大学英语系教授斯塔万希瑟利罗奈对此现象的分析非常令人深思。他发现了18世纪末的欧洲科幻作品其实很注重民族与国家的区分,人物的民族身份是故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比如凡尔纳经常会把人物的个性和行为与其民族身份连起来。伊斯塔万认为后来兴起的美国科幻文学最先抛掉了民族的包袱。高度多元化的美国社会不可能接受代表某一个民族的主人公,因此人物的民族身份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从美国短营的历史中沉淀出来的"美国精神",比如让人想起西部牛仔的星际探险家、宇宙拓荒者,或者到处推崇人人平等原则的字宙民主主义护卫者。二战之后运一趋势更加明显。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時的世界里,民族之分显得微不足道。
.............................
结语
韩松的作品与"无民族"的未来描述为主的西方传统科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作品里的民族意识也与日本、英国等国家科幻文学中的民族意识不同,反映了中国的现实情况与它们的区别。他为全世界的科幻读者展示了"中国式"的科幻小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幻代表人物。同时,他继承了中国科幻文学关心民族、关也国家的未来的传统,但比起国内的其他科幻作者,韩松从更深入、更全面和更遥远的角度分析了民族的问题,在此多面复杂的难题上做出了很多创新。他的作品不停留在简单的"爱国主义"或"崇洋媚外",不局限于对民族变化的批判或认同。他充分地探索了未来里民族变化的过程,而且思考了老百姓在此过程中的矛盾也理。因此,他的作品很有利于理解当代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也为其他科幻作者做了一个模范,可帮助更多的作家挖掘和发挥科幻文学批判社会、反映现实和预测未来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略)
当代作家韩松科幻小说主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当代,作家,韩松,科幻小说,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