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视域下的郭沫若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11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1章郭沫若文学教育家身份的确证

1.1文学教育的概念、内涵与发展

学校文学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文学教育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从儿童开蒙时"人之初、性本善"的文学熏陶,到化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修养,再到当今"大学语文"及中文系"文学史""文学理论"等课程,学校文学教育的历史折射出化会文化的发展演进。纵观学校文学教育,从培养目标来说,不仅是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下维护王权世袭、思想统一与统治稳定的政治行为,也是培养伦理型人才、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教育内容来说,有商代"六艺"之中的"礼、书"教育;也有始于春秋、兴于秦汉、延续清末的儒家经学教育;更有以《三字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辞类纂》等为代表的开蒙启智、作诗谱韵、属词对句的文学素养教育。从教育方法来说,有孔子"不愤不俳,不启不发。"的启发式;《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导喻并重式;张载《经学理窟》:"教么而受,虽强告之无益。譬如水投石,必不纳也"的因材施教式;也有棍俸严师,不打不成才的体罚惩戒式。由此而观,学校文学教育作为文学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睦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家庭文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虽然无法保证教育时间、教育内容的连续与完整,但却是文学教育的常态。一个人出生后,首先要面对家庭成员,适应各具特色的家庭环境。不管是父母、兄弟等直系亲属还是与之有关的其他家庭成员,他们的教育背景、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及其与之有关的一举一动,都会"言传身教"式的影响儿童原始文学印象、文学感触及文学素养的形成。此外,家庭成员、亲友长幼之间的互教互学,互相切磋,既使文学教育的施受双方都参与了文学活动,也在无形中整体上提高了家庭成员的文学素养和知识技能。因此,"家庭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场所,为长辈与晚辈么间和同辈之间的文学教育,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情境。

...................

1.2作为文学教育家的郭沫若

​从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的实践来看,各个时期内为文学教育作出贡献,堪称文学教育家的大师、名人层出不穷。因郭沫若特殊的身份背景、学术实践及社会活动而将其也定义为文学教育家,可能会招致质疑,迄也在意料么中。诚然,相对于蔡元培专注大学教育并以哲学为突破点的教育改革实践,郭沫若以红专并进"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科技大学,显得略有不当;相对于胡适以《白话文学史》为蓝本证明白话文学教育的合法性,郭沫若一生并未有关于文学教育、文学史的专著出现;相对于叶圣陶凭借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艺术载体建构"美"与"爱"的文学教育观,郭沫若有关文学教育的只言片语显得颇为零散……但是,这些并不能够成为我们否定郭沫若文学教育家身份的理由。

作为文学教育家,郭沫若的价值与独特性并不体现在一本或几本教育理论专著上,也不体现在几句教育名言警句上。它所发掘的是郭沫若接受文学教育的滋养成长为一代文学大师的艰辛历程,也是在此基础上反向探究,充分了解郭沫若为文学教育作出贡献与努力的教育实践。我们常说,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个人独特的屯、灵感受和精神活动,又是整个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直观反映。因而从郭沫若接受的文学教育来看,它不仅是文学知识获取与延续的方法手段,更是体现受教者知识水平、理论涵养、审美情趣的独特路径。对郭沫若来说,接受文学教育实质上就是一个与学校、家庭、自我等诸多方面发生联系的过程。不过,虽然郭沫若在学校文学教育、家庭文学教育与以阅读为体验的自我文学教育中获得了文学知识,奠定了理论修养,提高了审美倩趣,也在一种形式、内容、方法的多方位建构中形成了具有现代属性的知识分子人格。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郭沫若在此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不管是因父母溺爱而产生的各种逃学、罢课1以及公开与教师作对等恶劣行为,还是以自我毁弃的方式对抗传统文学教育的敌对态度,接受过较为系统文学教育的郭沫若很难与一个全面、统一、和谐发展的时代新人形象毫无裂隙的对照吻合。因此,从事实出发、客观实际的说明郭沫若在接受文学教育过程中的得失利害更是完善郭沫若与文学教育关联的重要一翼。​

....................

第2章郭沫若接受的文学教育

​2.1学校文学教育

​从世界范围来看,原始社会末期菲得利岛上的"青年么家",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学校遗址,及公元前3500年埃及宫廷学校的出现,已经在时间跨度上充分证明了学校教育的漫长历史。学校教育的作用,正如布迪厄所说:"在特定时期形成的某种思维模式都无一例外的应该从学校教育体系中寻找根源一一只有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践活动可以塑造、发展这些思维模式,形成整整一代人的思维习惯。中国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学校一一"成均",早在3000多年前的五帝时期就己经产生。对学校教育本质和重要性的认识,宋代的欧阳修曾经说过:"夫欲民之暴者兴仁,智者无讼,在乎库序以明教化。至于近现代,郑观应所说:"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蔡元培;"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则在具体内涵上阐明了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和重要使命。文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它的产生,在将文学教育从单纯物质生产为主的人类活动中分离的同时,也将其演进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生产活动。这不仅使精神生产化为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一面而变得系统化、专业化,更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文化的创造、传播与接受,成为人的"生命的生产"。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中国学校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以文学教育为基础,着重培养人的文学修养和道德情操的独有文化形态。因此狭义来看,学校文学教育的内容,正如罗兰巴尔特所阐释的那样:文学'就是课堂上所教的那些东西。"​

尽管学校文学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各个时代不尽相同,但对受教者来说,教师、教材、教法、学制等主导因素,仍然是决定文学受教者程度高低优劣的关键所在。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诸多名人大家一样,郭沫若接受学校文学教育的时间跨度较大。既有清末蒙学私壑教育的基础,又有民初新式学校教育、海外留学教育的积累。如同一枚蓬勃生长的种子,处在受教阶段的郭沫若从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吸取知识和养分,在新与旧、开放与保守、进步与落后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着激烈的反抗与融合。

........................

2.2家庭文学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紀成部分,会影响家庭成员的受教程度、教育背景心式及成员的个体存在方式。同时,与具有公共空间属性的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可以在一种相对封访的空间内,最大程度的满足求知个体的精神追求与艺术向往。这往往是古往今来的有学之±获得文学启蒙,展示人生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必备路径。因此,家庭文学教育的实施与接受就成为受教者获得文化教养,增强审美追求的主要途狂与直接显现。至于家庭教育的实施形式,正如之前所说,父母、兄弟或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教互学,互相切磋,都会对儿童原始的文学印象、文学感触及文学素养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并在无形中提高了家庭成员的文学知识素养。​

2.2.1优劣并举——郭沫若父母的文学启蒙

郭母杜邀贞极具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特色的文学熏陶教育,成为郭沫若"诗教的第一课"。极具启示价值的家庭熏陶,让他感受到了文学世界的斑丽与神奇,更让他从幼年时期就养成了喜爱文学的恃别爱好,并对其之后从事文学创作,走上文学活动道路产生重要影响。​

郭母耳濡目染式的诗词熏陶加上郭父毫不懈怠的坚定支持,郭沫若自小就对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产生了特别爱好。对王维、孟浩然、杜甫、李白等人诗歌的独特选择与喜好,让他加强了诗学修养上的感性认识,并影响了日后"诗的本职专在抒情"的诗学本质观的确立。不过,郭沫若父母虽然在行为示范、经济保障上为文学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强大支持,但受时代所限,其中又有一些缺点与不足限制了家庭文学教育的扩大与完善。

.....................

第3章郭沫若从事的文学教育..............31

3.1化团活动、报刊编辑与文学教育的二元互动............31

3.1.1社团活动和报刊编辑实践............32

3.1.2"创造杜时期"文学教育的成功与偏颇...........33

第3章郭沫若从事的文学教育

​作为延续文学知识的手段,从事文学教育就成为郭沫若作为教育家的重要表现。与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相比,具有独特生活阅历与教育体验的郭沫若在从事文学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个人特征。不管是以社团、报刊为媒介的变相支持,还是通信、著文、交友的直接体现,不管是其人其作进入语文教材,还是教为业的从教经历,郭沫若在一种多元、系统、全面的施教经历中完成了文学教育的主体实践。但是,郭沫若在从事文学教育过程中也受多种因素的干扰,以致于遮蔽了文学教育所应有的精髓与本真。这从他自身名望引领社团、报刊却对文学青年产生误导;作品进入文学教材又陷入"两极阅读"泥潭;任职高校又受苏联教育政策影响而使得自身定位出现混乱的具体实践中可见一斑。

3.1社团活动、报刊编辑与文学教育的二元互动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离不开文学狂团和文学期刊的参与。它们的兴起、演化和发展作为团结作家群体,凝聚青年力量,促进文学创作繁荣的重要力量,开辟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新纪元。诚然,文学社团作为一种有独特美学追求和统一文学理想的作家集合体,离不开大量支持者的拥护与响恆。因而拥有可以发表自身文学作品的文学报刊就成为文学社团形成文学力量,造就文坛声势、影响的标志。同时,文学狂团与文学期刊在长时间的合作与编辑中形成了鲜明的文学主张、文学风格与艺术追求。在其发起人和主体成员的推动下,会对狂团成员报刊读者群产生一种有力的文学影响和号召力量,这正是社团、期刊施展文学教育的独特显现。对郭沫若来说,不管是赴日留学期间加入各类文学团体,还是回国之后为促进新文学的发展而纪建社团,创办报刊,郭沫若实践文学教育的方式繁复多样。其中通过发表作品阐释自身文学理念,有意识、有目的的发现、培养、支持文学青年,编辑出版新人作品,并向那些有着共同文学追求、志向趣味的文学爱好者宣传自身的文学主张和思想理念,郭沫若在一种独特的情境中完成了文学教育实践。但是,郭沫若早期社团活动和报刊编辑实践受限于社会政治环境与文学理论水平。其以自身名望引领的社团及报纸期刊的文学论争及批判活动,又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众多追随于他的文学青年,进而消耗了进步文学力量,误伤了新文学阵营,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和错误导向。

......................

结语

以尊重历史实践的眼光来看,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与文学教育也有着相当深切的关联。本文通过对郭沫若与文学教育的关联研究,可以发现作为文化名人的郭沫若在教育领域也有着相当广泛的接触、探索及实践。不管是接受学校文学教育、家庭文学教育还是以阅读为体验的自我文学教育,郭沫若在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环境下完成了文学知识的巧累与文学素养的提高,终成一代大师。而到了从事文学教育阶段,—郭沫若又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以—位过来人的身份孜孜不倦地培养文学青年,从事文学教育。

当然,郭沫若的时代,我们无法奢求其接受的文学教育应如何规范、合理、正确,我们也无法奢求其从事的文学教育应如何的系统、全面、科学。因为时代困惑,环境限制,个人局限在郭沫若身上都有集中的显现。因此,文学教育视域下的郭沫若研究,强调的不仅仅是郭沫若受文学教育禅益以致成就斐然的单向度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发现其通过各种方式从事文学教育,培养文学青年,乃至以高等教育为依托加强文学教育的努力和贡献。在这里,按时间、方式、地域逐条分析、厘清、论述关联史实,并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对于我化评说郭沫若与文学教育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